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朱子 《大學》詮釋中的道德世界

2018-01-29 01:46:23王凱立
天府新論 2018年4期
關鍵詞:大學

王凱立

朱子一生尤重 《大學》,在他看來,“《大學》如一部行程歷”①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21頁,第423頁,第420頁。,揭示了學問由始至終的基本規(guī)模,因此是 “初學入德之門”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頁。。朱子認為, 《大學》具有普遍適用性,它不只是針對資質好的人,“此圣人作今 《大學》,便要使人齊入圣人之域”③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21頁,第423頁,第420頁。。朱子理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成就人的道德,對于個人人格而言,圣人是最高的道德理想。在這個意義上,朱子的 《大學》詮釋為我們勾勒了一個道德世界,這個道德世界就是要通過范導修身治人的工夫使人學而成圣,從而安頓我們人生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它奠定了朱子理學全體大用的基本思想框架。如果說朱子理學在現(xiàn)代社會仍具活力,那么揭示朱子 《大學》詮釋中的這個道德世界,不僅對理解朱子理學同時也對我們反思當今社會的道德問題都大有裨益。

朱子常常用 “規(guī)模”、“坯模”、“行程”等詞來形容 《大學》一書,這暗示了 《大學》一書的各項內容并非支離零散,而是相互關聯(lián),具有某種結構性特征。朱子教學生讀 《大學》時說:“此書前后相因,互相發(fā)明,讀之可見,不比他書。他書非一時所言,非一人所記。惟此書首尾具備,易以推尋也。”④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21頁,第423頁,第420頁。中國哲學的話語往往旨在引導現(xiàn)實的工夫踐行,因此,《大學》中各話語內容之間的結構性關聯(lián),將通過對工夫的范導,從而滲透于修身治人的現(xiàn)實世界。正因如此,本文將特別注意朱子《大學》詮釋中道德世界的結構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我們將吸收西方結構主義中某些結構性分析的因素。而與之不同的是,我們拒斥深層結構決定現(xiàn)象的那種本質決定論,而是將結構視作對個人與社會道德發(fā)展的范導系統(tǒng),因此,我們的結構性分析并不排斥主體,同時也不意味著歷史的斷裂。

一、明明德:常目在之

《大學》開篇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頁,第16頁,第16頁,第18頁。。作為 《大學》“三綱領”之首,“‘明明德’乃是為己工夫”②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503頁,第504頁,第501頁,第501-502頁。,朱子認為,“圣人教人,只在 《大學》第一句 ‘明明德’上”③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503頁,第504頁,第501頁,第501-502頁。。從句法結構上說, “明明德”的第一個“明”字是一個動詞,“明,明之也”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頁,第16頁,第16頁,第18頁。。朱子說:“‘明明德’,明只是提撕也。”⑤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503頁,第504頁,第501頁,第501-502頁。而何謂 “明德”?朱子在 《大學章句》中解釋道:“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頁,第16頁,第16頁,第18頁。在這一晚年定論中,朱子對 “明德”的解釋合性與心,兼心之體用,它既是人內在的 “德性”,同時也是能彰顯于行動的德行。⑦朱漢民,周之翔:《朱熹 〈大學〉“明明德”詮釋的理學意蘊》,《哲學研究》2012年第7期。在這個意義上,“明德”既是人先天的道德根據(jù),同時也刻畫了人后天所需努力實現(xiàn)的道德境界。因此,“明德”是 “仁義禮智之性”,是 “全體之妙”,⑧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503頁,第504頁,第501頁,第501-502頁。其本身虛靈不昧、光明璀璨。在朱子看來,“明德”雖是 “人之所得乎天”的本體,但它并不是一開始就完全實現(xiàn)了的,人會因為天生的氣稟而使得 “明德”昏昧,加之人在經(jīng)驗世界中的物欲誘導, “是以此德之明,日益昏昧,而此心之靈,其所以知者不過情欲利害之私”⑨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08頁。。因此, “明德”須 “明”,須時時“提撕”,朱子說:“常目在之,則無時不明矣。”⑩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頁,第16頁,第16頁,第18頁。

“明明德”的工夫乃是 “常目在之”,朱子說:

“顧諟天之明命”,古注云:“常目在之。”說得極好。非謂有一物常在目前可見,也只是長存此心,知得有這道理光明不昧。方其靜坐未接物也,此理固湛然清明;及其遇事而應接也,此理亦隨處發(fā)見。只要人常提撕省察,念念不忘,存養(yǎng)久之,則是理愈明,雖欲忘之而不可得矣。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謂求放心,只常存此心便是。存養(yǎng)既久,自然信向。決知堯、舜之可為,圣賢之可學,如菽粟之必飽,布帛之必煖,自然不為外物所勝。若是若存若亡,如何會信,如何能必行。?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503頁,第504頁,第501頁,第501-502頁。

“常目在之”是對 《大學》傳文 “明德”章 “顧諟天之明命”一語的注解。在朱子看來,不論人的氣稟如何,虛靈不寐的明德總會有發(fā)顯之時,因此,“常目在之”并不是說有一個實然之物作為客體存在于人的眼前。所謂 “常在視瞻之間,蓋言存之而不忘”?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503頁,第504頁,第501頁,第501-502頁。,它只是要人時時提撕省察此心,存養(yǎng)擴充明德發(fā)顯之端,是孟子 “求放心”的工夫。在這里,“常目在之”的工夫具有喚醒人內在的道德意識、建立道德主體的意義。道德的邏輯起點在人,朱子 《大學》詮釋中的道德世界也從這里得以打開。

