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 天津 300000)
近年來涌現出大量撤資離華的外資企業,我國外資企業數目下滑,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數額也出現大幅下降。許多知名的外資企業開始選擇轉向新的投資地區,開始在東南亞和印度建設新的工廠,將資金從中國撤離的速度也在不斷加速。由于目前中國的產業環境正在發生大的變革,才使得外資企業的一些制造工廠開始大量撤資離華,在產業遷移的路徑上看,中國原來的低成本優勢逐漸降低,外資企業為了自身產業的發展需要尋找新的適合低成本制造的國家。
(一)外資企業在華撤資的行業特征。因為我國產業、營商等環境的變化,我國原有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人力成本逐漸提高,許多外資企業為了追求低成本、高利潤,開始撤資離華,而這些外資企業大部分都集中在營商環境變化較大的制造行業,因為制造業需要的勞動力很多,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
(二)撤資離華的外資企業特征。在撤資離華的外資企業中,中小外資企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一些小型外資企業能力有限,遇到中國投資環境的改變,沒有應對能力,再加上其本身投資規模也小,面對盈利能力的下降,小規模外資企業將更容易撤資離開中國市場,自然而然成為撤資離華的主體部分。另外,外資企業剛開始投資進入東道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資金,一些大型外資企業可以承擔由于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初期某些損失,但是那些規模較小的外資企業本來就存在自身資金有限的問題,當初期投入一定資金后,由于融資能力不足,遇到一些問題后,自身無能力去解決,處于不利競爭位置后,只得選擇撤資。
(三)撤資離華外資企業的區位特征。由于我國沿海城市的發展狀況良好,交通便利,是許多外資企業投資中國進行發展的良好選擇地段,所以在這些沿海地區聚集了大量的外資企業,當金融危機爆發時,我國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這些地區所表現出來的外資企業撤資數目自然要高于中國其他地區。所以,外資企業撤資現象很多都集中在我國沿海區域。
(一)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加速,各國之間經濟的合作也在強化,伴隨而來的弊端就是經濟危機的全球化,一國或者幾國國內發生的金融市場危機都會多多少少的影響到國際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本身的巨大不確定性導致大范圍的國際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增強。全球經濟一體化給國家、企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需要各國政府的密切關注,各國政府要防止不確定定性金融危機的發生對國內經濟造成巨大的傷害,而各國企業在選擇海外投資場所時也必須謹慎,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發展戰略。
(二)外資企業的非本土化。雖然現在已經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度發展階段,但是由于各國間存在著很大的文化背景等的差異,導致外資企業進入我國內地之后存在著適應問題,一些外資企業無法適應中國市場以及中國本土的經濟發展環境,達不到自身企業在華發展的本土化,這就會導致企業在華無法生存,進而撤資離華。
(三)外資企業在華經營戰略上的不足。一些外資企業由于經營戰略上的不足,在中國競爭壓力增大,公司利益受損,達不到預期的投資回報率,再加上某些外資企業的撤出容易,因此一些外資企業就會選擇撤資離華,從而提高外資企業自身整體的生產、經營效率。但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畢竟是企業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戰略性問題,外資企業無法保持持續的創新能力、完善的戰略發展方向以及維持良好的企業形象的話,就無法在中國經濟市場上發展良好,更不會實現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完善吸引外資企業的政策
1. 外資企業準入機制的完善。針對外資企業的準入,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嚴格執行關于外資企業準入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合規合理的外資企業選擇機制,吸引外資,但是也不能隨意給予外資企業優惠政策,一定要避免盲目的吸引外資。另外,我國政府相關的行政機關不應該對招商引資這個過程施以過多的行政干預,應該保證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自我發展,同時必須要完善外資企業的信用審核機制,防止一些污染嚴重、信用不好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
2. 規范外資企業融資政策。外資企業在華市場經營運作會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我國政府應該進一步規范、提升外資企業在華融資現狀,鼓勵我國的金融機構貸款給外資企業,給予這些金融機構優惠政策,進而消除外資企業在中國融資困難的阻礙,對外資企業實行本土化待遇,使其可以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更容易地獲得資本的融資,降低其在中國市場上的融資成本,提高外資企業的競爭力。
(二)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環境的改善
1. 政府服務的完善。隨著外資企業在華發展形勢的不斷變化,我國政府應該做好職能優化工作,切實保障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的合法權益,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創建政策公平、公開、透明的投資環境,規范行政執法程序,依法辦理外資企業申請事項的同時提高政府部門的行政效率;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簡化外資企業發展項目的審批程序等,為外資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輔助,進一步創建良好的外資企業在華發展的社會環境。
2. 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對于外資企業來說,他們更多注重的是東道國的市場環境、市場交易效率、市場需求、經濟系統開發度等,這就需要我國政府進一步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優化相關的市場發展政策,并且要做到對宏觀經濟不干預,進行宏觀的經濟市場調控,保證經濟市場的健康發展,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體系等。
(三)我國政府對外資企業投資的引導
1. 引導外資企業的科技創新。我國政府應該鼓勵外資企業在華建立科研中心,結合中國市場的特點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進行科技創新,開發新的產品技術,打造外資企業自己獨特的一些品牌特征,吸引消費者進行消費,實現技術開發、產品制造的本土化,增強在中國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究開發中心的,可以對其實施一定的優惠政策,減免外資企業關于技術開發、技術轉讓等方面的稅收等。
2. 引導內外資企業進行合作。我國政府機構需要加強引導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幫助外資企業的本土化推進過程,引導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形成發展上的產業鏈,在一條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之間可以加強合作,互幫互助,加快雙方企業的發展。另外,我國政府也可以適當引導外資企業與我國企業的并購,一方面,可以使外資企業更好的進入中國市場,學習中國本土企業的經營方式,實現外資企業經營管理的本土化;另一方面,外資企業通過本土企業的現有關系可以更好的實現企業融資,彌補外資企業剛進入中國市場融資困難問題。
[1]黃建康,李曉鐘.跨國公司在華撤資特征及應對策略[J].理論探索,2010,27(2):64~67.
[2]王瑩.淺議外商投資企業在華投資特點及策略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1,26(10):17.
[3]王景云,林國建.外資企業管理的跨文化沖突與文化整合[J].商業現代化,2009,38(5):57.
[4]林衛.外資企業本土化對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啟示[J].人口與經濟,2011,32(2):164~165.
[5]萬文靜.跨國公司在華撤資原因和影響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4,29(1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