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甘肅省莊浪縣南湖小學,甘肅莊浪744600)
青少年處于叛逆時期,校園暴力和欺凌現象產生的概率非常大。因此,中小學的教師要尤其注重校園內的暴力欺凌現象,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二胎政策的實施,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很多中學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而眾多地區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行為習慣和愛好秉性,這些差異非常容易成為學生產生矛盾的導火線,嚴重的會產生校園暴力及欺凌現象。同時,很多學生進入校園這一陌生環境后無法適應,他們沒有注重自身的言行用語,不文明的言語會進一步激發學生之間的爭吵,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打架事件及欺凌事件產生的概率。
眾所周知,中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極易受他人影響,而有些中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認識和結交一些社會人員,這些社會人員的不良行為和暴力思想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小學生自身的行為習慣。而且,現在社會中有很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機會主義,誠信缺失、社會心態趨于暴力化等其他不良社會戾氣,學生在接觸社會人員的過程中會受到這些思想的影響,學生的純凈心靈會受到污染。除此之外,社會中的暴力行為遠遠多于校園,因此,學生受不良社會人員及風氣的影響越嚴重,學生的暴力傾向也會日益趨于嚴重。
對于大多數中小學生而言,家長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二個導師,他們的個性和行為習慣受父母的影響更大。但是,在眾多的家長中,有些家長的思想和行為具有一定偏激性,他們經常用錯誤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甚至一些家長習慣于用暴力解決問題。這就導致以暴制暴這種理念已經深深扎在學生的心中了,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自然而然也習慣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很多家長對自身的孩子非常溺愛,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他們就滿足什么,這就造成孩子產生自私、自大、唯我獨尊心態。每當他們與他人產生一些小矛盾時,他們都認為別人侵犯了他們自身的利益,并會產生一些過激的暴力行為。因此,改善家庭教育環境對降低中小學生暴力及欺凌有著積極的意義。如果家庭氣氛和諧,家庭教育民主,家長以身作則樹立德育榜樣,學生就會知書明理、遵紀守法,校園暴力事件產生的一大誘因就會被根除。
在農村中小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不怕邪惡、正義凜然的良好心態,防止學生在遇到校園欺凌時忍氣吞聲。同時,學校和教師要不斷向學生傳遞正能量,發揮好堅強后盾的作用,讓學生在受欺負時堅定自己的內心。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中小學生良好心理的培養,特別是對于施暴者和受暴者。對于施暴者,教師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轉變其思想態度,不斷為他們傳遞正確的思想觀念。而對于受暴者,教師要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以更積極的心態生活和成長。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校園暴力欺凌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斷完善學生的法律知識,將遵紀守法的正確理念滲透入教學過程中。同時,教師和學校要強調法律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明確違背法律的嚴重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理解法律,對法律產生敬畏之心。而且,要讓學生在法律知識不斷豐富的過程中,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保護自己,提高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
在農村中小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心態,使得學生在面臨惡勢力的脅迫時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縱容惡勢力只會讓他們更加龐大、更加囂張,要讓學生明白采取有效措施才是防止暴力產生的最佳途徑。這樣,學生在被欺負時,他們才不會因為害怕而默默忍受欺凌,他們會勇敢地告訴老師,指出施暴學生的錯誤。
當校園暴力欺凌事件產生時,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的年少無知縱容他們。學校和教師要將教育和懲罰有機結合,堅持法律底線,對一些破壞法律原則的學生實施一定的懲罰,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動力。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意識到校園暴力的錯誤性和危害性,才能使校園暴力欺凌現象越來越少。
情緒智力能有效地抑制和調節個體的暴力和沖動行為,因此培養學生的情緒智力能從源頭上對校園暴力的發生產生免疫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當學生具備認識自身情緒的這項能力時,就能對憤怒、沮喪、焦慮、恐懼、內疚、憂愁、抑郁和絕望等各種消極情緒進行管理和調節,尤其是對憤怒情緒管理。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憤怒與高頻次的身體攻擊顯著相關,青少年罪犯比普通中學生報告了更高的憤怒情緒體驗。鑒于此,各中小學校要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力度,有針對性的強化學生的情緒智力,以便更好地控制情緒來抑制暴力事件的發生。
總而言之,為了防止校園暴力欺凌事件的產生,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培養,為學生傳遞更多正能量。同時,教師還要不斷規范學生的舉止行為,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互尊互愛、共同發展。除此之外,學校和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要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將校園暴力欺凌扼殺在搖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