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照瑋
(韓國國立群山大學體育學院,韓國 全羅北道群山 54150)
在體育運動領域中,運動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是運動員怎樣實現運動技能的控制。基于不同的理論原理,專家們對運動技能的控制有著不同的解釋。知覺理論是解釋運動技能控制的一個重要理論,其中又可以分為間接知覺理論和直接知覺理論,不同的理論解釋都會對運動訓練的方法、時間、側重等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基于間接知覺理論和直接知覺理論來解釋運動技能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間接知覺理論的代表理論是信息加工理論,信息加工理論認為我們無法直接地感知到外界環境,外界環境中的刺激并不能提供足夠的信息使大腦直接對物體的屬性產生反映,我們對外界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必須要先通過大腦將收集到的各種刺激信息進行一系列復雜的整合處理。在該理論中,人的大腦就類似于計算機,外部的各種刺激如視覺、聽覺、觸覺等通過眼睛、耳朵、皮膚等感受器進入大腦,就如同通過錄音、鍵盤打字等方式將信息輸入計算機一樣,之后大腦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將進入的信息進行登記、編碼、儲存如同計算機的一系列處理、運算、存儲程序。當再次需要使用某一信息時,大腦將會對記憶進行檢索以提取相關信息,并將提取出來的信息傳出到效應器從而產生動作反應。該理論認為感覺只能提供對某一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它是貧乏的、不能提供完整信息的,如我們在某一環境中能見到光、聽到聲音、聞到氣味,我們只能感覺到這些信息,但是無法判斷這些信息的來源,不知道他們來自哪里。而知覺則可以提供對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它能將這些感覺信息有意識地進行加工整合,結合既有的經驗進行思考判別,從而判斷出我們是在課堂中學習還是在操場上奔跑。總而言之,間接知覺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外界環境的刺激是單一不完整的,人們無法據此建立對外界環境的直接經驗。而人們對外界環境的知覺是對外界環境刺激進行特定過程的心理加工而形成的。
與信息加工理論相反,著名心理學家Gibson認為,在人們所處的的環境中,信息要素是十分豐富的,足以說明相關的環境特征,這便是生態知覺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Gibson利用飛行員的選拔進行了相關的實驗研究。最終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選拔中,飛行員能夠直接地獲取飛行中天空、地面的相關重要信息,并據此實施具體的飛行操作,這也就是說人類是能夠直接地知覺外界環境信息的。生態知覺理論認為人們因外界環境刺激而產生的知覺是取決于刺激本身的,不需要再通過人們自身有意識地進行心理加工。動物和人類在數十億年的進化中,不斷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的反應不斷積累,最終在面對相同的刺激時能直接產生相對應的反應,不需要再通過大腦做出一系列的檢索回憶才能對環境刺激產生反映。此理論認為環境本身能提供給人足夠的信息,人對環境能夠直接產生整體的知覺,直接做出動作反應。同時,除了環境會影響人的行為,人類所進行的動作變化也會影響周圍的環境,如當人想要伸手去拿起桌子上的杯子時,周圍的環境使人知道杯子所處的高度、距離等信息,影響著人伸手這一行為,但同時因為人在伸手的同時使手與杯子的位置信息也發生了變化,使得環境信息也發生了改變,所以伸手的動作和杯子的位置信息都在不停地變化,人的行為和環境即相互影響。同時,在生態知覺理論中還有一項重要的理論基礎,即可供性理論。這一理論也是由Gibson提出的,他指出可供性是環境提供給動物行動的機會,即環境信息會“告訴”人們在當前的環境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無法做的,如果做的話可以做到怎樣的程度。這種感知可供性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
體育運動中,知覺預測是最常見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些快速且靈活多變的體育運動中,若不能及時正確地預測出運動器材的運動軌跡變化以及對手的動作變化,則很難取得勝利。從間接知覺理論來說,知覺預測是建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信息加工。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需要快速甄別對方的動作信息,在腦海中迅速檢索、識別,甚至模擬對方動作可能導致的結果,進而迅速做出判斷,做出相對應的動作。由于競技體育中一些項目速度快,常常需要運動員在最短時間內做出反應,這就需要運動員平時積累大量運動技能經驗,并在運動中迅速抓住關鍵信息,才能確保知覺預測的準確性。例如,羽毛球的攔截,就需要對羽毛球的球速和軌跡進行判斷,來預測球的落點和最合適的擊球點,而過去已有的經驗則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進行預測。
