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觀發,周凌政,馬 奔,孫圣發
(中國黃金集團江西金山礦業有限公司,江西 德興 33421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技術的進步,現代社會生產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的增加,礦山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1]。礦山自然災害防治問題也是當前礦產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隨著礦山污染的加重,對礦山環境保護的要求逐步的提高,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及地質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化、系統化的工作,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然地質自身的變化及移動或造成礦山地質環境的變化,但同時人類在生產中造成的地質改變也會引起地質環境變化,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不可抗拒性,其實際的預測與防治存在較大的困難,其對人類生產及生活實踐造成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當前主要的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及成因如下:
(1)坍塌滑坡。礦山坍塌滑坡主要是由于礦區自然環境及隱患區域地質條件變化及人為因素等造成的,對坍塌滑坡引起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是有效的穩定并控制礦山開采中滑坡災害的關鍵措施。
(2)礦山地下水位變化引起的災害。礦山地下水位變化后造成的自然災害,主要以礦坑涌水突水為主,這類地質災害危害性較大。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首先要對礦坑的涌水量進行準確的估算,然后再采取一定的采礦措施,對礦坑涌水量估算后如果出現地下水位的大幅度變化,應加以重視。采礦過程中打穿老隆的環節,如果突然遇到蓄水溶洞或者暗河,便會出現地下水或者地面水大量涌入的情況,這一過程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并且地下水的涌入量非常的大,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造成井巷被淹沒,嚴重時對采礦人員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礦區地下水位的變化會造成坑內潰沙涌泥,即采礦過程中遇到蓄水溶洞,在溶洞中不僅存在大量的水,還具有一定數量的泥沙及石屑,在水涌入的過程中,溶洞中的泥沙及石屑也一起融入礦區。地裂縫的存在及透水斷層等也會將部分沉淀物帶入坑內,大量的泥沙將礦坑堵塞,對采礦設備及采礦人員造成嚴重的威脅,情況嚴峻時會造成礦山的毀滅。
(3)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礦體內因造成的災害是指由于礦山自身地質環境變化后,一些偶發性因素造成的突發性、災難性的后果,主要以礦層自燃、瓦斯爆炸、礦山火災、地熱等為主,在礦井中主要以瓦斯爆炸為主,一些硫化礦床中常出現礦坑火災。這類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一般比較大,要對其進行科學的防治。
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結合地質環境的實際特點,按照地質運動的規律對地質環境進行分析,預測礦物開采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災害,,并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以降低因為人為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及相關損失。
礦山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之間是相互制約的,在一定基礎條件下地質環境極其規模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等變化及自然災害的發生,比如礦層巖性作為礦山地質災害的內部影響因素,對區域地質結構的實際發展具有直接決定作用。
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具有多樣性,為提高災害防治的效果,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按照防止的要點具體落實,地表變化及其他相互作用造成的地質環境惡化問題,需要結合實際的情況科學選擇防治措施,將災害降至最低。
(1)建設礦山地質災害調查區。按照礦山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可以將其分為三個等級,往往某一個危害因素會對上層及下層的其他因素造成影響。地質災害的防治具有預測性,在實際的調查中應對可能發生或存在的地質災害程度進行預測并分級處理,對于可能產生的重點災害應進行分析與研究,編制科學的應急防治措施,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2)加強災害報警裝置建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必須建設完善的報警裝置與系統,在出現應急狀況的時候,報警裝置可以在短時間內發出警報,向有關部門提供信息,進而確定災害的類型及具體位置。報警裝置的設計要結合具體的技術類型及地質狀況,采取最適合的預防措施,以便及時的獲取礦山地質災害的具體情況。
(3)優化現有應急預案系統。礦山地質災害具有不可預測性及隱蔽性的特征,在災害預測階段,應采取必要的技術手段,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應急預案系統。通過實時監測,對地質災害進行早期的預防,在災害發生后,應采取科學的措施,幫助相關人員及時的撤出危險區域,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保證受災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4)建設完善的搬遷機制。礦山地質災害的預測需要對相關信息進行合理的分析,對災害發生的具體位置及主要區域內的具體情況進行重點監測,為降低后期災害對區域造成的影響,應制定搬遷管理機制,對受災區的居民有計劃、有步驟的搬遷至安全區域,并為其基本生活等提供保障。在受災非常嚴重的區域,應制定災后重建措施,基于人文角度及自然環境角度加強災害區房屋建筑的建設與管理,保證災后相關工作順利實施。
在礦區地質環境安全建設及合理應用過程中,作為主要的建設人員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與理念,各種礦山地質災害的存在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加上部分人為因素對地質環境安全造成的重要影響,使得礦山應用及管理中必須以科學持續發展的理念及原則實施礦山開采及應用。在礦山地質環境評價及安全建設風險過程中,建設人員要對不同的風險因素進行全面的評價與分析,注重評估的合理性,以保證礦山建設安全,提高地質環境應用的科學性及合理性。
在礦山地質環境評價中要整體、全面的對區域環境進行分析,因此相關礦山地質勘查及環境調查人員必須采取必要的調查方式,實現對地質環境安全狀況的合理分析與判斷,并基于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對區域地質環境評價體系的總體應用,最終實現對礦山地質環境實際應用狀況的有效監測與評估,通過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分類建設與應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進步。合理利用區域地質環境可以將礦山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最大限度的縮小,在區域地質環境評價的過程中,應逐步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及合理性,使得礦山地質環境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
當前我國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國的礦山地質災害預防及地質環境保護還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及地質環境合理應用研究,可為地質環境綜合評價及重點資源勘查規劃等提供指導與保障,有效防治礦山地質問題,并為礦山資源開發及環境保護等提供指導,促進我國礦業及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