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軒,李 龍,金 虎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勘查院,甘肅 蘭州 730020)
(1)地層。區域內出露地層較齊全,從元古界冷家溪群到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1]。以元古界冷家溪群(Pt2ln)地層組成古老的褶皺基底,于區域內廣泛出露,為主要賦礦地層。古生界以后地層組成區域蓋層。中生界的白堊~第三系地層主要分布于南部,其余零星出露。第四系地層在長江以西廣泛發育,形成江漢平原蓋層,富產砂金、金剛石礦床。
(2)區域構造位置及特征。該處于中揚子前陸盆地與江南造山帶的交界地帶。區內發育江南前陸褶皺沖斷帶、江南變質核雜巖帶以及中揚子前陸盆地帶,大型平移斷裂、逆斷裂穿過區內。
(3)區域巖漿巖。區域巖漿巖主要為南部的幕阜山花崗巖體。幕阜山花崗巖體在測區部分,總體是以中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似片麻狀少斑(斑狀)中細粒(中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斑狀中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組成。在巖漿侵入時,伴隨有全區性較普遍的基性一酸性脈巖的活動。巖石的礦物成分和副礦物方面的變化規律較為明顯。
(4)區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據區域內航磁、重力資料,特別是包括荊竹大山、九宿山、幕阜山在內的小范圍航磁異常檢查資料顯示:重力、航磁異常與區內巖漿巖、斷裂構造帶及蝕變帶相吻合,特別是與容礦、導礦斷裂破碎帶和蝕變帶吻合性好。
(5)區域礦產。區域位于揚子地臺內下揚子臺褶帶與江南臺背斜之過渡部位,下揚子臺褶帶是我國重要的以鐵銅為主的多金屬成礦帶~即長江中下游成礦帶,該帶控制了諸多大型、特大型銅、鐵及多金屬礦床的分布,礦床類型主要有斑巖型、矽卡巖型、熱液型多金屬礦床。
(6)區域構造演化。區內主要的構造變形事件為武陵運動和晚印支一早燕山期陸內造山運動。武陵運動造成冷家溪群全面褶皺和淺變質而形成褶皺基底,同時形成極為發育的劈理;晚印支一早燕山期陸內造山運動則為南北向擠壓造山,造成南華系一中三疊統沉積蓋層的全面褶皺,形成EW向(或近EW)的逆沖斷裂與褶皺,同時于北部前陸盆地中沉積了晚三疊一早中侏羅世碎屑沉積。
臨湘地區內礦產資源較豐富,已知礦種18種,礦產地43處,其中主要為金屬礦產,以鉛、鋅、鎢、鈹、鈮鉭最為重要,均已構成工業礦床。其它金屬礦產如金、銻,鐵、錳,一般只形成礦點和礦化點。該區非金屬礦產計有:磷、螢石、長石、白云母、白云巖、石灰巖、方解右等。除磷及白云母外,其它均具有工業價值的礦產,并且廣泛用于工業農業建設中。
(1)褶皺構造。臨湘境內的褶皺較發育,其中郭鎮向斜屬于直立褶皺;官山背斜為軸面向南傾的斜歪褶皺;臨湘倒轉向斜為一軸面南傾的倒轉向斜;聶市背斜形態特征大致為北翼較陡、南翼較緩、頂面平緩開闊;大藥姑倒轉向斜為北西南東向的線狀褶曲。
(2)斷裂構造。臨湘內發育了許多規模不同、走向不同的斷裂。這些斷裂按走向分有NEE~EW向、NE向、NW向等;根據斷裂形成演化的時代可以將其分為新元古代初、晚三疊世一中侏羅世、古近紀晚期等3個時期。
(2)裂隙構造。在變質巖基底上發育的裂隙有兩種:一種是劈理,一種是節理(包括有石英脈充填的裂隙)。前者的規律性極其明顯,具有區域性特征,后者較差。
(4)臨湘山字型構造。以臨湘為中心,西起長江西岸的楊林磯,東到陸水水庫這一廣大地區內,存在著一個復雜的扭動構造一臨湘山字型構造。山字型構造的前弧,展布在楊林山、路口鋪、臨湘、羊樓司、趙李橋、五洪山一帶,弧頂在臨湘五里牌。前弧西翼被沙湖一湘陰大斷裂截斷。東翼及反射弧與東西向構造帶復合、聯合在一起,形成不對稱弧形。
(1)臨湘山字型構造的控礦作用。臨湘地區的礦床往往位于多個構造體系展布地區。與礦體的形成有關的構造形跡之間往往有其內在的成生聯系和組合規律。它們控制與成礦物質來源有關的礦源體和礦源層;控制礦體產出的空間部位。山字型構造的前弧及脊柱部位,除了發育的斷裂構造外,還有巖漿活動,有利于內生金屬礦床的形成。
(2)褶皺控礦作用。臨湘地區褶皺分布廣泛,它對成礦起著明顯的直接或間接的控制作用。直接控制作用表現在褶皺的不同構造部位控制著礦體或礦床的分布和形態。另一方面,褶皺對礦化有關的侵入巖體的分布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從而它對礦化的分布起著間接作用。區域內大多內生有色和稀有金屬礦化都與中酸性侵入體有關,而這些巖體和礦體常常受背斜及伴生的斷裂構造的控制。
(3)斷裂控礦作用。臨湘地區斷裂分布廣,且數量多。不同性質、規模、級別的對成礦的控制作用不同。斷裂的構造控礦主要體現在容礦、配礦和導礦。很多的外生礦床的沉積場所是受斷裂控制的盆地和陷坳,斷裂構造直接控制了礦床的分布,沉積速度和保存條件等。
(4)裂隙控礦作用。區內各種節理和劈理,屬于小型構造,它們常和斷裂褶皺等緊密相伴生。節理與劈理是不同巖性的不同形變,節理常見于脆性巖石,而劈理常見于塑性巖石中。節理裂隙分布很廣,對各種脈狀礦床的控制尤為重要,有時裂隙控制了礦化空間分布和礦石結構構造等。
綜前文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臨湘地區構造復雜,褶皺斷層、裂隙等均較發育,這些構造條件對該區的礦床形成和分布起著重要作用,且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構造對成礦起著不同的控制作用。
(2)湖南臨湘地區位于揚子板塊和華夏板塊之間前中生代多期復合造山帶,歷經了多期次構造運動,造成了區內錯綜復雜的構造形跡,形成了以猛、鐵、銅等為主的多金屬成礦帶,且區域構造交匯部位具有明顯控礦作用。
(3)區內褶皺、斷層、裂隙均較發育。褶皺對區域內與大多內生有色和稀有金屬礦化有的中酸性侵入巖體的分布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從而間接控制著礦化的分布;斷裂分布廣,且數量多,斷裂的構造控礦主要體現在容礦、配礦和導礦;區內劈理分布很廣,常和斷裂褶皺等緊密伴生,控制各種脈狀礦體、礦床的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