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有 為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編輯部,上海 200030)
夏有為(簡稱夏):廣東金融學院是一所金融類高等學校,請問您對實驗室建設怎樣看待?
王醒男(簡稱王):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不論哪一類學校,都十分重視實驗室建設,實驗室是高校建設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組織實驗教學、培養創新人才、開展科學研究都和實驗室有關,從這個角度看,廣東金融學院對于實驗室建設與創新都非常重視。
我校是一所金融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學校發展目標中,突出強調了實驗室建設。以前我們往往把自然科學和實驗室聯系的多一些,但是發展到今天,實驗室對任何學科、專業學生的能力培養都顯得非常重要。如果說學生學習一門課程的原理方法不經過實驗過程,不通過方法和工具的應用這個傳導過程,很難說其人才培養已經到了能力的層次。特別是近20年,發達國家及我們中國的高等教育,對學生能力方面的培養都在加強。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學校最近10年來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在實驗室、實驗教學平臺、科學研究平臺建設,及其如何發揮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上,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這是我整體上的一個看法。
夏:在實驗室建設方面有何具體做法?目前情況如何?
王: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作為學校建設的重要環節,我們很注重對實驗室的建設。實驗室建設主要從兩方面考慮:一類是科研方面的重點實驗室,還有實驗教師研究室(圖1),這主要是為滿足教師科學研究和一些為優秀本科生培養進行實驗室的布局。還有一類比較大的是用于開展實驗教學的實驗中心(圖2),主要從金融人才培養的要求來建設。

圖1 科技金融重點實驗室

圖2 金融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大家知道,金融學科是屬于應用經濟學的二級學科,也是在財經學科專業中所占比例較大的一個二級學科。金融學的一個典型特點是應用。從最近國內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的分布來看,財經類高校的高速發展,并出現了一些突破層級的發展,學科專業建設取得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從教育部本科專業學生數據來看,現在財經類的招生人數已接近整個招生數的四分之一,比重較大。幾乎所有的商科類高校,包括我們廣金(廣東金融學院簡稱)都是這樣。即使上海交通大學這種以工科為主體的院校,財經管理類的學生人數也不會少,所以整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注意這個結構特點。
另外,社會經濟除了技術進步因素以外,還有經貿和金融的變化,導致該領域的人才需求旺盛。因此在我們培養的過程中,如何強化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
夏:請問在實驗教學方面你們有些什么考慮?
王:通過實驗室建設想達到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能力,當然也包括素質,但總的是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最終目的。那么中間這個輸出過程如何來完成?理論方法學完之后,如何過渡到能力這個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實驗起到了很大作用。以金融學科為例,校外實習基地的作用雖然很大,但金融行業的特殊性導致一些業務實習不可能做到以現場為中心。如銀行的流程與操作風險防控要求,造成許多業務層面的實習做不到現場實習。
可是發展到今天,我們為什么格外地重視實驗教學呢?首先簡單地講,實驗是運用工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因而實驗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提升學生工具應用能力的基本手段,這是基本需要。其次是現在整個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們可以通過ICT技術來完成和替代一些東西。在互聯網條件下,互聯網的實際應用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名稱就是叫場景化,從金融實踐的角度看,每一種金融業務與產品其實都是一種具體的場景。客戶來到營業機構辦理一筆業務,你辦理業務的過程就搭載了業務性質,其就是一種場景。那么我們用現代互聯網技術、VR技術等等都可以把這個場景移植到實驗室,變成能讓學生身臨其境的一種實驗學習方式,也就是說在這個場景化的過程中,學生既得到了感受,或者叫體驗,同時他們也明白了業務原理。進一步還能達到替代校外實習過程中學生解決不了的很多問題。利用互聯網,實現的成本并不高。VR技術可以將場景化完全模擬出來,這不僅是在財經領域,比如在醫學領域用的更加廣泛,像模擬血液的流動等等,這就是現代實驗教學的作用。
這些年來我們依托我校金融優勢學科,開發設計體現金融行業特色的一系列獨具特色的交叉實驗課程,形成金融類人才培養的集成優勢。著力完善“實訓+實驗+實習”的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圖3),形成了課程單項實驗、課程綜合實驗(圖4)、專業綜合模擬實驗(圖5)、跨專業跨學科綜合實驗、創新創業實踐等的“遞階式”實驗教學新體系。積極推進“產學研”協同特色實驗教學平臺內容建設,形成“課程+實習+就業”校企聯動協同育人模式(圖6、7)。拓展“第二課堂”教學載體(圖8),以職業素質實踐和創新實踐為核心內容,將“隱性”的課外實實踐活動變為“顯性”的課程化管理,納入學生的學分管理。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圖3 金融ERP實訓

