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內企業的發展壯大,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新《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取消了以往對外資執行的再投資退稅、特許權使用費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并將外資企業所得稅從15%提升到25%。稅收優惠政策紅利的消失,壓縮了從事低端制造業的外資企業的獲利空間,使部分制造業外資企業撤離中國。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希望深入了解外資企業在中國國內價值鏈中的作用及其變化趨勢,為合理利用外資,促進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升級,以及促進中國經濟健康發展提出有益建議。
本文采用的OECD 編制的區分內外資企業的投入產出表的特點是在全球投入產出表中對所有國家的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進行了區分。下文所得出的數據使用了 AMNE 分析性數據庫中的 2005 -2016 年的投入產出表。
分析結果表明,與內資企業相比,中國的外資企業購買的中間產品比內資企業多,因此,增加值/產出比較低,并且與內資企業相比,這些中間產品相對更多地從國外采購。因此,中國外資企業的產出中包含了大量的外國增加值。平均而言,2016 年中國外資企業購買的中間品占總產量的75.2%,增加值占其總產量的24.8%。這些中間品的85%,占總產量的64%來自中國國內的價值鏈,它們的價值為1.08萬億美元。
中國外資企業的采購結構與內資企業的采購結構顯著不同。內資企業生產的單位產品增加值相對較高,2016 年中國內資企業的采購結構中,增加值率為36.8%,而2016 年中國外資企業的采購結構中,增加值率僅為24.8%,中國內資企業的采購結構中,其中間產品更多地來自中國國內經濟,2016 年中國內資企業93.8%的中間產品來自國內經濟,而2016 年中國外資企業的采購中,84.6%的中間產品來自國內經濟。此外,中國內資企業從國內的外資企業的采購相當少。2005 年、2008 年、2012 年、2014 年和2016 年,中國內資企業對外資企業的采購占比均為3%左右。與2005 年相比,中國內資企業對國內內資企業的采購占比上升了5%,為56%。中國內資企業從國外采購占比下降了3.7%,為4.1%,中國內資企業的增加值率下降了1.2%,為36.8%。總體而言,中國內資企業的采購結構相對中國外資企業更加穩定。
由于全球價值鏈變化,外資企業在中國國內價值鏈中的采購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變化。2005 年,中國外資企業的生產包括29.8%的增加值和70.2%的中間產品,在2010 年,中國外資企業生產包括了32.7%的增加值和67.3%的中間產品,增加值/生產率達到最大。說明中國加入WTO之后,外資企業的生產活動更加有利于中國經濟增長。此后中國外資企業生產的增加值/生產率一直在下降,2014 年,中國外資企業的生產包括30%的增加值和70%的中間產品,增加值/生產率下降到了2005 年的水平。2016 年,中國外資企業生產包含的增加值為24.8%,中間產品為75.2%。說明,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外資企業的活動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于中國經濟的貢獻作用有所減弱。
自2005 年以來,中國外資企業國際采購占生產量的比例在縮小,國內采購占生產量的比例在增加。2005 年,中國外資企業國際采購占生產量的比例為19.60%。2009 年,這一比例下降到13.11%。2011 年這一比例為15.01%,又有所上升。此后中國外資企業國際采購占生產量的比例持續下降,2016 年中國外資企業國際采購占生產量的比例僅為11.52%。在外資企業的國內采購中,外資企業購買的由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占生產量的比例只有小幅度的變化。2005年,中國外資企業對國內外資企業的采購占生產量的比例為3.77%,2016 年,這一比例變化為4.57%。2005-2016 年,中國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的采購占生產量的比例有很大上升。2005 年,中國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的采購占生產量的比例為46.81%,2009 年上升到51.52%,經過短暫的下降之后,2012 年回升到52.20%。此后,這一比例迅速上升,2016 年,中國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的采購占生產量的比例為59.07%。這進一步凸顯了國際生產的新局面,2008 年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外資企業對國內內資企業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強。

圖1 2005-2016 年中國外資企業的采購結構

圖2 2005 年、2008 年、2012 年、2014 年、2016 年中國內資企業的采購結構
結果表明:自2005 年以來,中國外資企業用于對國內經濟中其他公司的投入的份額有很大上升。2005 年,中國外資企業約56.8%的產品進入國內價值鏈,包括3.6%對國內外資企業的投入,31.2%對國內內資企業的投入以及22%的產品用于滿足國內的最終需求。2005 年之后,中國外資企業對國內經濟的投入出現了短暫的下降,但在2008 年又回升到2005 年的水平。2008 年,中國外資企業約56.9%的產品進入國內價值鏈。2009 年,中國外資企業約66.8%的產品進入國內價值鏈。造成這一比例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中國外資企業對國內內資企業的投入由2008 年的32%上升到2009 年的37.1%,中國外資企業滿足國內最終需求的比例由2008 年的21.8%上升到26%。從2010 年開始,中國外資企業對國內經濟的投入占生產量的比例穩步提升,2016 年外資企業約三分之二的產品進入中國國內價值鏈:其中外資企業21.7%的產品用于國內的最終需求,而45.8%的產品用于對國內經濟中其他公司的投入。這既反映了全球價值鏈對中國國民經濟的影響日益增加,也說明從長期看,中國的投資政策對中國外資企業的產出用途的影響是有效的。
與中國外資企業相比,中國內資企業對于國內經濟的投入更大。2005 年,中國外資企業約90%的產品進入國內價值鏈,2016 年這一比例上升到94.5%。這一比例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內資企業的產品用于內資企業的投入在增加,2005 年中國外資企業約49.3%的產品用于內資企業的中間投入,2016 年中國外資企業約53.9%的產品用于內資企業的中間投入,上升了4.6%,這個數字與中國內資企業對國內經濟的投入比上升的幅度一致。中國內資企業只有極少的產品用于國外中間投入和國外最終需求,并且2005年以來呈下降趨勢。

圖3 2005-2016 年中國外資企業的產出用途

圖4 2005 年、2008 年、2012 年、2014 年、2016 年中國內資企業的采購結構
本文基于OECD 區分內外資企業的國家間投入產出表,對外資企業在我國國內價值鏈中的作用進行了全面測算。本文的測算結果表明:
(一)2005-2016 年,中國外資企業的單位產出中,增加值率所占比重一直在下降,從國外進口的中間投入比例在縮小,在國內采購中間投入的比例在增加。在中間投入的結構中,中國內資企業的中間投入占據了大部分,并且這一比例在2005-2016 年期間一直保持大幅上升。這與其他新興經濟體中外資企業對本土中間投入依賴度較低的局面明顯不同。這說明由于我國的制造業實力的不斷上升,我國本土的中間產品正在逐步替代進口品成為外資企業的中間投入的主要來源。外資企業與我國國內價值鏈的融合程度也在一直上升。
(二)2005-2016 年,中國外資企業的產出用途中,外資企業的產品越來越多地在國內銷售,并且大部分用于內資企業的中間投入。這一趨勢即使在2008-2012 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時仍然未發生逆轉。中國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在不斷加深。
本文的政策啟示是政府應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落實好《外商投資法》等條例,制定長期政策,促進中國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