從共時性的角度而言,明命與明德的本然貫通,使得道德世界具有天人合一的內在結構。朱子說:“自人受之,喚做 ‘明德’;自天言之,喚做 ‘明命’。”?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503頁,第504頁,第501頁,第501-502頁。明命與明德本是一物,只是就天與人的角度分而言之故有異名。因此, “人之明德,即天之明命。雖則是形骸間隔,然人之所以能視聽言動,非天而何”?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433頁,第503頁,第504頁,第501頁,第501-502頁。。明德乃天之明命而人受之,以明德 (明命)為中介,道德世界天人一貫,且這種本然的一貫性超出現(xiàn)實的時間維度,是一種共時性的結構。朱子在 《大學或問》中說:

天道流行,發(fā)育萬物,其所以為造化者,陰陽五行而已。而所謂陰陽五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后有是氣,及其生物,則又必因是氣之聚而后有是形。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為健順仁義禮智之性;必得是氣,然后有以為魂魄五臟百骸之身。周子所謂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正謂是也。然以其理而言之,則萬物一原,固無人物貴賤之殊;以其氣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為人,得其偏且塞者為物,是以或貴或賤而不能齊也。彼賤而為物者,既梏于形氣之偏塞,而無以充其本體之全矣。惟人之生乃得其氣之正且通者,而其性為最貴,故其方寸之間,虛靈洞徹,萬理咸備,蓋其所以異于禽獸者正在于此,而其所以可為堯舜而能參天地以贊化育者,亦不外焉,是則所謂明德者也。①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07頁,第508頁。

在這段話中,朱子一方面從人禽之別的角度來定位明德,這樣一來,明德便成了人與物的分界,從而具有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在道德世界的展開中,明德是一個樞紐性概念。將明德確立為人之為人的本質,就是將道德世界的中心確立為人,從而使得明明德的工夫具有了喚醒道德意識、建立道德主體的含義。更為重要的是,朱子還以周敦頤 《太極圖說》的宇宙論圖式論證了明德的來源,從而進一步揭示出明命與明德之間的一貫性,為道德世界天人合一的內在結構給出了合理依據(jù)。當今很多朱子學研究者認為,在現(xiàn)代科學對宇宙與自然的解釋下,朱子的這套宇宙觀已經(jīng)過時,因此它應該作為傳統(tǒng)的糟粕內容被擯棄。然而,如果完全擯棄這套宇宙論,朱子的道德世界將缺乏宇宙論基礎,而道德世界的宇宙論圖式又很難通過純粹科學的方式給予說明。這里涉及道德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問題。總的來說,道德世界與科學世界在邏輯上并不具有包含關系,二者在詮釋學的視野下均可以被視作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朱子的目標在于建構一個道德世界,而道德世界的宇宙論圖式未必就要是科學世界的宇宙論圖式,因而我們當今沒有必要把朱子的宇宙論引入科學世界并與現(xiàn)代科學相比較,在道德世界的結構中,朱子的宇宙論圖式仍具有難以取代的地位。

從歷時性的角度而言,道德世界的展開具有一個時間結構,這個結構范導著人現(xiàn)實的工夫踐行。時間結構的說法可能會引起結構主義者的某些誤解,因為典型的結構主義研究是一種共時性的研究,結構本身并不具有歷時性。需要澄清的是,這里對時間結構的歷時性定義是一種功能性定義,它并不意味著時間結構本身具有歷時性,而是說這個結構對人歷時性的工夫踐行具有范導作用。朱子在《大學或問》中說:

是以圣人施教,既已養(yǎng)之于小學之中,而后開之以大學之道。其必先之以格物致知之說者,所以使之即其所養(yǎng)之中,而因其所發(fā),以啟其明之之端也;繼之以誠意、正心、修身之目者,則又所以使之因其已明之端,而反之于身,以致其明之之實也。夫既有以啟其明之之端,而又有以致其明之之實,則吾之所得于天而未嘗不明者,豈不超然無有氣質物欲之累,而復得其本體之全哉!②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07頁,第508頁。

“明明德”的工夫需要一個 “小學”的基礎, “小學”乃 “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③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3頁。。 “小學”教以事, “大學”教以理, “小學”與 “大學”的關系是 “理即事,事即理”的關系。④朱人求:《下學而上達——朱子小學與大學的貫通》,《江南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朱子說:“小學涵養(yǎng)此性,大學則所以實其理也。忠信孝弟之類,須于小學中出。然正心、誠意之類,小學如何知得。須其有識后,以此實之。”⑤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22頁。就學的目標而言,“小學”與“大學”乃是一事;而就學的先后次序而言,“小學”為先,“大學”為后。在這里,“小學”與 “大學”構成了一個時間結構,這個結構作為某種工夫次第范導著人現(xiàn)實的工夫進程。在 “小學”的基礎上,人的明德方能得以 “明”,這便走向了 “大學”的開端——格物致知。在朱子看來,對 “小學”之事加之以格物致知的工夫,就是使人在事上窮究其理。在這一工夫過程中,人將會逐漸覺察到明德發(fā)顯之端,這構成了道德意識覺醒與道德主體建立的開端。因此,朱子指出:“《大學》物格、知至處,便是凡圣之關。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殺也是凡人。須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賢之域,縱有敏鈍遲速之不同,頭勢也都自向那邊去了。”①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80頁,第485頁。在物格知至后,人須 “因其已明之端”而 “反之于身”,從而 “致其明之之實”,這便是誠意、正心、修身的工夫。具體而言,人經(jīng)由誠意實其心之所發(fā),使自身在知善行善中純化道德動機而無自欺,并進而存此真實之心以檢其身,最終達至身修,如此才是完整的明明德之事,才可謂 “復得其本體之全”。朱子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者,明明德之事也。”②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11頁,第511頁。至此,“常目在之”的明明德工夫在時間結構上展開為 “小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值得注意的是,朱子的這一時間結構并不是現(xiàn)實工夫踐行的時間順序。也就是說,朱子并不認為后一個工夫必須在完成前一個工夫的基礎上才能開始。如他在論述致知與誠意的先后關系時說:“此是當初一發(fā)同時較底工夫,及到成時,知至而后意誠耳。不是方其致知,則脫空妄語,猖狂妄行,及到誠意方始旋收拾也。”③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80頁,第485頁。由此可見,“小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次序并不是一個現(xiàn)實的時間順序,它以一種邏輯上的先后順序形成了一個結構系統(tǒng),從而對人現(xiàn)實的工夫踐行產生范導作用。

