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對學前階段教師提出師德為先、幼兒為本、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四大理念與基礎素養(yǎng)、哲學素養(yǎng)、關鍵素養(yǎng)和發(fā)展素養(yǎng)的四項要求。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與教師共同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使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yè)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成為了基層管理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擔任北京市東城區(qū)崇文幼兒園園長兼書記這10年時間里,筆者積極轉變觀念,嘗試管理方面中的各種可能,在實踐中探索出新型管理互動模式的過程——做育幼實踐的有心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與教師同進,去虛以實;與教師對話,去繁為簡;與教師實踐,去偽存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是人和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10年來,筆者始終立足本園實際、創(chuàng)新實踐、探索,不拘一格的開展園所管理與教育實踐。2015年崇文幼兒園通過驗收,成為北京市市級示范園、北京教育學院學前學院研究實踐基地、北京市早期教育示范基地和北京市特殊兒童教育示范基地。
多年來,筆者秉承以人為本、終身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宗旨,重塑園所“兒童樂園 人才搖籃 生命花園”的教育愿景,以落實 “崇文尚善 靜水深流”的辦園理念,以“培養(yǎng)有文化底蘊、國際視野的健康人”為育人目標,以“依法辦園 文化立園 課程興園”為辦學方略,堅持秉承“共同生活 共促成長 共享發(fā)展”的教育思想,使師幼具有“好習慣能自立 好品行善交往好學習愛思考”的核心素養(yǎng)與能力,使幼兒園成為培養(yǎng)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勤奮耕耘的幸福之家、文化之園和責任之體。筆者與全園教職工一道將理念、活動、發(fā)展與質量聯(lián)系在一起,做育幼實踐的有心人,形成了以服務主體的滿意度和獲得感為依據,以工作創(chuàng)新引領和挖掘團隊潛質為路徑,將工作體驗與個人成長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人文管理方式,實現全園、全程、全面育人的工作網絡。將研究引領服務的安心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舒心園、家園協(xié)同共育的放心園和幼兒健康生活的歡心園的整體創(chuàng)建融為一體,相互促進,體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成長印記。
提升教師專業(yè)素質做好扎實細致工作,讓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成為教育的主人,是崇文幼兒園育人根本的核心之一。實踐讓筆者從多年參與課題的研究者變成了一個與教師同進的實踐者和引領者,使筆者清晰了園所理念如何落實在幼兒與教師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園長、教師、幼兒、家長的新型關鍵構建要從研究幼兒發(fā)展開始,從如何保證幼兒主動習得良好習慣、豐富情感、良好社會適應性開始,以支持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養(yǎng)成。
作為基層工作者,要堅持在教育教學第一線幫助教師發(fā)現、診斷育幼中的困頓,專業(yè)發(fā)展中瓶頸和教育教學特點與個性風格。同時,對園所老師的實際教育教學情況了如指掌,深刻思考、精心研究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問題以及如何有效支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策略。還要幫助教師成為教育活動的設計者、決策者和實踐者,基于教師現狀,為教師專業(yè)成長搭建平臺,采取“聚焦思想、清晰思路、深度思考”的支持策略,引導教師專業(yè)能力提升。幫助教師梳理辦園理念、教育教學理念,讓播種理念成為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通過樹立典型,表彰優(yōu)秀,引導全園教師構建思路框架,明晰工作落點。
主動走近教師,了解其思維現狀和實踐現狀,通過說想法、亮做法的方式讓老師把自己的活動方案呈現出來,幫助教師梳理想法。教師會出現操作層面和經驗層面的低效重復,原因通常是教師思考問題和對策時只關注點上的結果而忽略了活動過程中思維與發(fā)展對人整體發(fā)展的作用?;诂F狀,要引導教師從思考部分與部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入手,用抽絲剝繭的方法使教師通過思考體悟到理念與實踐對接中的問題根源和解決策略。從教育理念,發(fā)展脈絡,適宜做法中梳理思路,幫助教師理清思維路徑: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層級推進,使教育活動有魂、有骨、有肉,更加豐滿與有機整合。以教師備課為例,要分為三個階段:經驗導入、感知思維和提升總結遷移。每個階段體現思維逐步遞增關系;整個活動體現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每個階段重點與整體的關系;評價有效活動的四個過程:情感過程、思維過程、操作過程、表達過程。
目前,根據實踐總結,筆者已經梳理了《崇幼育人模型》《崇幼育人路徑圖》《主題網絡思路圖》《教學開展矩形圖》《班級管理思路圖》等等,幫助教師提升工作的實效性。
一份好的教學策劃是教師凝練智慧的初始,如何將好的策劃轉化為孩子的真正發(fā)展,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對孩子思考與個性表現給予有效的回應,避免寬泛、無意義的回答。為此,基層管理者要走進教師與孩子中間,體驗他們的活動過程,及時針對教育情境認真剖析、診斷以及示范,幫助教師轉觀念、轉做法,去偽存真。例如在中班“落葉暢想”的活動中,當作品分享時,老師只提示孩子講了自己的作品內容,忽略了對全班小朋友作品的關注與發(fā)現;教師就作品內容進行了小結,而忽略了幼兒的發(fā)現和思維啟迪。首先,老師應該問小朋友最喜歡哪一幅畫,原因是什么。然后,老師再通過分享“我喜歡的方式”,引發(fā)孩子在美術作品表達中可以啟用的方式方法。與孩子一起生活,一起成長,需要教師的尊重不僅是外在的蹲下,而是在思維上的平等與對話。幫助教師在豐富的內容和方法中“存真”是支持教師專業(yè)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基層管理者應當堅持走進幼兒進行課堂實踐研究,力求將理念、方法與實效整合,讓實踐研究成為促進教師、幼兒和自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通過親歷課題研究、課堂實踐、課程構建,讓教師感受真實自然、深度思維、發(fā)展有效的活動氛圍。如在大班語言“堅持到底不放棄”的系列活動中,筆者始終圍繞內容載體、活動載體、情境載體的方式培養(yǎng)幼兒積極思維、專注傾聽、自主選擇的習慣與能力。從幼兒喜歡的畫面、關注的問題為起點開展系列活動,通過孩子身邊的活動、伙伴以及環(huán)境資源引發(fā)其自主選擇、自主決策,將圖畫書中作者要傳達的信息與幼兒發(fā)展做了很好的嫁接。通過整個系列活動的研討—實踐—再研討的三個階段,教師們與經歷了從觀摩—模仿—研磨的三個專業(yè)認知和實踐階段。思想、思路、思考的支持策略,使教師在專業(yè)理論與實踐中有了方向、有了抓手,繁雜的工作變得有條理了,教師也在逐步感受著教育主人的角色內涵。
做育幼實踐的有心人,不僅讓園所文化和教師隊伍的建設邁上新臺階,同時讓筆者在教育實踐方面收獲頗豐。近年來,筆者有近20萬字文章發(fā)表,參與書籍編寫3冊;近30篇黨建與專業(yè)科研論文參加市、區(qū)級評選,分別獲得市區(qū)一、二、三等獎;被特聘為北師大教育家書院兼職研究員,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首師大學前學院、北京教育學院學前學院專家;今年,被評選為北京市市級骨干教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