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校本教研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薄弱山區小學尤其如此。但是,在開展校本教研過程中,由于薄弱山區小學教師數量少、教研經費不足、交通不便利等因素,致使這些學校的校本教研質量不高,實效性不強,存在圖形式、走過程現象,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那么,薄弱山區小學如何走出校本教研的困境呢?
加強師德教育,激發教師校本教研興趣 教師是校本教研的主體。作為學校的管理者,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拼搏進取的意識,激發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熱情。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校本教研對于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徹底轉變觀念、積極投身課改,把校本教研作為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實現專業化成長的抓手。薄弱山區小學的教師往往處于極其艱苦的教學和生活條件下,只有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心中時時處處裝著學生,滿腔熱情地工作和學習,才能笑對清貧人生,安心做好教育工作。
增加經費投入,為校本教研提供物質保障 實踐證明,教研經費的嚴重短缺已成為制約山區校本教研順利開展的瓶頸。薄弱山區學校由于學生少,上級所撥教育經費自然有限,一些學校連最基本的水電費、維修費、辦公經費的開支都有困難,校本教研經費自然成了空中樓閣。針對這種情況,以校長為中心的校領導班子要多渠道籌措經費,使教師能夠順利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梢誀幦∮嘘P部門的財政支持,可以爭取城鄉結對學校的經費支援,還可以想方設法地爭取社會各界捐資辦學。教師也應該盡可能地節約一些生活開銷,用于購置電腦、書籍、音像資料等,為參加教研活動打下基礎,為促進專業發展助力。
強化校本培訓,為校本教研打下知識基礎 校本教研能否有效,能否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業務素養,而校本培訓是提高教師業務素養的重要途徑。薄弱山區學校要高度重視校本培訓,可以采取“走出去”培訓模式,從學校經費中劃出一部分資金作為培訓經費,讓教師有機會零距離地聆聽專家講學講課,接受先進教育理念;可以采取“請進來”的辦法,引進“源頭活水”,請資深專家、市縣學科教研員、當地特級教師、城區優秀教師等來校作專題講座或進行現場教學展示;還可以充分發揮學校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專業引領作用,采用“結對子”“一帶多”等形式給普通教師提供幫助和指導。同時注意引導教師自學,或研讀教育教學論著,或觀看名師錄像課,或虛心向同學科教師請教,多措并舉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
薄弱山區學校應拓寬校本教研途徑,可以邀請專家學者或城區教師到校,開展“同上一節課”活動,從中學經驗找差距;可以篩選一些共性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形成適合本校的教學方法、教育策略;可以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大家一起研究,一起磋商,共同提高。在搞好校內教研的基礎上,學校還要經常與兄弟學校開展連片教研活動,促進學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虛心學習,取長補短。還可以與城市先進學校建立網上教研平臺,使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優秀教師課堂實錄等教學資源可以同步觀看,實現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