綜上所述,作為 《大學》“三綱領”的開端,“常目在之”的明明德工夫顯然具有喚醒道德意識與建立道德主體的含義,并從一開始就將 “人”定位為道德世界的中心,道德世界的結構也由此打開。在共時性上,道德世界天人一貫;在歷時性上,道德世界的時間結構范導著人現(xiàn)實的工夫踐行。道德世界這兩方面的結構既從空間上將人定位為對全宇宙負責的中心,又從時間上將道德理解為關乎人生命成長、生命轉化的工夫進程。

二、新民:新德及民

朱子的 《大學》詮釋以明明德為本,繼之而起的便是 “齊家、治國、平天下者,新民之事也”④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11頁,第511頁。。《大學章句》有言:

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⑤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頁,第18頁。《大學》傳文 “新民章”引用了 《詩經(jīng)》“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一語,朱子注釋說:“言周國雖舊,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頁,第18頁。據(jù)此,朱子對 “新民”的詮釋可概括為“新德及民”。其中,“新德”即自新其德,即 “自明其明德”;“及民”即將自己之 “明德” “推以及人”,使人感而興之自明其明德。在這里,明明德與新民相互貫通,打開了道德世界的另一層時空結構。從共時性的角度來說,明德的普遍性將人類社會的群己關系范導為在道德上相互表現(xiàn)的關聯(lián)性結構;從歷時性的角度來說,從明明德到新民內含著一個范導現(xiàn)實工夫踐行從主體走向主體間的時間結構,這一結構具體展開為 “小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工夫次序。如果說 “明明德”所打開的時空結構以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為中心,那么由 “新民”所打開的時空結構就是以主體間性為核心。

齊家、治國、平天下具有明顯的政治哲學意味,但很顯然,面對古代中國政教合一的社會結構,朱子是從道德教化的角度來思考政治的。所謂教化,是把外界的事理融入人的精神,培育人的德性,并由之轉化人的生命形式和存在方式。“教化意味著人的精神的轉變,它表示人的精神意識和行為方式從個別性狀態(tài)向普遍性狀態(tài)的躍遷,從而獲得一種普遍性的本質。”①朱人求:《朱熹書院教化與道學社會化適應》,《孔子研究》2010年第2期。它與教育不同,不單單注重知識的擴充和智力的培養(yǎng),“教化是對心靈的培育,教化的目標是按照心靈的內在本性提升心靈的品質。教化還是一種實踐的智慧,它重視知行合一,強調知識的獲得要與身心修煉結合起來。”②朱人求:《朱熹書院教化與道學社會化適應》,《孔子研究》2010年第2期。

從明明德到新民所打開的道德世界的時空結構,最主要地涉及道德教化客體與道德教化主體的關系問題。在明明德的階段,人雖然通過 “常目在之”的工夫覺醒道德意識、建立道德主體,但從涉及主體間性的教化角度來說,處在明明德階段的人是一個被教化的客體,道德意識的覺醒與道德主體的建立都有賴于他者的教化 (至少現(xiàn)實中的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皆是如此);而在明明德之后,朱子認為教化客體應當轉變?yōu)榻袒黧w去教化他人,以實現(xiàn)新德及民、移風易俗的目的。

要想確立從明明德到新民所打開的這一時空結構,朱子必須在這一時空結構中回答 “教化何以可能”這一康德式的追問,因為如果教化根本是不可能的,那么道德世界的這一時空結構將會失去其范導意義,從而也就沒有任何合理性的存在依據(jù)。在筆者看來,這一理論問題涉及如下兩個方面:第一,從教化客體的角度,民眾被教化何以可能?第二,從教化主體的角度,自明其明德之人向教化主體的轉變何以可能?

對于第一個問題,民眾人人具有明德是民眾得以被教化 (自明其明德)的人性論基礎。朱子指出:“然其所謂明德者,又人人之所同得,而非有我之得私也。”③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08頁,第508-509頁。而明德的這一普遍性又進一步從上文所提到的周敦頤 《太極圖說》的宇宙論圖式中獲得合理性依據(jù)。然而,虛靈不昧的明德一開始只是潛存于人,民眾能夠自明其明德有賴于他們對教化主體 “新德及民”的接受,這一過程的發(fā)生機制顯然需要一個 “民眾在教化中何以可能接受新民”的心理基礎。謝曉東教授指出,當新民作為一個道德教化概念時,“興”成了教化客體溝通教化主體的心理基礎。④謝曉東:《朱熹的 “新民”理念——基于政治哲學視角的考察》,《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興,謂有所感發(fā)而興起也。”⑤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4頁。朱子說:“然民之所以感動者,由其本有此理。上之人既有以自明其明德,時時提撕警策,則下之人觀瞻感發(fā),各有以興起其同然之善心,而不能已耳。”⑥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06頁。在這里,民眾之所以可能 “興”,是因為民眾“本有此理”,即本有與教化主體相同的明德,這樣一來, “興”的心理基礎便被還原到人性論基礎之上。

