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 黃錦雄 甘松永 劉蘇 楊宇晴 張海發 石和榮/文

石斑魚和其他魚類一樣, 在生產運輸過程中,在捕撈、搬動時由于魚的激烈掙扎難免造成魚體損傷和鱗片脫離,極易造成皮膚損傷,進而感染細菌,嚴重時甚至引起肌肉腐爛,尾巴斷掉,最后導致死亡,帶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
本文就防治鞍帶石斑魚經長途運輸后引起的潰瘍病實例進行研究分析。
2017年7月,我單位由于科研業務需要,從海南用水車運來一批鞍帶石斑魚,共125尾,1877.5kg,平均每尾約重15.1kg。由于經過長途運輸和長時間(36h)待在空間狹小的水倉,不可避免產生魚體摩擦和應激,當魚運到中心,卸魚檢查,大部分魚出現體表潰瘍,鱗片脫落,部分嚴重爛身,呈現典型的潰瘍(見圖1)。
水溫28.5℃,透明度40cm,pH值7.8,DO=5.3mg/L,鹽度31.5‰,水體較渾濁。
病原菌的鑒定、分離、純化:在無菌條件下,用接種環取病魚潰瘍處的肌肉組織,在普通營養瓊脂上劃線分離病原菌,在30℃的溫度下培養至有明顯菌落生成,挑取優勢菌落在普通營養瓊脂和TCBS培養基平板劃線分離數次,純化培養至純種,保存于斜面培養基;經過試驗室分子生物學方法分離鑒定病原菌為哈維氏弧菌。
治療方法:將病魚分別放到2個25m3的水池子,第1天先讓鞍帶石斑魚浸泡淡水15~20分鐘再轉入海水池,用0.5mg/L蛋氨酸碘溶液浸泡。第2天用頭孢噻唑(獸用)注射劑,按每公斤魚體重1mg的劑量進行皮下注射,然后用100mg/L的福爾馬林,1mg/L的硫酸銅,再用0.5mg/L的蛋氨酸碘3種混合溶液連續浸泡4天,每天藥浴1.5小時左右。4天后將魚麻醉,移入預先調好水的循環水車間進行養殖。其中有7尾較為嚴重的再補打1針留在原池暫養,每天用0.5mg/L的蛋氨酸碘溶液浸泡0.5小時,7天后明顯好轉,傷口愈合后拼池養殖。投喂飼料時拌海水魚用多維以增加魚體抵抗力。
按上述步驟處理1周后,鞍帶石斑魚潰瘍病明顯好轉,有嚴重潰瘍的病魚2周后明顯好轉,在20至30天痊愈(見圖2),可進行正常的飼養管理。
鞍帶石斑魚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運動速度極快,在生產運輸過程中,捕撈、搬動時由于魚的激烈掙扎容易造成魚體損傷和鱗片脫離,操作中應當進行麻醉,并注意小心操作,盡可能減少其受傷的機會;當發生轉池或運輸到目的地時,應及時進行必要的消毒,加強營養,有利于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