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正在挑起一場貿易領域的“世界大戰”。他霸氣十足,四處出擊,憑的是什么?憑的是美國在經濟、科技和軍事方面的雄厚實力,最終目的是鞏固美國的世界覇主地位,阻止中國的崛起。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的這場斗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丟掉幻想,迎接挑戰。
美國為了保持全球霸主地位,早就預見到今后世界將由信息技術來主導,因此在信息產業的基礎研究領域,進行了長時間的高額投入,匯聚了一大批能坐冷板凳的科技精英,形成深厚的積累,始終掌握著信息技術領域核心技術的“命門”。
長期以來,芯片制造一直是中國之痛。特朗普的霸道行徑再一次給國人上了深刻的一課:落后就要挨打!我們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
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經濟、科技和軍事方面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些差距是需要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能趕上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夜郎自大。
關鍵是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
我們能不能打贏與守成大國的這一仗,關鍵在人才,新時代呼喚拔尖創新人才。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為了在國際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把它列入國家發展戰略,通過立法或國家規劃的形式強勢推進。在這方面,我們也還有很大差距,這已嚴重制約了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增強,影響了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因此要急起直追。
研制中國“芯”,首先要有中國“心”。核彈專家林俊德一輩子隱姓埋名,52年堅守在羅布泊,與他的團隊吃著玉米面和榆樹葉的窩頭,喝著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發脹的水,睡著冬天寒冷夏天苦熱的地窨子,用壘土臺當桌子,從1964年到1996年,進行了45次核試驗。正是有了這些驚天動地的核試驗,共和國才真正挺直了脊梁。像林俊德這樣的愛國科學家還有很多很多,如錢學森、黃旭華、彭士祿、鄧稼先、王淦昌、孫家棟、任新民、南仁東、黃大年、鐘揚等。他們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厚情懷,都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深厚情懷,這樣的民族英雄!一個不熱愛自己國家、不愿為它的崛起效力的人,或者哪個部門掙錢多就往哪個部門跑、只想彎道超車、急于求成的人,是無法為國家研發核心技術做出貢獻的。
除了愛國情懷和獻身精神,還要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
首先是學習能力。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正如霍金所說:“你可能并不是一個討厭螞蟻的人,但你也會無意中踩死螞蟻,我們要避免人類處于螞蟻的境地。”為達此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學習,終身學習。在未來社會,一個人只有比競爭對手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才能保持持久的競爭優勢。所以,要對學習和探索充滿激情、充滿興趣,掌握科學的、高效的學習方法,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把學習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
要培養獨立思考和質疑的能力,就是對任何理論、說法,都要問一個為什么,在弄清它有無道理之前,都要打個問號,敢于質疑,也要敢于思考有定論的人與事,尤其是有爭議的人與事。馬克思的座右銘是:“懷疑一切”。真理是可以懷疑的,越不怕懷疑,越證明它是真理。要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就是要打破常規和避免任何的思維定勢。史蒂夫·喬布斯在斯坦福演講時被一個年輕人問道,“我怎么能像你一樣?我怎么能成為你那樣的人?”喬布斯做出了著名的回答:“另類思維。”這種“另類思維”是建立在獨立思考、質疑、批判性思維基礎上的。沒有“另類思維”,哪來的創新?
據說美國報紙曾經討論,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喬布斯。他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中國的教育不鼓勵創新,不鼓勵獨立自由的思維。美國兩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千人計劃講座教授謝宇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指出,“美國科學的最大財富和最大優勢不是錢,也不是人,而是美國文化。”他說,美國文化是多元的、開放的、自由的、推崇個人創造力的,對科學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文化,是科學發展的“軟實力”。換句話說,科學的軟實力就是一種支持個人創造、反權威的創造性工作。這種“軟實力”很難復制。從長遠來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文化環境才是美國科學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
培養獨立思考和質疑能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國傳統文化強調中庸、服從秩序、尊重權威,學校搞聽話教育、標準答案,都不利于培養獨立思考、質疑和另類思維的能力。所以,營造一種鼓勵創新、倡導質疑、寬容失敗的文化和氛圍特別重要。
當前,我們抓課程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抓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抓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和校外負擔,倡導STEAM教育和創客教育,組織研學旅行,就是為了沖破應試教育的束縛,發展素質教育,激發學生對學習和探究的濃厚興趣,注重跨學科的學習與研究,注重學習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敢于探索、敢于冒險、敢于成功以及抗挫的能力,培養堅守創新、持續實踐、樂于分享、追求美好生活的創客。
要處理好大眾教育與英才教育的關系。楊振寧曾經在比較中美教育時說:“中國按部就班把知識給孩子,平均起來是好的,可是中國的教育制度,從中小學起,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對特別好的、占總數5%的最聰明的學生比較不利。而這種不利,在美國處理得比較好,孩子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美國教育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這些跟別人不一樣的、有特別才能、特別天賦的人,給予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可以選擇性學習。這是美國在學術上、經濟上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美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用推草坪的方法是推不出參天大樹的。試想,我們的國家,如果能多一些錢學森、袁隆平,有自己的喬布斯,將是一種什么樣的局面!而這樣的苗子可能就在現在的中小學學生中。如果我們不能盡早發現,及時培養,而是顧慮重重,不能使他們脫穎而出,甚至把他們的才華埋沒了,最后蒙受損失的還是整個國家和全體人民。
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我國科技戰線,一代新人正在茁壯成長,有一些人已經在挑大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科學家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我們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向往的職業,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薈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總書記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這也應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讓我們為之不懈奮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