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齊鑫地質礦產勘查股份有限公司,青海 西寧810016)
調查區所在區大地構造單元根據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本區以西金烏蘭湖-金沙江縫合帶(KJS)為界,分為可可西里—甘孜殘留洋(A)和羌塘陸塊(B)兩大構造單元。本次調查區位于羌塘陸塊(B)開心嶺—烏麗島弧帶(B2)上。區域內主構造線方向總體呈北西西向展布[1]。由二疊系下統開心嶺群和上統烏麗群和三疊系中、上統組成,另有輝綠巖、輝綠玢巖、次玄武巖、閃長玢巖和次安山巖等發育[2]。
區域出露地層屬烏麗-雜多地層分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二疊系、三疊系、古近系及第四系。
(1)二疊系上統烏麗群(P2wl)。分布在區域東部,呈東西向展布,巖性為一套灰、深灰色中厚—厚層狀粉砂粘土巖、鈣質粉砂巖、結晶灰巖夾煤層、煤線和黑色頁巖、巖屑砂巖及雜砂巖等。區域上烏麗煤礦、開心嶺煤礦含煤地層均為二疊系上統烏麗群。其與上覆三疊系上統呈斷層接觸[3]。
(2)三疊系(T)。區域上三疊系出露中統(T2j)和上統結扎群(T3jz)。三疊系中統(T2)主要分布于區域東北地區,呈北西西向展布,分布較為零散,呈島狀。巖性主要為含生物屑泥晶灰巖、粗砂巖、粉砂巖、石英質礫巖等。三疊系上統結扎群(T3jz)在區域上分布較為廣泛,主要分布于區域中部一帶,呈北西西向帶狀展布。巖性為一套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巖及海陸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巖沉積。
(3)古近系(E)。區域上古近系較發育,呈東西向分布,主要出露古-始新統沱沱河組(E1-2t)和漸新統雅西措組(E3y)。沱沱河組巖性主要為一套紫紅、磚紅、褐紫色巨—厚層狀復成份礫巖夾灰質不等粒巖屑砂巖、鈣質長石巖屑砂巖、砂質灰巖和生物碎屑微晶灰巖、粉砂質泥巖等,屬陸相湖相沉積。其與下伏三疊系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與上覆古近系雅西措組呈整合接觸。雅西措組出露于區域東西兩側,主要巖性為長石巖屑砂巖夾復成份礫巖、砂巖、砂質泥晶灰巖及石膏層,屬陸相湖相沉積。
(4)第四系(Q)。區內第四系十分發育,分布廣泛,成因復雜,各時代均有發育。按其成因可分為冰水堆積(Q3fgl)、沖—洪積(Q3al—pl)、湖積(Q4h)和現代河床沖積(Q4al)等。
調查區內的地層大多呈單斜產出,僅在調查區東北部見有1處向斜和1處背斜。調查區除了古近系沱沱河組為南傾,其余地層均為北傾。調查區發育有近東西向和北西西向的斷裂構造,構成了區內的主體構造格架,規模較大,生成時期早,以壓剪性逆斷層為主,以目前的工作程度及認識判斷F5斷裂可能與成礦關系較為密切。調查區還發育有近南北向的走滑斷裂,規模一般較小,致使地層錯位,出現局部地段巖層厚度陡然增大
區域內巖漿活動比較強烈,可見侵入巖和火山巖兩類,脈巖不甚發育。
(1)侵入巖。侵入巖主要侵位于在二疊系、三疊系地層中,為印支期侵入巖。巖體規模小,均為淺成或超淺成的巖株、巖枝及巖脈。巖體的空間分布受北西向構造控制明顯,常沿斷裂呈串珠狀分布,其長軸方向呈近東西向或北西向,與區域主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
(2)火山巖。區域內火山活動較為頻繁,火山活動多呈間歇性裂隙式噴發,以海相火山噴發為主,沉積于上三疊統上碎屑巖組中,巖石類型為火山角礫巖、玄武巖、中基性凝灰巖等。
(1)巖體與成礦的關系。區域上巖體對鐵礦的控制非常明顯,區域范圍內扎日根等地的閃長巖、閃長玢巖和輝綠巖體中,已發現鐵礦體和鐵礦化線索多處,這些礦體及礦化體均產于巖體內,在成因和空間上與巖體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巖體控制著礦產的形成。
(2)地層與成礦間關系。調查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上統結扎群,其巖性主要為碎屑巖、碳酸鹽巖,因此,區內地層分布區具備尋找受斷裂構造控制的熱液型銀多金屬礦。
(3)地質構造與成礦間關系。區域范圍內的地質構造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區域礦產的分布。首先,區域大地構造位置,即開心嶺—烏麗島弧帶控制了海底噴氣、噴流熱液型鐵、銅多金屬礦。其次,調查區內已發現多條斷裂構造,尤其是F5斷裂初步證實應為含礦構造,更不能忽略其周圍所伴生的次級構造,可為區內的巖漿熱液活動提供一定的運移通道,具備形成受火山巖體及早期構造裂隙控制的鐵多金屬礦的可能。
從區域范圍內已發現的礦(化)點和礦化線索來看,鐵、銅等礦產在時間上形成于早二疊世—第三紀,在空間上主要分布于開心嶺-烏麗島弧帶上。區域范圍內已知鐵和多金屬礦產形成時間主要為三個成礦期:即早二疊世成礦期、三疊紀成礦期及第三紀中新世成礦期。調查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三疊系及第三系,巖漿活動為印支期,扎日根鐵礦床即產于印支期淺成、超淺成侵入巖中,因此,從時代上看,尤其是調查區內的巖漿活動屬成礦有利時代。
從區域成礦條件來看,本區地處沱沱河—雜多華力西期、喜山期銅、鉬、鉛、鋅、銀(稀有、稀土、鈷、金)成礦帶。盡管區域地質圖范圍內暫未發現成型的礦(點)床,但該成礦帶上目前已發現了諸如開心嶺、扎日根鐵礦床。區域上扎日根鐵礦體均賦存于次火山巖中,主要控礦因素為中基性次火山巖體及其內部早期構造裂隙,據此類比該區,具備尋找扎日根式次火山熱液型鐵礦的前景,當然不能忽略受構造控制的熱液型銅多金屬礦的可能。根據本區主要礦化線索產于火山巖中的實際情況,應重點在以下部位找礦:火山巖筒,近火山口的構造隆起及破火山口周圍的環狀、放射狀斷裂裂隙等。調查區物化探異常套合良好,異常區的正負異常接觸帶初步判斷由斷層或火山口所致,具備尋找熱液型鐵多金屬礦的前景。區內的主要控礦因素為火山巖,通過加強火山機構的研究,重點在火山口附近或火山頸處尋找銅鋅礦體。
[1]王英英.青海省都蘭縣夏河地區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17(9):162-163.
[2]鄭向光,白洪溪,毛一峰,等.青海省沱沱河南沙納隴仁西地區銀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J].青海國土經略,2016(5):40-43.
[3]祁善智,崔美麗.淺析沱沱河地區多金屬成礦的研究探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