對于第二個問題,朱子將自明其明德之人向教化主體的轉變視為明明德工夫的必然進程。在《大學或問》中,朱子說:

然其所謂明德者,又人人之所同得,而非有我之得私也。向也具為物欲之所蔽,則其賢愚之分,固無以大相遠者。今吾既幸有以自明矣,則視彼眾人之同得乎此而不能自明者,方且甘心迷惑沒溺于卑汙茍賤之中而不自知也,豈不為之惻然而思有以救之哉!故必推吾之所自明者以及之,始于齊家,中于治國,而終及于平天下,使彼有是明德而不能自明者,亦皆有以自明,而去其舊染之汙焉,是則所謂新民者,而亦非有所付畀增益之也。然德之在己而當明,與其在民而當新者,則又皆非人力之所為,而吾之所以明而新之者,又非可以私意茍且而為也。⑦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08頁,第508-509頁。

從德性倫理學的角度來看,道德行為的實施出于對個人德性的培養(yǎng),而德性是一個獲得性的概念,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我們通過做公正的事成為公正的人,通過節(jié)制成為節(jié)制的人,通過做事勇敢成為勇敢的人。”⑧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注,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36頁。如果我們將明德的現(xiàn)實化視為一個與獲得德性相同的過程,那么自明其德之人就是一個按照明德內在要求進行行為的人。誠如上文所言,明德的普遍性將人類社會的群己關系范導為在道德上相互表現(xiàn)的關聯(lián)性結構,因此,天下之人若有一人 “明德”不明就是主體明明德之不盡。由此可見,明明德的過程實際上已經(jīng)包含了新民的行為。在此意義上,新民之事就是明明德之事,明明德之事也就是新民之事。明明德雖偏指自明其德,但必明他人之德 (新民)方能完成;新民雖偏指社會教化,但必進行自新的自我教化 (明明德)方能實現(xiàn)。明明德與新民的關系僅只是本末體用的關系。于是,自明其明德之人向教化主體的轉變基于明明德而言就是一個由本而末、即體即用的必然進程,即 “亦非有所付畀增益之也”。與德性倫理學將重點放在個體的人以及個人的傾向性不同,“關懷倫理學從概念上認為人受到和其他人關系的深刻影響,并參與這些關系”①弗吉尼亞·赫爾德:《關懷倫理學》,苑莉均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73頁,第18頁。,“其特征在于將人視作在道德和認識論上都是相關的和相互依賴的”②弗吉尼亞·赫爾德:《關懷倫理學》,苑莉均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73頁,第18頁。。在 “明德”作為人與人之間普遍類本質的社會聯(lián)系下,自明其明德之人與普通民眾之間顯然構成了關懷關系。自明其明德之人在真正道德的意義上應當施予普通民眾以教化關懷,朱子 “豈不為之惻然而思有以救之哉”一語便突出表達了這一在關懷倫理學意義上的道德性。這種教化關懷以經(jīng)反思與培養(yǎng)后的惻然同情之心作為情感基礎,以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為現(xiàn)實手段,這便引出了教化關懷的現(xiàn)實方法。 “蓋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知人之所惡者不異乎己,則不敢以己之所惡者施之于人。”③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40頁,第537頁,第537-538頁,第513頁。雖然,民眾對自明其明德的教化主體會有感而興起的向善之心,但教化關懷 “固非謂其專務修己,都不治人,而拱手以俟其自化”④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40頁,第537頁,第537-538頁,第513頁。,絜矩之道除修己之外還應該有推己及人的積極行為,“蓋能強于自治,至于有善而可以求人之善,無惡而可以非人之惡,然后推以及人,使之亦如我之所以自治而自治焉,則表端景正,源潔流清,而治己治人,無不盡其道矣,所以終身力此,而無不可行之時也”⑤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40頁,第537頁,第537-538頁,第513頁。。在這一意義上,自明其明德之人作為實施關懷的主體同時也就是現(xiàn)實的教化主體。

在引入教化這一維度后,朱子顯然將道德世界的中心從主體延伸到了主體間。在主體性的層次上,作為教化客體的人經(jīng)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工夫而實現(xiàn)道德意識的覺醒與道德主體的建立。從明明德的角度言,這屬于自明其德的階段;從新民的角度言,這是自新階段的自我教化。在朱子看來,明明德的工夫處在這一階段依然是不完善的,自明其明德之人還應當作為教化主體踐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新民工夫以進入主體間性的層次。從明明德的角度言,“極其體用之全而一言以舉之,以見夫天下雖大,而吾心之體無不該,事物雖多,而吾心之用無不貫”⑥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40頁,第537頁,第537-538頁,第513頁。,這便是明明德于天下的階段;從新民的角度言,這便是新德及民的社會教化。基于這一分疏,教化主體與教化客體之間形成了道德世界獨特的中心結構。教化主體與教化客體并不是簡單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他們同時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對于教化主體而言,教化民眾同時也是進一步自明其明德,在教化行為中他同樣是被作用的客體;對于教化客體而言,被教化的過程既是一個自明其明德從而喚醒道德意識、建立道德主體的過程,又是一個自覺向教化主體轉變的過程,在教化行為中他同樣是主動作用的主體。教化主體與教化客體之間這一獨特的結構構成了道德世界的運動機制,正是這一結構的存在使得道德世界不是一個靜止的世界,而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生成的生生不已的世界。具體而言,道德教化活動不僅進一步使教化主體自明其明德,還喚醒著更多的教化客體踐行明明德的工夫,并進而使之轉化為新的教化主體參與道德世界的建構。在這一結構性機制的運作下,道德世界方能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而逐漸臻于至善之境。

