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天津電力建設有限公司,天津 300041)
從走出國門的工程承包,到期許長期效益的海外投資,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正以創新和實踐,大力推進著各自的國際化戰略。但是,國家間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的種種差異,再加上某些國家局勢動蕩、紛爭不斷的不穩定因素,放大了項目經營風險,如未采取有效措施,不僅承包商利潤預期失守,還可能造成難以預料的凈損失。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僅就國際工程項目經營風險辨識與防范展開梳理。
政治風險,多表現為政治斗爭、局勢混亂、換屆騷亂、甚至武裝叛亂,往往導致在建工程窩工停工,甚至下馬,導致簽約項目生效延期、高發流產,也導致融資項目信用危機和還款困難。政治風險的主觀性、突發性、難料性、危害嚴重性,使其成為國際工程最難管理的風險。當前階段,工程承包企業多以發展中國家為主戰場,其中部分國家的社會和政府不夠穩定,更是政治風險的高發區,國際承包商必須對國別政治風險,投入足夠的關注和警醒。
法規風險,多表現為市場準入、勞工政策、規范標準、驗收慣例、財稅制度、海關監管、工會對抗等,由于開發草率、投入不足、心存僥幸、急于求成的種種原因,部分承包商對所在國法律法規和“慣例”了解不全面、不系統、不深入,或項目執行期間遭遇嚴重的法規變化缺乏維權,導致履約困難和嚴重經濟損失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相對“高端”市場,法規風險的適應性障礙和變更性危害尤甚。
合同風險,是國際工程最常見的一類風險,可細分為價格化和非價格化的兩類分支。價格化風險源始于投標,貫穿項目履約乃至合同封閉的始終;而非價格化的合同風險,是其他風險于合同條款的源頭注入或危害表現,過度競爭之下,往往還有招標階段的“陷阱條款”,和談判階段的“霸王條款”,未經有效辨識或未實現有效回避,這些成為成功履約和項目經營的攔路虎、跗骨釘。
勞務風險,是國內企業境外履約的常見風險。從國內輸出勞務的風控口徑,要妥善解決入境簽證、工作準證、意外保險、疫苗免疫、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的多發問題,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之各國居民就業的壓力,承包商必須做好項目履約規劃,在屬地培訓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接納屬地用工,防范法規沖突、國人環境不適的系統風險。進而,從屬地勞務管控的口徑,要遵守法規約定,基本滿足屬地勞工配額,并要雙向管控好屬地勞工的工作時間、工作效率、保險福利、安全防護、薪資發放等多發問題。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海外目標國的生產資料市場,大多仍處于賣方主導階段,低質、缺貨、供應不足、異動漲價、習慣性違約等問題,充斥于各類材料采購和機械租賃之中,而工程履約的周邊服務,如物流運輸、安全保衛、兩廢處理、工程檢驗等,也多處在短缺或低位狀態。由此,工程承包企業必須重視本地供應鏈開發,必須延伸周邊采購和第三國采購的資源保障能力,毋容置疑,順利的履約一定建立在供應鏈開發和資源風控的基石上。
國際工程的結算貨幣多是美元、歐元和建設國本幣,大多初級國際承包商,在投標階段采用人民幣作為計算貨幣,報價和合同采用預期匯率的外幣表現,而國際工程建設周期大多較長,建設期間的多邊匯率波動,勢必帶來承包商“實際購買力”的較大變化,也勢必影響效益,乃至顛覆項目損益。
國際工程市場多在發展中國家,本幣貶值與商品通脹壓力并存是常態,如何通過生產資料的來源策劃、采購節奏策劃、兼施金融避險工具應用,化解通脹風險,是成熟國際工程承包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從上可見,在市場發展和競爭升級的大背景下,風險管理已然成為海外項目管理的關鍵組件,必須作為一項重要的系統性工程,被海外承包商策劃、實施、監控、持續改進。走出國門的工程承包商,要通過制度手段、程序升級、組織建設、人才培養、外腦協助、應急救濟等方法手段,補強管理,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實現穩續發展,僅摘要如下。
