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_ 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
一切教育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育人”,而要“育人”就必須“以人為本”,即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生提供適合的課程、適合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在加拿大考察期間,學校的“適和教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即在教育方式上關注“五個適合“——在適合的時間、適合的地點,讓適合的對象采用適合的方式做適合的事情。
加拿大的高中實行學分制,在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省,學生完成20門80個學分的課程學習即可畢業。除了7門必修課(英語、數學、社會學、物理、化學、生物和電腦)外,每所高中還為學生提供160-170門可自由選擇的課程。其中,既有學術課程也有技職課程,學生可在人文社會、科學、藝術、技職等模塊中自由選擇。在楓樹嶺中學(Maple Ridge Secondary School),除必修課程外,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方向,選擇語言類課程或職業課程,如德語、日語,會計、商業教育、電腦繪圖、酒店廚藝、舞臺表演等。此外,楓樹嶺中學還提供了豐富的體育項目和學生活動,如籃球、曲棍球、滑雪、國際象棋、英式橄欖球、戶外運動俱樂部等。
加拿大學校在課程體系建設上不斷完善,讓學生有了充分的選擇空間,而這也讓“每個學生一張課表”成為了現實。在豐富的課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必備的學科專業知識,鍛煉了職業技能,而且極大地發展了興趣和個性。
加拿大的學校在教育內容上注重與學生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一方面,教學內容從日常生活實際中來;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之后又能夠將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以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就業類課程為例,11年級的課程為“就業和日常生活數學(MEL3E)”,具體內容包括收入與購買,儲蓄、投資和貸款,交通和旅游。12年級的課程為“就業和日常生活數學(MEL4E)”,具體內容包括數據推理、個人理財和度量的應用。其中,在學習“收入與購買”的內容時,學生需要學習并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收入——了解不同收入渠道,如工資、獎金、節日加班費、年終獎等;比較不同工作的收入,如小時工、加班費、臨時工作、傭金、工資、小費等;了解個人消費習慣,如經常性開支購物、分期付款、刷卡消費等。購買能力——了解各種賦稅及費用;納稅后的凈收入;計算不同階層人的生活水平和購買力。購買——購買中的不同折扣,估算不同折扣的優劣;計算打折、售價、稅后價格等;會補零找差(如20加元扣除13.87加元后,應補款多少);比較批發價與零售價購買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購買方式(如假如每天早上需要服用100ml的維生素液,現有只能在冰箱中保存72小時100ml價格為6.5加元的維生素和500ml價格為25加元的兩種維生素液,請比較購買何種維生素液更劃算)。

上述教學內容的選擇,充分體現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理念,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和價值,同時將原本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好玩、實用。
又如,在加拿大,家政課是一門必修課,學生要學習包括烹調、縫紉、家用電器的使用和簡單維護,房屋的簡單修繕等內容,而且每項內容都配有相應的實踐操作。在楓樹嶺中學的廚藝課上,學生要自己動手洗菜、切菜、做菜,并將自己制作的菜品出售給其他同學。百年中學(Centennial Secondary School)開設了駕駛課程和汽車修理課程,讓學生在汽車上練習、實習,以便讓16歲以上的學生盡快取得駕照,同時能夠自己動手排除一般的故障。這些生活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真正運用到生活中,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為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加拿大的學校重視培養學生八個方面的精神和能力,即:愛國精神、團隊精神、質疑精神、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交流能力、表現自我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與這幾個方面的目標相對應的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如為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激發其愛國情感,在11月11日(加拿大的老兵節,也稱“國殤紀念日”),小學會讓學生在紙上描摹“小紅花”(罌粟花)的圖畫,然后張貼到紀念日集會地;中學則讓學生在商場或超市門口出售塑料制成的“小紅花”,然后將錢捐給那些退伍老兵。不同的方式,適合小學生和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達到培養學生愛國情感的目的。
又如,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教師讓學生在電腦上進行動漫設計和廣告設計,學校走廊、教室里的宣傳版面都是學生自主設計并制作的。不僅如此,教師還會讓學生嘗試動手設計郵票、編寫游戲程序、制定城市規劃等。對于教師布置的自學課題,學生必須上網或者去圖書館查閱大量資料并提交圖文并茂的報告。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通過教師搭設的一個個平臺,學生逐漸增強了創新意識,提高了創新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國情不同,但加拿大“適合教育”理念下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選擇和實施方式,也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