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 210037)
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漢景帝時期,開辦學堂傳與百姓《公羊春秋》。而在漢武帝即位時期,董仲舒提出了名震天下的《舉賢良對策》,書中言“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三篇良言錦策,為漢武帝所賞識并成為后來漢朝“獨尊儒術”政策的基礎。《漢書 董仲舒傳》記載:“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漢代是我國武力、經濟以及國力都非常強盛的一個王朝,漢代初期諸子百家學術紛呈,百花齊放,文化傳播內容廣泛,國民思想開放,社會穩定,到了董仲舒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家,而儒家有效結合玉石文化,將孔子的君子仁義有效的結合起來:“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用玉的仁義智勇潔,來衡量君子的品行,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漢武帝時董仲舒等漢儒創建“經學”,三綱五常(君綱父綱夫綱,仁義禮智信)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守秩序也就是做順民,歸服“天子”(天子也是這一時期儒家治政創立的概念)。兩千多年來統治者治國方略,行之有效。為了適應古代中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需要,為了發展和恢復百姓的生產力,為了提高國力和居民生活水平,所延發的休閑農業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之中。
董仲舒集思想精華著作《春秋繁露》,在當時根據“公羊派”所做解釋《春秋》的微言大義并延發其休閑農業思想,并從而應用于社會及農業的發展。《春秋》是孔子將魯國刪訂而成的一部編年史,比較集中的體現了儒家的社會政治及農業發展思想。后來解釋它的著作相繼而出。《春秋公羊傳》即是其一。相傳《公羊傳》的作者公羊高,是孔子的學生子夏的弟子。《公羊傳》通過口傳記述,漢初才編寫成文,是研究春秋戰國農業發展思想的重要典籍。在武帝即位時期,董仲舒以《賢良對策》應詔而出,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發展程度,穩定了社會秩序。景帝時農業休閑思想已經深入社會基層,男耕女織的時代基本形成。
關于休閑農業的問題,董仲舒發展了儒家的思想。儒家傳統說法,百姓生產出來的產品十之有九的用途來自自己的消費,而不是用來進行商品等價交換,這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表現形式。董仲舒提出關于休閑農業的思想在于“五行”: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春秋繁露》按方位劃分成:東方屬木、南方屬火、中央屬土、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他們的先后順序中,依次順序為相生關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但間隔順序就變成了相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又克木。因而《春秋繁露》講到:“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孤行。……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故為治,逆之則亂,順之為治”。《春秋繁露》講陰陽五行,把五行當中的每一元,都對應于社會的某一事物進行論證,如春屬木,是萬物生長之始,農業之本。這個時節,君主應給農民予方便,讓他們勤于農事,一心一意地去耕種,并減免征稅。對于罪刑輕的應釋放,對長期囚禁之人要解除桎梏。否則“天”就要對人類進行懲罰。又如夏季屬火,是萬物生長的茂盛時期。就政府來講,相當于朝中的各級官員。從其總體系看,春天,木發生變化時,是因為百姓服勞役太多,所負稅務太重,因而其生活非常貧困。夏天若寒冷,是因為皇帝不明事理,好、壞不分。中夏不正常,是因為皇帝不信任能者、不尊重父兄、生活荒淫無度。秋季發生變異,有戰事,軍隊多,盜賊多,財重于義,多犯罪之人。水發生異常,冬潮、多霧,來年春、夏多冰雹。這是因為國家的法令不嚴所造成的。《春秋繁露》不僅單純的化生了世間的萬物,另一方面還促其成長,助其藏收,并生殺予奪,使之秩序井然。若世間有此十全十美的品德之人,只要感之而起之,心動而行之,就能完全達到天下之大治。董仲舒思想中對于天的意義與作用作了如許多說明,但核心思想還在于強調天人同源、天人同德,在此基礎上,天人感應才有了先天的基礎。董仲舒以天之說入道,發展休閑農業思想,統一君主和百姓對農業發展的認知。
而在董仲舒關于治理國家之術中也折射出關于休閑農業的思想。《春秋繁露》一書不但論述了君主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的法則,而且論述了約束君主的法則。該書講到,治理國家應根據天、地之性情,即四季之變化,以及人們的欲望而建立尊卑之嚴格制度,制定高低貴賤之等級。君主不要到處露面,但對事物要認真觀察和分析;任用賢臣,愛護各種生命,不以自己的喜怒作為賞罰的標準。要想把國家治理好,君主必須禮賢下士,將賢士、智人聚于自己的左右,否則是做不成什么大事的。《春秋繁露》認為,一個國家是否安定,主要因素不在于它的生產力的高低,而在于生活資料的分配是否合理。書中引用了孔子這樣一句話:“不患貧而患不均”。因而指出,要想使矛盾不激化,就要想辦法限制富貴之所得,讓他即可顯示自己的富貴,又未產生殘暴的后果,讓貧困之人足以生活而不至餓死。若以此為準進行平衡,才能使國家安定。《春秋繁露》還以“天道”論“君道”,約束君主以嚴肅的態度對待下級和人民群眾,多做善事積累功德。董仲舒以王道入世,告誡君王要體民愛民,發展小農經濟。
董仲舒在關于"仁義之法"中也體現了休閑農業思想。其曰“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佛也曾曰:六根六塵相觸,當下必然起心動念。當下一念起貪欲心,即落于地獄法界;當下一念起嗔恚心,即落于餓鬼法界;當下一念起愚癡心,即落于畜生法界;若當下一念起嫉妒貢高心,即落于阿修羅法界;當下一念起仁義道德心,即落于人法界;當下一念起十善業道之心,即落于天法界。二者為之比較其言都在預人做人為仁。更為人熟知的是“五常”思想核心的“仁”,也就是“愛人”。董仲舒對這個“愛人”作了新的解說,要求“好惡敦倫,無傷惡之心,無隱忌之志,無嫉妒之氣,無感愁之欲,無險陂之事,無辟違之行”。這里董仲舒主要揭示了“仁”的思想可以作為調和人際矛盾的思想武器。關于“義”他認為“義與仁殊”,“仁”和“義”是兩個不同的道德范疇,也就是他所說的“仁者人也”,“義者我也”。董仲舒在這里把處理人際關系歸結為處理對人和對己兩個方面,把提升自我修養與待人處事統一起來,這種處理人際關系的模式是很科學的。在仁愛之法中告誡人們互相友愛鄰里和睦,這對于休閑農業發展有著不可忽視額作用,也說明其延發的休閑農業思想的對社會對個人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董仲舒的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倫理道德和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原則,更是其休閑農業思想的重要體現形式。
難晉事者曰:《春秋》之法,未逾年之君稱子,蓋人心之正也。至里克殺奚齊,避此正辭而稱君之子,何也?曰: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一以奉天。
我們知道,董仲舒是《公羊》學大師,他借助于《公羊春秋傳》,整合前代知識資源,闡發自己的思想,從而開創了一個時代。我們只有對它加以深刻理解后,才能由外而內,層層深入,在剝絲抽繭中,進入到思想內核。才能直通其思想之門徑。這不由的讓我想到現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發展的未來。
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升級行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美麗鄉村、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滿足居民休閑消費為目標,推進業態升級、設施升級、服務升級、文化升級、管理升級,推動鄉村休閑旅游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繼承董仲舒的休閑農業思想已有數千年農業文明的歷史,因此當今社會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面臨著更加嚴峻的任務。我們在探索農業、農村發展的正確道路上還要走的更加長遠,這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革命和建設的中心問題。當今的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只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業發展道路,走出一條又寬又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