項目的前期調研至關重要,對于國際工程來說尤其如此。宏觀上,要對目標市場國家的政治、法律、稅務、治安、經濟發展、市場準入、自然環境、行業管理有系統了解;中觀上,要對項目廠址和周邊環境做更深入的調研,采集場坪、交通、氣候、周邊居民、安全保障、政府駐在、生產資料來源、履約生活保障等一手信息,當然還要加上競爭對手的信息。項目前期調研忌草率、忌碎片、忌單邊信息無印證、忌缺乏時效無更新。同時,高質量的前期調研,往往需要屬地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工程咨詢服務商的介入和支持,雖然小有花費,但事半功倍,領先一步的企業都會這么做。
失敗的案例和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3點關鍵,一是基本建設程序要遵從,就EPC總承包項目,基本建設程序意味著方案設計的相對成熟和競爭力的武裝,從案例總結看,被各種借口“短路”的基本建設程序,一定會在項目履約中,被各種教訓和損失敲打;二是要嚴把項目推進的關鍵環節,就開發階段,最關鍵的是4個評審“立項評審、招標文件評審、投標文件評審、合同評審”;三是項目涉及融資的,主體盡調、信用評價、融資方案、銀行機構的獨立論證,一件也不能少。出于開發質量、經營效益、風控效果的綜合考慮,海外承包企業要設計必要的制度和程序,使上述關鍵工作和關鍵環節得以獨立、嚴謹、專業地執行。這也是國際工程承包商“好企業”和尋常企業的顯著差距。
合同管理是項目風險控制的關鍵抓手,特別要做好這幾個方面工作:一是要構建完善的合同管理體系,體系有效運轉的表現,就是要做到合同的起草、評審、執行、變更的全程管控,要做到上下行合同(承包、分包)全覆蓋,要做到分層級有重點的把關,如合同評審的主體要上升至少一級,重要合同和一定比例的合同文本,要經法律顧問乃至專業律師的抽檢審核。二是把握重點環節,特別要抓好承包合同額談判工作,可以借助對工程背景熟悉的專業律師主導總包談判,要比照檢視合同正文和獨立附件避免陷阱,要以商業交換的思想爭取關鍵條款維權,要清晰棄標底線和談判紅線,避免溫水煮青蛙的一味妥隨。三是,要加強合同管理隊伍建設,在專業縱深和復合導向兩條線上,孵化優秀的實戰人才。四是要建立合同履行的過程監控、偏差記載、紅線預警、底線救濟機制,把合同管理同履約實踐高度結合,一旦發生問題、快速反應、盡早解決、防范擴大。
在項目競爭日趨白熱,履約不確定性持續攀升的當下,屬地化履約是迎對國際工程的市場準入風險、成本運營風險、疾病防疫風險、政策波動風險、時局動蕩風險的現實抓手,當然,屬地化履約的應用,依賴工程承包企業管理升級、標準輸出、培訓落地、人資管理、法務掌控的諸多能力,這是國際化工程承包商的核心競點和全球競爭力。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項目競爭的勝負,往往取決于不同承包商間,那“一小撮”復合人才“心智與毅力”的博弈結果。工程承包企業必須認清形勢,也必須因企制宜,落實國際化人才的專業選拔、復合培養,一線磨礪、實戰催熟,成功通道。
要持續優化國際合同管理人才的培育基礎和孵化環境,要有意識地實施業務人才與法律人才的復合培養和崗位輪換,要構建與自有人才與外部顧問、專業咨詢機構的互動精進,要依托外人、外腦加速自有人才跨界成長。
國際工程承包市場充滿風險,更飽含商機,中資企業國際化戰略的三部曲“走出去、走下去、走進去”,對中國對外工程承包商的經營模式和風險控制以指引和標桿,無論怎樣,能力與風險承受是一對孿生伙伴,對成功的國際工程企業而言,風險管理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王如濤.國際工程項目的經營風險防范與管理[J].時代經貿,2016,(19):58-60.
[2]張小婷.對海外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認識淺談[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6,(3):47-48.
[3]拓妍.跨國工程項目海外經營風險及其防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8):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