從直接知覺理論上來說,知覺預測是直接感知外界環境可供性信息而采取行動。同樣以羽毛球的攔截為例,扣殺成功需要滿足時間要求,也即接觸時刻。根據Lee提出的即將接觸時間理論(time-tocontact,TTC),接觸時刻可由光學分布中物體尺寸和它的光學擴展的比例α來確定,α解釋了人如何能夠通過偵測光學分布中的可供性信息而直接感知接觸時刻,無須估計物體飛行的距離和速度。選手不斷尋找攔截的可供性,α告訴選手攔截的接觸時刻,因而選手就不需要再依據過去的經驗來確定接觸時刻。
從間接知覺理論來說,決策是指人們在外界環境刺激下結合已有經驗如何來決定個體行為。在運動中人們不需要去回憶以往的具體事例,僅僅需要考慮具有一般性的原則和圖式。這種原則和圖式能夠幫助我們在不考慮具體情形差異的情況下,而做出正確的決策。由于運動員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快做出決定,所以信息加工的決策步驟通常是迅速的、自動的。
從直接知覺理論來說,知覺是一個隨時間而變化的動態過程。個體發展的目標就是逐步發現自身在環境中運動時的可供性,并實時地把自身已有的運動能力和環境條件相匹配,從而做出下一步的動作或行動。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命令和前期的程序指示的情況下,人們怎么去做是隨著環境信息的變化而變化的,是個體與環境相互影響的結果。而在這一過程中,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只是設置目標,怎么實現目標的決策則是自組織過程中自發產生的,知覺和動作是不斷互相影響的聯結關系。雖然直接知覺理論不承認經驗在具體行動的作用,但對于經驗的重要性還是承認的,因為如果沒有經驗,中樞神經系統將無法設定可行的目標,那么其他的都成為空談。
從間接知覺理論來說,在動作控制中,中樞神經系統發揮著指揮中心的作用,整個動作控制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指揮下,按照特定的動作程序來完成的,周圍神經系統的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施密特的圖式理論認為,中樞神經系統能夠從相關經驗中提取重要的信息片段,并將其組成一套規則。當要進行新的運動技能時,大腦會將動作信息進行提取然后添加到一般動作程序中以完成這項運動技能。
而從直接知覺理論來說,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作用仍然只是設定目標,它輸送到周圍神經系統的信息不是對肌肉的詳盡指導,而是一個一般的指令,四肢的移動是由環境和個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周圍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遠比中樞神經系統重要。
早期的理論認為,人類的學習行為與其他動物的刺激與反應過程相似。學習是在特定環境信息的刺激下,人們在中樞神經系統控制下產生的特定行為反應。但從間接知覺理論來說,技能的學習過程是復雜的心理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并不是知識的簡單累加,人們已有的知識結構也會不斷發生變化。這也就是說人們對運動技能的學習就是技術結構的認知與加工過程,是神經中樞系統對外界環境相關信息不斷儲存、加工的過程。詳細地講解和正確地示范都是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正確地、更長久地記住動技術動作。
而從直接知覺理論來說,運動技能學習就是運動員不斷搜索外界環境的可供性,最終實現與環境可供性的協調的過程。因為運動時所處的環境、運動員自身的情況以及運動項目及運動時的任務是在不停變化的,受制于各種因素,環境的可供性也在不斷地變化。運動員為了實現與環境可供性的協調,身體的各個肌肉、關節等都會自動根據可供性的變化而隨之調節,產生不同的動作。在學習新的運動技術時,根據學習任務,學習者會自動調動全身的感覺器官去觀察和感覺動作,逐漸形成正確的技術動作。
間接知覺理論和直接知覺理論對運動技能控制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其中,前者強調的是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借助已有經驗來實現運動技能的控制,是有意識的思考過程;而后者強調的則是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適應,是無意識的自發過程。二者在辨析上都有各自的貢獻和局限性,對體育運動訓練也都有著不同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