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肖冰
(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第一小學,江蘇太倉215400)
品牌是工業發展的產物,是對商品獨特的、富有個性的記憶,是消費者廣泛認同的一種符號。品牌學校是通過挖掘內部潛力,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創造性地打造的亮點,同樣品牌學校不等于名牌學校,所謂的“一校一品”就是這個概念。教育品牌凸現學校特色。特色就是品牌的差異化個性。一個優秀的教育品牌,本身就是一個特色資源的聚集。它表達的是品牌的主體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的特色。由歷史名人或教育名家創辦的學校,在上百年的辦學歷史中,經過一代又一代校長和教職員工的辛勤努力,在辦學理念、育人目標和文化傳承上都具有超越其他學校的前瞻性、豐富性和深刻性。我校也是一所有近百年的歷史的小學,近年來,我們注重從厚重的歷史積淀中挖掘學特色,結合他校成功經驗,努力形成學校品牌,對探索農村小學學校品牌建設路徑有了自己的認識。
太倉市沙溪鎮第一小學有近百年的歷史,縱觀學校發展歷程,屬有底蘊,但不厚;有特點,但不亮的農村小學。
1.學校發展之短。八十年代末的校園建設,使得學校的常規管理、校園安全問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學校近五年未承辦過大型的市級活動,未組織過面向全體家長的大型活動,學校整體走出去的機會很少。未來因硬件設施的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將導致學校的發展與兄弟學校的差距越來越趨于明顯;教師團隊整體比較內斂,對教育新理念的理解及教育新手段的掌握存在“等、望”等傾向。
2.學校發展之長。特色文化建設優勢明顯。“十二五”期間,學校初步形成的以“墨香”精神為核心的特色文化已經得到全體師生的認可,特色項目發展已經進入了一種良性循環。學生、教師及學校發展優勢開始呈現。學生成長過程非功利化、幸福度較高、生生之間的自然交往能力強、中高年級的學生基本養成了認真書寫、樂于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年輕而富有朝氣,敬業而善于思考,甘于奉獻而勇于堅守,擁有一支勤奮的書法特色教師團隊;學校坐落于歷史文化名鎮,深厚的區域文化與學校的特色校園文化自然契合,造就了一個豐富而安靜的“寧和”氛圍。
3.確立學校品牌建設目標。學校堅持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培育導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辦社會滿意、家長放心、學生喜歡的普惠教育”為宗旨,構建以“至善的止定靜安”的“寧和”教育為核心的育人體系,以“三有”課堂為中心的教學體系,以“寧和”教育為特色的普惠式課程,以民主決策、自主管理為目標的“寧和教師”管理體系。努力實現“學校有特色,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生長點”的“寧和”教育目標。
1.學校特色的源起。2004年起,學校致力于書法藝術特色項目的建設。10年的努力,我們成就了陳紅英、劉葉等書法名師,她們由普通的教師成為了江蘇省書法協會的理事,太倉女子書法協會的正副會長,擁有了自己的書法工作室,并帶出了一支優秀的書法教師團隊,為“翰墨飄香”書課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學校擁有6個書法社團,書法特長生約300多名,書法普及率100%。濃濃墨香浸潤校園的每個角落,學生在學書的過程中,體驗美、享受美、習得美、傳播美。
2.“墨香”精神的升華。通過“十五”課題《“墨香”校園構建方略的實踐研究》和“十二五”課題《以“墨香精神”為核心,建設農村小學特色校園文化的實踐研究》的引領,總結提煉了特色文化精神暨“墨香”精神——“端寧和雅”,端:正也。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寧:安也。凝神靜氣,沉下心來,堅持不懈,陶冶情操。因此“端寧”更多的是指對教師和學生個體的影響,期待他們身上呈現出一種優秀的行為氣質。和:中和也。乃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雅:美好,高尚。我們期待墨香的熏陶能讓我們的學校以和諧雅致的姿態發展、成長。此時的書法已由特色項目華麗轉身為學校特色文化。
3.“寧和”文化的奠基。“十三五”期間學校提出了以“寧和”教育為學校品牌建設的價值核心。有美感的“寧和”文化,“寧”為外顯,“和”為內化,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致力追求“至善”的“止定靜安”的教育品牌。