三、止于至善:盡天理之極

通過闡發(fā) 《大學》明明德與新民的思想,朱子架構起了道德世界的基本結構。在這一基本結構中,教化客體向教化主體的轉化構成了道德世界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生成的運作機制。朱子說:“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①11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6頁,第441頁,第441頁,第446頁,第507頁,第443頁,第508頁,第508頁,第509頁,第441頁。“止于至善”規(guī)定了道德世界生生不息的極則,它意味著 “至善”乃是道德世界的所止之所。朱子在 《大學章句》中注解道: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頁,第19頁,第19頁。

朱子在此將 “至善”的解釋與天理聯(lián)系起來,認為 “至善”是 “事理當然之極”,故 “止于至善”就是 “盡夫天理之極”。簡單來說,“至善,只是十分是處”③11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6頁,第441頁,第441頁,第446頁,第507頁,第443頁,第508頁,第508頁,第509頁,第441頁。。在朱子看來,做每件事都有做每件事的道理,我們不僅要依循這道理把事做好,更需要在做事的過程中將這道理呈現(xiàn)到極至,把事做到極好。朱子說:“凡曰善者,固是好。然方是好事,未是極好處。必到極處,便是道理十分盡頭,無一毫不盡,故曰至善。”④11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6頁,第441頁,第441頁,第446頁,第507頁,第443頁,第508頁,第508頁,第509頁,第441頁。把事情做到極好處還意味著無過不及,因此止于至善也是中庸的工夫。朱子指出: “不及于止,則是未當止而止;當止而不止,則是過其所止;能止而不久,則是失其所止。”⑤11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6頁,第441頁,第441頁,第446頁,第507頁,第443頁,第508頁,第508頁,第509頁,第441頁。朱子認為,如君仁臣敬、父慈子孝等都應無過不及: “如君止于仁,若依違牽制,懦而無斷,便是過,便不是仁。臣能陳善閉邪,便是敬;若有所畏懼,不敢正君之失,便是過,便不是敬。”⑥11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6頁,第441頁,第441頁,第446頁,第507頁,第443頁,第508頁,第508頁,第509頁,第441頁。從另一個意義上說,仁敬慈孝之過仍是由于工夫不及所致,所以朱子說:“過與不及,皆不濟事。但仁敬慈孝,誰能到得這里?聞有不及者矣,未聞有過于此者也。”⑦11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6頁,第441頁,第441頁,第446頁,第507頁,第443頁,第508頁,第508頁,第509頁,第441頁。

誠如上文所言,人是道德世界的中心,從明明德的角度來說,止于至善的道德世界首先意味著個體道德臻于完美的境地。《大學》傳文 “止于至善”章言:

《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⑧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頁,第19頁,第19頁。

朱子注解道:“引 《詩》而釋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學、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恂慄、威儀,言其德容表里之盛。”⑨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頁,第19頁,第19頁。道學與自修是切磋琢磨的工夫,恂慄與威儀是瑟兮僩兮、赫兮喧兮的境界。朱子認為,“‘至善’一章,工夫都在 ‘切磋琢磨’上”⑩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6頁,第441頁,第441頁,第446頁,第507頁,第443頁,第508頁,第508頁,第509頁,第441頁。,“既切而復磋之,既琢而復磨之,方止于至善。不然,雖善非至也”?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6頁,第441頁,第441頁,第446頁,第507頁,第443頁,第508頁,第508頁,第509頁,第441頁。。個體的道德修煉不應當 “狃于近利”,?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09頁。而應當臻于止于至善的完美境地。自工夫而言,止于至善的個體道德要通過主體人全身心地參與現(xiàn)實的修養(yǎng)實踐方能實現(xiàn),其中往往伴隨著主體人在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上的完整轉化;自境界而言,止于至善的個體道德主于中而發(fā)于外,是道德生命內與外的整全表現(xiàn),“‘瑟兮僩兮,赫兮喧兮’者,有所主于中,而不能發(fā)于外,亦不是至善;務飾于外,而無主于中,亦不是至善”?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6頁,第441頁,第441頁,第446頁,第507頁,第443頁,第508頁,第508頁,第509頁,第441頁。。在這個意義上,止于至善的個體道德意味著將道德內化為自己的生命形式與存在方式。朱子曾舉例說 “止于至善”:“且如孝:冬溫夏凊,昏定晨省,雖然是孝底事,然須是能 ‘聽于無聲,視于無形’,方始是盡得所謂孝。”?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6頁,第441頁,第441頁,第446頁,第507頁,第443頁,第508頁,第508頁,第509頁,第441頁。“聽于無聲,視于無形”不只意味著對孝親之事全身心地投入,更是將孝親一事完全融入自己的生活與生命方能達到的境界。正如牟宗三先生指出:“內圣工夫并不是普通所說的 ‘認真去做事’、‘認真為社會服務’,而是如友人唐君毅先生所說的 ‘從根上消化那非理性反理性者’,乃是 ‘自覺地求將心性本體實現(xiàn)之于個人自己生命者’。”?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第82頁。

從新民的角度來說,止于至善的道德世界意味著天下萬物各得其所。《大學》傳文 “止于至善”章言:

《詩》云:“于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9頁,第20頁,第25頁,第27頁。

朱子注解道:“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無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沒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9頁,第20頁,第25頁,第27頁。在社會層面,作為盡天理之極的止于至善就是人人都止其所當止之處,即各得其所。朱子說:“有物必有則,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萬物庶事莫不各得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③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1頁,第557頁,第557頁,第562頁。在這里,我們觸及了朱子道德世界的本體論基礎。“有物必有則”即是說萬物皆有 “理”,“理”作為 “物”之所以然與所當然者,從實然與應然兩個方面規(guī)定了物的存在,其中也包括了 “物”之所當止之 “所”。在朱子的這一本體論基礎中,我們可以看到朱子道德哲學在調和實然與應然方面的努力,這同時使得奠基于此的道德世界成了實然世界與應然世界的貫通。在具體的層面上,使天下萬物各得其所的方式便是施行仁政,其中以民為本與義本利末④學 界一般將孟子及朱子的義利觀概括為 “重義輕利”,但在仔細考究孟子及朱子的思想后,我們認為這一表述在嚴格意義上并不準確。“重義輕利”的表述似乎只有在作為個人道德修養(yǎng) (工夫)的意見時才能成立,而作為社會政治的倫理范導,義利關系并不是輕重關系,而是本末關系,即以義為本、利為末。乃是最為重要的兩個內容。《大學》傳文 “治國、平天下”章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朱子注云:“言能絜矩而以民心為己心,則是愛民如子,而民愛之如父母矣。”⑤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9頁,第20頁,第25頁,第27頁。以民為本的關鍵在于施行絜矩之道。簡單說來,絜矩之道就是以己之仁心推己及人,使民眾興起向善之心。朱子說:“能使人興起者,圣人之心也;能遂其人之興起者,圣人之政事也。”⑥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1頁,第557頁,第557頁,第562頁。在義利觀上,朱子說:

以利為利,則上下交征,不奪不厭;以義為利,則不遺其親,不后其君。蓋惟義之安,而自無所不利矣。程子曰:“圣人以義為利,義之所安,即利之所在。”正謂此也。⑦朱熹:《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45頁。

在這里,義利關系呈現(xiàn)出了一種本末關系,朱子認為只要安于義,則自然就會獲得利,利被義所范導并且包含在了義中,正如 《大學》傳文 “治國、平天下”章所說: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⑧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9頁,第20頁,第25頁,第27頁。⑨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1頁,第557頁,第557頁,第562頁。對于 “利”的內容,朱子說:“為國,絜矩之大者又在于財用,所以后面只管說財。如今茶鹽之禁,乃是人生日用之常,卻反禁之,這個都是不能絜矩。”⑨“利”首先包含了生活財用的內容,這構成了施行絜矩之道的重要因素。但同時, “利不必專指財利”⑩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41頁,第557頁,第557頁,第562頁。。于是, “義本利末”不僅是用“義”范導經(jīng)濟利益的獲得,還是用 “義”范導行為效果的產出。由此可見,朱子的道德世界以道德為本,以各種利益產出為末,由此使萬物各得其所,這一根屬于中國傳統(tǒng)的世界圖式構成了對當今功利世界的批判效力。

從 “明明德—新民”的時空結構來說,止于至善的道德世界最終將在個體與整體間形成一個全息圖 (hologram)的結構。郝大維 (David L.Hall)與安樂哲 (Roger T.Ames)曾在 《孔子哲學思微》一書中用全息圖的觀點揭示了孔子的宇宙論圖式,并由此分析了 《論語》中 “天”與 “德”的關系。他們認為:

按照全息圖的觀點,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是聚結和場的關系。特殊是一個聚結,它由環(huán)境——場所定義,也定義這個場。場是全息的,即每個不同的部分包含著它所要勾畫的整體。歸根到底,當場最大程度地聚結起來的時候,部分和整體就同一了。?郝大維,安樂哲:《孔子哲學思微》,蔣戈為、李志林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1頁。

在筆者看來,這一結構在中國哲學中有著更為普遍的意義,它同樣概括了在止于至善的道德世界中個體與整體之間的內在結構。如前所述,明明德的過程不只是個人德性的培養(yǎng),在與新民的貫通中,明明德還關乎社會整體的道德教化。所以,當明明德達到止于至善的完美境地時 (其中已包含新民的過程),個人道德與整體道德之間必然形成全息圖的結構。其中,個人已完全朗潤出來的明德或說個人的道德品性成了一個個聚結,個體道德塑造甚至定義著整個場,即社會的整體道德;反過來,社會的整體道德也塑造并定義著每一個個體道德。個體道德透視著社會的整體道德,社會的整體道德同時也反過來凝聚于每一個個體道德。在止于至善的道德世界中,個體與整體定會在道德上達至同一的境地。這一全息圖結構在由明明德與新民所打開的共時性結構中已初具規(guī)模,并在此基礎上,以明明德與新民所打開的歷時性結構為范導,以教化客體向教化主體的轉變?yōu)楝F(xiàn)實的運作機制,從而逐步臻于至善至美。當然,全息圖結構并不意味著在止于至善的道德世界中個體道德被機械地塑造成了一種同一化的模式,而是在萬物各得其所的特殊性中表現(xiàn)出道德世界的普遍性內容。在朱子的道德世界中,每個個體雖然都身處同一個社會大背景下,但具體到個人總有身份、職業(yè)、家庭環(huán)境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被同一個場所定義的不同個體就會有不同的道德表現(xiàn)形式,這一貫于朱子 “理一分殊”的思維模式。在道德世界臻于止于至善時,每個個體都能在不同的道德表現(xiàn)中完美地塑造并定義著社會整體的道德意涵,這一結構在形式上更接近于柏拉圖的正義城邦。在這個意義上, “盡夫天理之極”的止于至善就是在道德世界中通過明明德與新民的工夫,使 “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并將“理”貫通于個體與整體,使其在事事物物中都 “表里精粗無不到”。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頁。

