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改革開放40年來,外資企業始終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參與者,為我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實現跨越式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改善營商環境,加大引資力度,對培育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現優質高效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快速調整,外資企業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呈現規模擴大、結構優化、領域地域不斷拓寬的新趨勢、新動向,與中國企業共同推動中國經濟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轉型升級。
外資企業以占全國不足3%的數量,創造了近一半的對外貿易、1/4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1/5的稅收收入,為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國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優質的人力資源、廣闊的市場空間和高效的行政效率,在吸收外資、承接中高端產業轉移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在過去十幾年的聯合國“世界投資展望調查”中,我國均是最吸引跨國資本的投資目的地之一。同時,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新需求進一步迸發,為外國投資帶來新的業務增長空間,成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理想投資地。即使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大幅下降13%的2016年,我國的利用外資依然表現突出,保持增長2.3%的態勢。
中國美國商會2018年1月發布的調查顯示,411家在華美國公司中,有64%的公司2017年收入出現增長,高于2016年的58%和2015年的55%,連續3年攀升。特別是不少美國企業在華盈利能力不斷提升,近3/4的受訪公司表示實現盈利,為3年來最高比例。美國企業在華的良好運營情況充分證明,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改善營商環境,引進外資的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
近年來,盡管我國傳統要素優勢有所弱化,利用外資面臨較大外部壓力,但我國依然堅持擴大開放、推出有力舉措、積極引進外資。2017年,圍繞進一步擴大開放、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加強招商引資,提出40多條具體的政策措施,從外資準入、稅收優惠、科技研發、信貸保險、簽證許可、自貿區開放、質量安全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給予外資企業極大便利。
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窗口。2017年6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7版)》,與上一版相比,一舉取消了10個條目、27項外資準入限制措施。目前,在我國設立外資企業的時間由過去1個月減少到3天左右,外商投資準入的開放度、透明度、可預見性將大幅提升,自貿試驗區吸收外資的引擎作用顯著增強,標志著我國的自貿試驗區走向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核心,即將成為全世界跨國公司的舞臺。
3年來我國2次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6月28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此次修訂吸收了自貿試驗區開放試點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經驗,與兩年前的《目錄》相比,限制性措施已由93條大幅削減至63條,允許外資企業與我國企業公平參與政府采購招投標,放寬了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汽車、生物制藥等領域的限制措施;并且首次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原則上實行備案管理,不得限制外資準入。以上舉措是對外資企業管理的根本性、制度性變革,彰顯了我國在日益復雜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下,對經濟發展前景的底氣以及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
全球引資競爭日趨激烈,營造穩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是培育引資競爭新優勢、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中之重。我國將永遠不會停止對外開放的腳步,將一如既往地堅定支持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繼續加快制度建設、法規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參與中國經濟建設,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
我國在擴大開放方面將繼續采取以下重大舉措。一是盡快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二是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三是放寬制造業準入。四是擴大引進外資的地區范圍。
今后我國將進一步提升開放度,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提供更多的機遇和利好惠及外資,與世界各國共建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開放型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