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龍
(甘肅省地礦局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泉州 735000)
天山-興安地區北側區域上的北山分區紅柳園小區是金礦的分布所在,區內金成條件非常優越,在開展區內重砂測量過程中將金廟井以及金廟溝金礦圈出,塔里木板塊柳園舊寺墩前陸基底是該礦的大地構造位置所在[1]。
敦煌巖群(太古宇古元古界)地層以及鉛爐子溝群(長城系)和岌岌溝組(侏羅系)以及沙棗溝組與水西溝群、第四系地層在區內分布廣泛。敦煌巖群(太古宇古元古界)在區內分布特點呈現近東西向展布,石英巖以及二云石英片巖和變粒巖以及微斜條痕特征的黑云混合巖共同構成其巖性特征。
在金廟溝、金廟井區域上分布著前爐子溝群(長城系),長石砂巖以及千枚狀板巖(粉砂質)和絹云千枚巖(粉砂質)和夾變玄武巖的絹云千枚巖,千枚巖以及變玄武巖和含碳絹云千枚巖與凝灰巖(安山玄武質)和火山礫巖(玄武質)、斜長角閃片巖、大理巖夾層等[2]。在礦區北西方向的區域上分布著芨芨溝組(侏羅系),劃分為礫巖段,主要組成為巨礫巖,顏色為紫紅色;以及砂巖段,主要由夾粗粒巖的砂質泥巖與巖屑砂巖所構成[3]。
區內的斷裂構造主要呈現東西向展布,對該區的成礦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為該區成礦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條件。巖漿通過該區斷裂切割部位以及坳陷部位不斷進行上侵,為該區成礦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多期次的中酸性侵入巖伴隨華力西晚期階段巖漿活動進行大量侵入,不僅具有非常頻繁的活動特征,而且具有廣泛的分布面積,區內成礦的熱能以及水汽和汽水熱液均與之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在礦石帶區域上頻繁出現的礦氣水熱液對該區金礦的成礦提供非常有利的條件[4]。區內的斷裂構造(深層)以及巖漿活動(多期次)對該區的成礦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金豐度值在該區具有非常高的背景特點,為該區金礦成礦創造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細小石英脈分布于礦區破碎蝕變帶中,是該礦礦體的主要分布所在,同時控制著區內礦體的產出。該礦區域內的金礦化帶展布特點呈現80°~90°方向,傾斜向南側區域上,角度在67°~88°范圍,優越3千米的延伸長度,在20-100范圍的寬度。石英脈型以及石英細脈型和蝕變巖等是該區主要的礦石類型,最常見的為石英細脈以及石英脈型等類型。現在在區內已經圈定出18個金礦體,其中區內的主體礦體有約685米的長度,在0.8m~7.9m的寬度,向南側方向進行展布,角度在75°~88°的范圍。礦體分布特點呈現不連續的特征,碎裂狀以及不等粒狀等是其主要的結構,礦區的構造以及巖石特性對其影響較大,以至于存在廣泛的扭曲以及膨縮特征。
碎裂結構以及它形粒狀結構(不等粒)是該礦金礦石的主要結構特點,包裹結構以及脈狀充填結構和交代殘余結構等分布于金屬硫化物中;片理構造以及塊狀構造等是該區的主要構造特點。由于區內構造應力的作用,形成一些平行和條帶狀的構造特征。
區內破碎蝕變帶由東西向斷層所形成,對該區的礦化帶及礦體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相較于圍巖巖石在帶內有著非常大的滲透性,可以引發導流的效果,導致流體從深部位置逐漸向上進行遷移,并將各種途徑的成礦流體以及各層次內的成礦元素進行富集,為該區成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區內具有非常突出的壓扭性斷層,呈現近東西向展布,北東向展布的斷層使其次級斷層,與該區東西向展布的壓扭性斷層有著非常類似的成礦機理。在開放空間位置上,形成張性斷裂,為含礦熱液的充填與沉淀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區內韌性剪切帶(東西向展布)以及中酸性巖體對該金礦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成礦流體通過該區韌性韌性剪切帶與劈理和片理結構中不斷進行運移,為該金礦的成礦提供了很好的沉淀空間。金礦體以及英云閃長巖在同期構造中產出,不僅時間上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性,而且在成因上以及空間位置上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成礦最佳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英云閃長巖體內。區內的主要熱定理條件是由巖漿(中酸性)侵入所提供,其中含有豐富的成礦流體與成礦物質。石英型金礦在巖漿的后期階段發生的中酸性侵入體的邊部及頂部位置上形成,蝕變巖型金礦于圍巖內發生交代而形成。
該礦成因主要與熱液蝕變雙重因素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區內的構造對其成礦具有非常突出的控制作用,滲透性特征是該區巖石的主要特點,發揮著重要的導流作用。相較于淺部的資源量,深部資源能夠超過其10倍之多,碳酸鹽化與黃鐵礦化以及絹云母化和硅化的破碎蝕變帶,是區內的主要找礦標志,展布特點呈現東西向,片理化特征非常突出,糜棱巖化在一些區域上非常普遍。區內的斷裂構造非常突出,同時還分布很多次級斷裂,展布方向有著呈現正東向有的變現為北東向還有的為東西向,區內的華力西期二長花崗巖以及英云閃長巖受其控制明顯。
斷裂在區內呈現南傾的特征,發育于北側區域上的次級斷裂相較于該斷裂1.35千米處,是金礦勘查的重要標志。
綜合分析該礦地質特征,認為中低溫熱液型金礦床是該礦的主要成因類型,主要受控于區內的破碎蝕變帶,富金熱液不斷的從深部位置向上進行運移,金元素在圍巖內被活化。含礦熱液通過破碎蝕變帶不斷進行運移,遇有溫度、壓力及化學物理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富集沉淀于有利的場所形成礦體。
近幾年,針對金廟溝金礦區5個礦體特性,利用穿脈、豎井以及沿脈等手段進行礦山地質勘查。且在傳統普查及核實工作的基礎上用礦區深部成礦預測方法進行完善,為勘查主礦體下延,開采新的礦化地段提供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