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亞杰 _ 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
戲劇教育是兒童認識世界和表達內心的一種方式,是立德樹人的有效渠道,更是美育的一種新模式。基于這樣的認識,燈市口小學把學生“審美化的生活,詩意化的棲居”作為美育的使命,追求學生審美化的生存和發展。
把課程、課堂作為學生戲劇學習的途徑。我們攜手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開發、建設戲劇課程。從2014年9月的新一年級起,逐步開設基礎表演、形體舞蹈等必修課,現在一、二、三年級共920余名學生全部接受此類學習;為中高年級喜歡戲劇的學生開設戲劇選修課,如劇本賞析、戲劇表演、英語戲劇等;成立“小小馬蘭”劇社,全面開展戲劇培訓及活動。豐富的戲劇課程激發了學生對戲劇的熱愛,讓戲劇教育深入人心。
為了普及戲劇教育,我們定期舉辦戲劇節。特別是2015年的戲劇節,按6個年級分6場進行演出,歷時一個月,每場演出都有專家點評和指導。我們倡導“班班有劇社、人人都參與”,資源帶58個班共上演了59個劇目,830余名學生上臺表演,沒上臺的學生紛紛化身為班級劇組中的小小劇作家、導演、策劃、劇務、海報設計師、戲劇節logo設計師等。戲劇節一方面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自主發展,在提升學生藝術修養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擴大了戲劇教育的覆蓋面,發揮了它的普及作用。
2015年和2016年,資源帶排演的大型童話音樂劇《馬蘭花》兩次登上了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舞臺,每次公演三場。2017年,少兒版《馬蘭花》還被選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慶60周年展演季演出劇目和北京市優秀校園藝術作品演出季劇目。
隨著戲劇教育的開展,資源帶的學生開始嘗試不同類型的戲劇表演形式:參與了全英文音樂劇《公主與豌豆》在國內和美國的公演;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合作的小學生版話劇《茶館》在北京人藝菊隱劇場上演;演繹的原創歌舞劇《愛的煩惱》《電話旁的等待》走上市、區藝術節的舞臺。我們在戲劇教育上不斷地嘗試、創新,帶領孩子們一步一步地走進戲劇的殿堂。
現在,我們的美育工作已經“打開”了校園的大門——吸引了社會優質美育資源進校園;“打通”了課程——打破了過去嚴格區分的學科界限,形成了以劇本為主題的課程群;“打動”了情感——學生的情感世界更豐富、更敏銳、更完善,保持了心靈的生命力和藝術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