(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350119)
由于素質教育的全面提出,通識教育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成為許多中國高校探索實踐與研究探討的一重要課題。通識教育源于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譯稱,“general education”相對“general education”而提出。哈佛大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中指出:“教育廣義地可被分為general和special兩個部分……這兩方面不能割裂或對立。”在如今的社會中,專業技術人才供不應求,故此專業技術的人才值得全社會的關注,在教育機構中應該著重培養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不僅如此他在受教專業的同時,還要學會成為一個人,只有通識教育,專業才有用。通識教育,不同于偏向多才多藝的通才教育,而是通人教育,先成人而后成才。通識教育偏向為公民基礎道德文化涵養教育,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學自古就是通識之學、成人之學。
(一)損益通變、與時俱行。在傳統文化通識教育實踐方面,古人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在傳統文化中的文,教條的文被世人摒棄,然而能化的文更受人歡迎。孔子曰:“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而孟子主張“大而化之之謂圣”。不過從歷史的角度上看,孔子淡泊六經,主授六藝,這正是淡化先王經典觀念,推崇平民的通識文化經典;宋代理學家關于《四書》的批注主要是關于儒派的通識教育,使得《五經》在人們心中得到了新的認識,也是變相的拓寬了儒家學派的傳授范圍,經典中吸收外來文化,當兩種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文化的真正維新。宋代儒家大夫以通識教育打通古今、疏中外、貫上下,成功完成中華文明傳承的歷史使命。
(二)知行合一,全人發展。中國古典通識教育在歷史中與意識形態關系密切,偏重道德教育,特別是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在中國人傳統教育中,純職業教育是缺失的。從上世紀初起西方國家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以來,國人精英們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中國大學教育走向另一個偏頗,古典通識教育培養君子的傳統中斷,當代大學有兩個顯性目標:一個是傳授技術,另一個是灌輸意識形態。這種方式大概可以培養工程師或者是從政職員,但是這些都不是培養成君子的最終目的,自然在現今中國文明自覺的時代,有這君子觀念的群體也無法養成。將視野放回到先秦時期,我國古典通識教育精神是四書五經為基礎,以培養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有獨立人格的君子為目的。以孔子遺書《大學》闡述傳統通識教育精神,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指明大人之學在于先立德立人,革除自身的舊習惡欲,從而達到完美的道德境界。
現代中國大學生們活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潮流中,對外開放科學進步是一種本能,在對外開放的同時,卻很容易產生對內、對古代、對本國文明的封閉的本能。中國古典通識教育觀需要逆流而行,重新塑造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自覺與敬意。在新時代下,中國古典通識教育有新的歷史使命。
(一)中國傳統教育發展到今天的目標應該注重培養內外兼修、文質彬彬的德性,而不是簡單淪陷于虛偽的繁文縟節。前文所提早期的儒家學派經典的目標是培育“君子”,所謂君子是集合遠大的志向、超人的修養、通達人文知識的人,其中的人文知識則是琴棋書畫樣樣不得落后,下筆文章處處有神。在《大學》中描述的“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為君子。而有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則是君子理想。如果傳統教育只有君子本質,難以踐行,經典儒家還看重“文”和“禮”、內與外的合理結合。孔子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孔子的意思是君子首先是博學,在詩、書、禮、樂的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將知識融入行為中,以禮待人。在《論語》中所述“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談的也是君子要如何處理內與外、知與行的關系。孔子在《禮運》中有所感嘆,故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古時代的明君圣主的治世之道需要的是簡樸,相反春秋時代的繁華顯得過于奢靡;再者,孔子又曰“齊一變而至于魯,魯一變而至于道”,先生還渴望春秋的霸主能夠洗脫蠻夷的稱呼,重新回歸周文的境內。所以,孔子主張簡樸卻不簡易,知書達理卻不濫情造作,禮樂源于自然,這方能成為君子之國。
(二)中國古典通識教育可為今天培養與眾不同的道德修養。盡管君子的境地難以達到,但是整個社會對君子的需求是源源不斷的。在西方文明中,強調個人的權利和創造性能力,這種個人獨特的個性可以促進西方社會的發展。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然光有個性的君子還是不夠,這僅僅是“私德”,我們還需要有“公德”的君子。“士”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種獨特的君子階層,其中就蘊含著中國的人文主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古典精神,它將士階層的君子視為能將天下為己任的人群,有保護社會秩序與富強的自覺性。
綜合性本科院校由于專業設置全面,人文教育資源較多積累且豐富,對通識教育研究與實踐較為方便展開與深入。反之,我國高職高專教育多數起步較晚,由于學習能力高低自然分流,學生大多自身閱讀能力差,文化水平較低,高職高專的專業設置上不以綜合性為主,而突出職業教育,學制短,通識教育在高職高專院校中是一塊短板,總體上難以施行,人文素養提高不了,對高職高專院校的畢業生的社會地位也造成一定的影響。人文教育是高職院校不可忽視的責任。
(一)在如今的高職教育中,教師的傳授將人文素質的教育逐漸融入課堂,將“做事先做人”作為課堂的主要教育理念,使得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的點點滴滴不違背社會培養人才的初衷,樹立正確的個人價值與社會相接軌。重建人文教育教學系統工程,加強人文核心課程建設,可設立《大學語文》、古代原典精讀等公共必修課,鼓勵有人文特長的老師多開設人文課程,在專業教育中夾雜著人文教育,將課程中的技能與良好的修養一并滲透給學生。教師可在學校的支持下進行人文素質調研,得出哪些方面不盡如人意,并針對學生的不同上課愛好合理加入人文教育,設立通識教育的總目標與分目標。
(二)鑒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專業面較窄,本身的專業學習與實踐時間較長,想要滲透人文一方面可完善主輔修制,鼓勵學生多修人文學科,承認學分。另一方面要使專業老師也參與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并不全是人文學科教師的責任。所有的教師都應樹立育人職責。在專業技術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應該為學生設定自由自主的教學情景,師生能夠相互信任,和諧的在課堂和生活中交流。在重視專業教育的同時,學到更多人文修養,將科學與人文淋漓運用,并且在學習蘊藏其中的背景、價值、觀念,養成人文思考習慣。比如學園林技術的可多學習了解園林歷史文化。
(三)針對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底子較弱,可以組織有通識教育關懷的學術專家,選編較淺近的古代詩歌、《四書》,舉辦學術講座,增加有內涵品質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學生古典閱讀量,培養閱讀古典習慣,塑造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