有人說:“基礎教育改革,得課堂者得天下。”“十二五”期間,我們一直致力于課堂教學主張的實踐研究。“十三五”伊始,基于學校“寧和”教育的大背景,提出了“學而修身、教而立人”的教風,時時刻刻提醒教師,課堂永遠是育人的主陣地,學生的位置應該處在課堂的中央,教師的位置應該在學生的中間。同時提出了“有趣、有思、有得”的“三有”課堂教學主張。“有趣”既是一堂好課的外在表現形式,更是目中有“人”的課堂所必須具備的吸引力與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推動力。“趣”味課堂其生成的豐富性,探究的多樣性,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獨立思考。“有思”的課堂必定是靜心于思,我們鼓勵學生合作思,更珍視學生的獨立思,有思考深度和思考廣度的課堂才能實現思而有趣,思之有得的課堂目標。“有得”是統整學生所得,既關注“得”的個性化色彩,又重視“得”的合理性;既關注知識能力的習得,又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習得;既追求一課一得,又重視得得相聯,積“小得”為“大得”,從而在課堂上實現得之有趣、因趣而得的最佳“教”“學”狀態。
“三有”課堂教學主張完整詮釋了“寧和”教育的內核,該教學主張的推進、落實,明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更新了課堂教學理念,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改進了課堂教學的方法,形成了學校獨有的品牌教學體系。從“三有”課堂走出的學生是靈動的、善思的、主動的、好學的,是具備可持續發展力的。
“寧和”課程體系建構是學校辦學思想、育人目標、教育夢想實現的主要路徑。基于“學生在課程中央”的“寧和”課程建設理念,穩步地推進國家課程的課外延伸和地方、校本化課程體系的建構。
1.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學校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規劃,開齊開足各類課程。同時,在執行國家課程時,基于學生發展特點、學校特色、資源,將幾方面有機整合,從而真正意義上指向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學校特色依托課程落實。做好校本特色“寧和”課程體系的建構,基于學生成長需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寧和”課程體系共分六大系列:“七彩篇章”育課程,旨在培養優秀習慣、優良品質的人;“翰墨飄香”書課程,旨在弘揚書家精神,幫助學生在寫得一手好字的同時,體驗學書的持之以恒及堅持不懈;“萬卷書”閱課程,旨在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習得適切的閱讀方法,親近傳統經典文化,提升學生人文底蘊;“萬里路”行課程,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提供學生一種親身經歷,通過經歷,豐富學生經驗、鼓勵學生創新,從而獲得成長;“陽光”健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擁有強健的體魄、健康的身心以及良好的體鍛習慣;“臻美”藝課程,以提升學生審美素養、藝術素養為目標,給學生創造展示特長的平臺,從而獲得自信。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豐富“寧和”課程的形式;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重視“寧和”課程的評價;使其真正成為實現學校發展、學生成長的主要途徑。
學校品牌是一種公眾認可的“產品”,它的傳播是品牌形成的必要條件。在信息時代,人們被各種各樣的資訊所包圍,在眾多的信息中怎樣引起人們對學校的注意,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品牌推廣需要學校成員通過自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來傳遞學校的信息,并打上學校的烙印。
作為一所地處農村的老校,我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推廣方法——講述學校的故事。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學校是育人的搖籃,必然有著許多溫馨、溫暖的故事。校長講述著老師的故事,老師講述著學生的故事,學生和家長講述著學校的故事。一個有故事的學校講述著學校的故事。講著講著,學校中的人就慢慢擁有了一樣的價值追求,一樣的教育愿景,一樣的教育夢想;講著講著,家校之間就形成了一致的育人目標,形成了默契的家校合力;講著講著,學校的特色、品牌就口口相傳、家喻戶曉,并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品牌學校不是名校的專利。弱勢和強勢是相對的,這是事物的兩個方面,事物是可以轉化的,弱勢中可以尋找到優勢。弱勢學校也可以同樣創造出品牌,只要摸清家底、定位準確、挖掘潛力,規劃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途徑作為突破口,這就是成功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