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利
(四川閬中師范附屬實驗小學,四川閬中637400)
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僅陶醉于它現今的文明與繁華,更陶醉于它幾千年積淀下的歷史文化。筆者利用閬中題材,讓閬苑古跡走進美術課堂,形成有本土特色的美術課程,并在探索研究過程中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采取不同難易程度的方法,從拓印實物圖案,到創作對印花紋,再學習線描裝飾手法,進行創作表現閬苑古跡;再用剪紙的方法、連環畫的方式、泥浮雕的形式進行創作表現古門窗的圖案;最后引導他們在剪紙的基礎上,加上撕、剪、刻、印等方法,創作出即具有畫效果,又具有剪紙效果,內容豐富的,具有閬中本土特色的美術作品。
家鄉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情懷是令學生熱愛家鄉文化的載體,自然會讓學生激情飛揚!閬中的古跡名勝豐富多樣:巍峨的白塔,古樸的華光樓,雄偉的滕王閣,美如畫的錦屏山,大名鼎鼎的張飛廟,書卷氣的貢院,唐代大佛,眾多的石刻,古建筑群的雕梁畫柱,一窗一畫的古窗花,鄉土氣息濃厚的皮影等,不勝枚舉。
生活在這樣的人文環境里,美在其中,樂在其中。我常常帶著學生尋找美,感受美,讓他們大膽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方式來表達對家鄉古跡的贊美。學生的作品純樸稚氣,構圖巧妙,線條靈活生動,一印一壓、一點一線、一刀一剪、一搓一捏都飽含著學生對家鄉傳統藝術的欣賞與熱愛。
美術活動雖是學生的最愛,但同時也需艱苦付出。選定題材后,需了解大量美術知識,掌握相應技法,才能順利實施創作。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不同興趣,最終選擇從一印一壓留閬苑古跡;一點一線表閬苑古景;一刀一剪曉閬苑向往;一搓一捏感閬苑智慧;一刻一印重展閬苑美景。此舉順利突破技法與創作瓶頸,取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我首先帶領學生參觀古城博物館,了解漢磚文化,石刻、古花雕門窗,欣賞其圖案,向他們介紹圖案寓意,引導他們查資料,設計漢磚、石刻圖案,激發學生學習了解漢磚文化的欲望,讓學生用各種方法拓印其圖案,激發活動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創作成對印版畫圖案,并將漢磚圖案和對印版畫圖案找出異同,從而學習了解傳統圖案裝飾基本技能。百聞不如一見,我去收集了大量的閬中漢磚,石刻、古花雕門窗圖案,讓學生從中體會感悟圖形之美,傳統圖案裝飾畫中的表現語言豐富多樣,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感受,審時度勢,選擇合適的表現語言,把自己的追求,想象融入作品之中,這樣的作品才是動人之作。
連環畫又稱連環圖畫、小人書,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傳統藝術,是老少皆宜的一種通俗的讀物。連環畫可以展現到文人的畫卷、廟堂的壁畫、民間的年畫、建筑中的木雕和石刻、磚雕之中。
我通過引導學生對漢磚文化,石刻、古花雕門窗、皮影的欣賞了解,激發對古先輩的生活、學習、情感的探究的興趣,引導他們查資料,編故事,設計圖案,讓學生將古跡圖案和白描連環畫圖案進行對比,找出異同,從而學習了解白描連環畫繪制基本技能。在此基礎上,我啟發引導運用多種表現形式創作具有古景、古情的連環畫,讓閬苑的古情古景在學生的一點一線中再現。
吉祥圖案是指以象征、諧音等手法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裝飾紋樣。它的起始可上溯到商周,發展于唐宋,鼎于明清,明清時期幾乎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常用于建筑雕塑、木器紋飾、陶瓷描繪、窗花剪紙等,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從吉祥圖案剪紙欣賞入手,將傳統剪紙和現代剪紙的優秀作品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新模式理念下的剪紙作品,讓學生嘗試將自己寫生古建筑中的石刻、木刻、雕梁畫柱、古門、古窗、古家具等中的吉祥圖案畫稿變成剪紙圖案,此環節需讓學生明白,剪紙的構圖,是突破了繪畫比例的,透視及近大遠小的關系,要做到形象夸張,簡潔明快,圖幅飽滿,對稱均衡。讓學生感受新模式理念下的剪紙作品,進而啟發學生大膽運用多種材質,多種技法結合,運用現代的剪紙技法,表現傳統的吉祥圖案,在學生的一刀一剪中展示先輩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剪紙技法熟練的基礎上,利用泥巴的可塑性和學生愛玩泥巴的天性,將自己寫生古建筑中的石刻、木刻、雕梁畫柱、古門、古窗、古家具等中的花紋畫稿變成泥浮雕作品。要將平面圖案變成半立體的浮雕作品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飛躍,我從現代衍紙藝術中得到啟發,用泥條、泥片進行拼、卷,再用傳統泥工技法制作簡單的花鳥、魚蟲、小動物等圖案拼接在一起,浮雕窗花作品奇光異彩,令人震撼。
我引導學生了解版畫藝術的特點,注重簡潔、明快、單純、強烈的處理,再利用大量的版畫實例分析如何巧妙利用“留黑”,對刻畫的形體特殊處理,讓大塊的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最后,通過實踐操作學習如何巧妙構圖,以豐富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風格。
隨著知識與技能的不斷積淀,學生利用家鄉古跡為題材,用撕、刻、漏印等方法創作出即具有版畫效果,又具有剪紙效果,內容豐富的,具有閬中本土特色的美術作品。學生為展現閬中古跡的美,大膽創作設計,精心繪制,搓捏、剪刻、漏印,創造出的五彩繽紛的作品。它既帶著濃濃歷史醋香,又帶著新時代潮流的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