四、余 論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 “常目在之”的 “明明德”工夫打開了朱子 《大學》詮釋中的道德世界,它通過道德意識的喚醒與道德主體的建立,從而將 “人”確立為道德世界的中心。在共時性層面上,人之 “明德”與天之 “明命”相互貫通,從而架構起道德世界天人合一的內在結構,這一內在結構最終在 “盡天理之極”的 “止于至善”之境中實現(xiàn)為道德世界的全息圖模式。這意味著個體道德與整體道德相互定義,道德是成己成物的雙向過程, “人”在其中不僅要對自己負責,同時還是對他人、對外物、對全宇宙負責的中心。在歷時性層面上,道德世界的時間性結構展開為 “小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工夫次序。在這一從 “明明德”到 “新民”的結構中,“新德及民”的內涵架構起了教化客體向教化主體轉變的運作機制,從而將道德世界的中心由主體拓展到了主體間,并使得道德世界成為一個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生世界。道德世界的創(chuàng)生與發(fā)展以“至善”為極則,其中,道德成為一個關乎人生活方式與存在方式的工夫過程。當 “盡天理之極”后,道德就是個人生命的實現(xiàn)與完成,同時也是萬物各得其所的大同和諧。

我們用結構性分析的方法來揭示朱子 《大學》詮釋中的這一道德世界,不僅因為朱子 《大學》詮釋本身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我們同時還希望給予當代中國的道德建設一個真正有益的參照。筆者認為,中國哲學與西方分析哲學有一個明顯的不同:中國哲學的各個范疇間往往具有某種結構性的關聯(lián),它們可以在這種結構性的關聯(lián)中相互表現(xiàn)、相互詮釋,而不像分析哲學那樣具有明確的概念邊界。因此,單純進行概念分析而不注重結構性分析,很難揭示出中國哲學真正的核心特質;同時,當我們試圖激活傳統(tǒng)資源來規(guī)范當今世界時,單純概念分析的方式很容易淪為一種教條式的簡單說教。

當今世界是一個資本主導下的功利世界,組織化、理性化、工具化的社會結構深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支配了我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現(xiàn)代社會的組織結構與管理方式是典型馬克斯·韋伯意義上的官僚制 (或稱科層制),韋伯認為,在官僚制支配下的社會中,官僚具有一種對職務忠誠的特殊性格,這種特殊性格意味著官僚將職務視為自己的志業(yè),接受一個職位就等于換取了一個安定的生活。官僚這種傾注其全部精力來盡忠職務的性格,是由官僚制本身非人格、即事化的目的導向所決定的。①韋伯:《支配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4-25頁,第46-47頁,第44-45頁,第64-66頁,第157頁。韋伯指出:

官僚制發(fā)展愈是完美,就愈 “非人性化”,換言之,亦即更成功地從職務處理中排除愛、憎等等一切純個人的感情因素,以及無法計算的、非理性的感情因素。這點被資本主義評定為官僚制的美德。②韋伯:《支配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4-25頁,第46-47頁,第44-45頁,第64-66頁,第157頁。

在這一非人格化、理性化的支配結構中,每一個人都像一臺機器上的零部件依據(jù)自己的 “專業(yè)”處理專門的事務,從而維持著官僚制這個大機器精準、高效地運轉。韋伯認為,官僚制這種純粹技術上的優(yōu)越性是其得以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③韋伯:《支配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4-25頁,第46-47頁,第44-45頁,第64-66頁,第157頁。并且 “理性組織化”的特征也使得官僚制一旦被確立就難以被摧毀。④韋伯:《支配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4-25頁,第46-47頁,第44-45頁,第64-66頁,第157頁。更為重要的是,當今的官僚制勢力往往指向資本主義的利益,這樣一來,整個社會的運作便順從著一條堅不可摧的資本邏輯,并通過客觀的社會存在滲透進思想、文化等各個精神領域。在這樣的資本邏輯中,道德成了資本的工具。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官僚制雖然提高了人類活動的效率,但卻將道德工具化,使人形成了順從、機械、刻板、冷漠的人格特征。⑤紀麗萍:《論我國公民道德主體性的缺失——基于食品安全的分析維度》,《江蘇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朱子的道德世界具有天人合一的內在結構,而人在其中通過道德貫通至天地萬物,并且在現(xiàn)實的工夫踐行中,道德關乎著人的生活方式與存在方式。很顯然,朱子道德世界的結構與當今世界的社會結構存在著根本性的斷裂。正如韋伯指出孔子 “君子不器”的理想與現(xiàn)代官僚制結構相對立一樣,⑥韋伯:《支配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4-25頁,第46-47頁,第44-45頁,第64-66頁,第157頁。朱子道德世界中人通過道德生命貫通萬物的世界結構已經(jīng)完全不適合于官僚制那種專門化、切事化、非人性化的組織方式與職業(yè)理想。如果官僚制真如韋伯所說具有永續(xù)性,那么在當今社會要真正實現(xiàn)朱子意義上的道德世界已完全不可能。或許有學者會認為,當今社會只需要從朱子的道德世界中吸取核心的價值理念,沒有必要完全恢復朱子道德世界的結構性特征。可問題在于,這本身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觀點,因為朱子諸如理、仁等這些核心價值理念的本質內容就是被道德世界的這一內在結構所塑造的。正如我們很難同意脫離了天人合一的仁愛是朱子乃至任何儒家傳統(tǒng)的思想,脫離結構性內容而試圖吸取道德世界中核心的價值理念,這本身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論斷。

