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將中國傳統戲曲融入幼兒園課程體系的不斷探索中,業內達成一個共識:過難過繁會讓幼兒產生畏懼、厭煩的情緒,失去參與活動的熱情。如何讓幼兒對傳統戲曲的興趣、審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讓傳統文化更好地繼承和傳承下去一直是戲曲界和幼教領域共同探索的話題。
實際上,將戲曲與幼兒所熟知的經典故事相結合,在融合中做好“加減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
我國傳統戲曲博大精深,曲調或婉轉或激昂,或風趣或悲傷,如果能抓住戲曲的核心元素,將故事中人物和情節的關鍵經驗自然地融入到戲曲表演中,孩子的好奇心會被大大激發,興趣也隨之提高,自然地沉浸在戲曲表演的樂趣之中。
如電視劇《大宅門》主題歌是一首富有京韻特色的歌曲,旋律宏大氣派,跌宕起伏,鑼鼓也是歡聲震天。在進行裁剪后,將經典故事《小老鼠偷油》編入其中,兩者結合成為音樂游戲《貓鼠逗斗樂》,游戲情節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自然,也與戲曲本身的旋律特點極為匹配,使幼兒能更好地感受戲曲演唱的魅力所在。
化繁為簡,體現兒童特色 許多傳統曲目中都有很多的高音和長音,歌詞也較為成人化。根據幼兒的聲線特點和興趣,采取刪減的方法,重新將旋律進行組合裁剪,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借助休止或者半休止,自然地將長音進行切割,大大降低幼兒學習的難度,增添幼兒參與念、唱、做等有趣的活動,充分感受戲曲的韻律美與和諧美。
有效融合,提供輔助性的支架 念白與鑼經。在京戲《貓鼠逗斗樂》中于高音和長音處嵌入節奏鮮明的兒歌并配以雙響筒和鼓的演奏,一方面體現了戲曲中不可缺少的念唱結合和鑼鼓經的特點,一方面很好地解決了幼兒演唱的難點,而且更加凸顯京韻。
增加游戲情境 有效的提問可以幫助幼兒認真地傾聽音樂,辨別音樂的變化,找尋出音樂中蘊含的規律從而制定并遵守游戲的規則,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自我約束和管理、自我梳理和總結、與同伴友好合作等。如黃梅戲《新猴子學樣》中,通過“在悄悄戴老爺爺草帽時要注意什么”引導幼兒探索輕輕地、快速的、不爭搶的動作要領以及注意避讓不碰撞的空間關系等。
活動中,應給幼兒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激發幼兒根據情節發展的可能性展開合理的想象和延展,并進行即興表演。一方面陡轉筆鋒,使戲曲表演掀起又一個波瀾,一方面讓幼兒初步感到戲曲表演的可變性和多樣性。如在黃梅戲《新猴子學樣》中,在最后,領頭的猴子說:“這次我們怎么能夠不上當呢?”引發小猴子思考,并得出結論:“最后老爺爺扔帽子的時候我們不扔了”,使得游戲掀起另一個高潮。
實踐證明,學習戲曲需要濃厚的興趣,需要具有傾聽、注意、理解、判斷、概括、模仿和想象等能力,還需要思考、質疑、合作與分享。如果我們小步推進,層層推進,孩子們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在體驗戲曲韻味的同時不斷獲得多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