揭示出朱子道德世界結構與現(xiàn)代社會結構的根本斷裂,這對于復興傳統(tǒng)而言可能顯得過于消極,但這卻指出了當今復興傳統(tǒng)所要面對的真正問題,傳統(tǒng)的復興并不如當今許多學者所認為的那樣樂觀。韋伯指出,官僚制成分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這意味著以朱子為代表的宋代儒者在建立道統(tǒng)、弘揚道學時,可能在某些方面面臨著與當今復興傳統(tǒng)相同的問題。在首仕同安時,朱子就常常感受到道學高士的 “仁愛”原則與世俗主簿的 “忠君”原則在心底隱隱交戰(zhàn)。⑦束景南:《朱子大傳:“性”的救贖之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23-124頁。我們都知道,忠君原則根源于孝道傳統(tǒng)。而當這一思想觀念與官僚制相結合時,忠孝便 “被認為是無條件的紀律之奉行的試金石與保證,是官僚體制最重要的身份義務”⑧韋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康樂、簡惠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21頁。。因此,“仁愛”與 “忠君”的沖突就不只是觀念或實踐層面上的沖突,在其背后則是價值維度的道德世界結構與現(xiàn)實維度的官僚制支配結構間的沖突。在歷史的宏觀層面上,這一沖突更表現(xiàn)在朱子時代的黨爭中。余英時曾將卷入黨爭的士大夫群體劃分為“道學型”與 “職業(yè)官僚型”兩大壁壘。⑨值 得強調的是,余英時的這一劃分并不帶有價值判斷,“道學型”與 “職業(yè)官僚型”都是現(xiàn)象描述語。參見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第347頁。其中,以朱子為代表的道學型士大夫不僅關心 “治道”,還希望社會的 “大更改”,即重建理想的秩序;而這是被具有 “得過且過”、 “勿生事”心態(tài)的職業(yè)官僚型士大夫所不能容忍的。⑩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第329-349頁。難以否認的是,職業(yè)官僚型士大夫 “得過且過”、“勿生事”的心態(tài)多少是官僚制支配結構 “非人性化”特征的反應,而對朱子而言,理想秩序的重建同時也是其道德世界結構的實現(xiàn)。在這個意義上,宋代黨爭這一歷史現(xiàn)象便透顯出與當今復興傳統(tǒng)所要面臨的相同問題,即傳統(tǒng)價值結構與現(xiàn)實官僚制結構間的沖突與斷裂。

在價值層面的道德世界結構與現(xiàn)實層面的官僚制支配結構的沖突中,官僚制本身的優(yōu)勢可能注定了朱子 “得君行道”理想的破滅。這樣一來,作為一個永不放棄 “行道”理想的道學士大夫而言,朱子在官僚制之外的社會教化活動就具有了獨特的意義。朱子一生中較為重要的社會教化實踐大致具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書院教化、鄉(xiāng)里自治與家禮家規(guī)。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方面的教化實踐基本都是在官僚制結構之外進行的,特別是在書院教化與鄉(xiāng)里自治活動中,朱子還有意與官僚制結構劃清界限。①陳支平:《朱熹及其后學的歷史學考察》,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58-90頁。以書院教化為例,朱子對當時因科舉應試而形成的功利、庸俗的學風頗為不滿。他曾在 《大學章句序》中言:

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于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于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shù),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間。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4頁。

科舉是官僚制中的一個重要運轉機制,它雖然是一個社會各階層得以進入士人階層的公平渠道,但因其官僚制的支配本質,科舉所籠罩下的學風依然具有功利化、庸俗化、機械化的特征。與之相反,朱子的書院精神強調的是一種注重身心修煉與人格培養(yǎng)的教化精神,而朱子也正是通過書院教化運動極大地推進了道學的社會化適應。③朱人求:《朱熹書院教化與道學社會化適應》,《孔子研究》2010年第2期。宋代書院最初是來自民間的,因而書院教化也主要是一種體制外的教育活動,它不是為社會輸出專門化、切事化的官僚人才,而是旨在德性與德行的培養(yǎng)乃至整個個體生命與社會風俗的全面轉化。教化精神在體制外的存在意味著官僚制的大機器還未統(tǒng)治著人生活的所有細節(jié),在官僚制所遺留的這些 “縫隙”中,朱子的道德世界作為一套范導系統(tǒng)便能發(fā)揮其規(guī)范作用,并進而通過 “人”這一道德世界的中心使之滲透官僚制中,形成對官僚制的現(xiàn)實批判。

朱子這種在官僚制之外尋求道德世界實現(xiàn)的理路,為當今中國復興傳統(tǒng)價值提供了真正可能的方案。但是,官僚制可能并不會永遠為人的生活留下 “縫隙”,正如書院的管理結構也有可能被徹底官僚化從而喪失其教化精神。在朱子的一生中,在官僚制內成功設立的社倉法,其背后的全體大用精神對于整個官僚制而言亦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④日本楠本正繼博士認為朱子學的精神以 “全體大用”為中心,并指出朱子社倉法的設立就是這一精神的體現(xiàn)。參見柴田篤:《楠本正繼博士的朱子學研究》,吳震主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04—308頁;朱人求:《朱子 “全體大用”觀及其發(fā)展演變》,《哲學研究》2015年第11期。而后來朱子學成為官學也并沒有實現(xiàn)道德世界對官僚制的徹底批判,反而成了官僚制運作的一部分,并逐漸喪失了其全體大用的精神,這一現(xiàn)象想必也是朱子本人所不愿看到的。這些歷史現(xiàn)實告訴我們,即便是朱子提供的可能方案在現(xiàn)實中也從未真正實現(xiàn)過,它只能作為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而將其寄希望于未來。

猜你喜歡
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我的大學,我來啦!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16
大學求學的遺憾
訂正里的大學問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9
工大學人
考上大學以后悔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丝袜亚洲综合|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日本久久网站| 精品1区2区3区|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理论片一区| 免费在线色|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内毛片视频| 91麻豆精品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婷婷伊人五月|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 亚洲VA中文字幕|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成人1024精品|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色综合激情网|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三级色| 毛片在线区|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婷婷五月在线|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毛片| 成人欧美日韩|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7在线国产视频|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四虎综合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中文纯内无码H|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国产第三区|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