圖4 國際貿易實驗室

圖5 模擬銀行實驗室

圖6 保險實習場景一
夏:金融院校實驗教學怎樣體現對人的能力培養?
王:剛才我說過一個實驗過程體現了兩個關鍵點,一個是方法,一個是工具,自然科學同樣也跑不出這個范疇,我們通過實驗過程,將理論教學總結出的方法體現在工具的使用上,使學生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掌握方法和原理,得到能力鍛煉。現在我們往往是空泛地談能力,包括現在很多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案都寫著要提高學生什么樣的能力,其實我們仔細分析某些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能力,大多是較定性的詞語。那么證明學生具有能力的顯性指標是什么?以顯性指標為例——語言屬于最通用的工具。在一個外事場合中能否熟練掌握一門語言工具用于交流溝通,就是非常明顯的能力指標。工具有宏觀工具、微觀工具到專業類工具,整個過程中,我們在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時就提到要加強對工具的應用來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圖7 保險實習場景二

圖8 廣東高校金融建模決賽答辯
夏:在高校中怎樣理解工具的作用?
王:大學就是訓練年輕人運用方法和使用工具的場所。我個人認為工具和方法的運用并不是由大學層次或類型決定的,而是工具的使用程度和方法的使用程度決定了大學的層次或類型,這是個相反的過程。不是只有研究型大學的學生使用工具和方法,應用型大學的學生也在使用,只是應用工具和方法的層次不一樣。財經作家吳曉波曾提到,淘汰人的從來是工具而不是年齡,在新的工具革命面前,一切價值被重構,包括時間的意義和對能力的定義。我們現在的科學研究、實證研究等方面發展了,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程序化的計算工具,給我們提供了你所需要的工具與過程。比如銀行的財務核算工作,就出現了一個由算盤到計算器,再到敲計算機小鍵盤,以至于今天的Excel運用,以及各種電腦程序,再高端的還有Eviews,Sas、Python等大數據分析工具等等這些信息化智能儀器軟件。在這整個過程中,都離不開我們實驗教學一體化的方向。
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學校,金融本身就具有一種工具性,其實對任何一種金融產品,就是金融的方法和理論形成工具,通過工具形成金融產品。比如說設計一個金融產品,需要計算多少利息,風險如何度量,多少因素需要考慮,還有收益要把風險規避出去,這些都需要通過大量運算,將現有數據和預期數據進行大量模擬,才能確定出看似一個非常簡單的產品。金融產品一出現,他人基本可以做到掌握。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進步,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實驗過程,通過場景化來實現許多以往不能做到的教學過程和環節,以前許多不敢想的教育方式,到了今天都已成為可能。并且這些技術在金融學教學及人才培養中,應用的可能性及前景十分巨大。
夏:作為金融院校,人才培養還有什么特點?
王:我們培養人的能力,追尋到原點,在理論教學完成、核心方法掌握之后,就要考慮如何去區別培養研究型、高中級和一般型人才。通過實踐摸索發現,區別明顯的一點就在于他們對工具使用程度的不同。能發明工具的畢竟屬于少數,但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重點不在于讓學生知道工具是怎么來的,而是他必須要會熟練使用。舉個例子:我們并不需要知道蘋果手機是怎么來的,它是通過哪種芯片、什么樣的材料、什么樣的方法才能達到它應有的功能?背后就是靠著強大的技術支撐,我們不可能要求一般人都知道,但是不妨礙熟練地使它為自己所用。根據我多年來從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經驗來看,讓我們的學生把工具發明過程都掌握是不現實的。基于這種認識,我們需要通過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的建設強化學生對現代金融工具的使用,同現在計算機工具的使用一樣,這就是我們實驗教學的一個核心。實驗教學要注意到,高級人才之所以是高級人才,關鍵在于掌握核心工具的創造、產品的創造。而應用型人才,關鍵在于懂得工具的使用。比如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財務軟件系統非常快捷,就是因為應用了計算機軟件操作、互聯網技術及數據分析技術。會計領域內的用友公司是世界性的,他們的技術進步給予我們從事實驗教學提供了以往所沒有的條件,以前不敢想的,現在在技術的幫助下都能實現了。
夏:在培養人才能力方面下一步你們有何打算?
王:金融領域情況比較復雜,在培養人才方面還需要不斷探索。在教育部的一個實驗教學工作會議上,我的發言題目就是“高等教育也需要供給側改革”,所謂供給側,主要指的就是教學內容與內容供給方式。在現實的金融領域,你已經很難找到單一崗位,所有崗位全是復合型的。比如說銀行柜員,以前單一柜員就只辦理一種業務。后來技術發展變化了,全變成現在的綜合柜員,也就是說綜合業務都能辦理。銀行領域綜合柜員向綜合客戶經理的轉變是每天正在發生的行業變化,商業銀行業務的離柜率每年都在刷新。我堅信這個理念,以后誰的綜合素質好,工具掌握的越新、越熟練,能力就越高。從操作層面而言,財經類的實驗就是由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組成,而實驗教學、案例教學都是要使用工具,案例更側重于分析方法,實驗更側重于分析工具,這兩個教學搭載著不同內容,最終形成一個畢業生基本的應用能力,這是整個未來教學的改變與發展方向。這些年廣金正在一點點積累。同時這也意味著未來的教育結構會有很大的變化。最近看了費孝通老先生寫的一篇文章講到,一個民族必須有應對變化與發展的能力,不然這個民族無法發展。90多歲高齡仍有這種意識,很值得我們學習。
夏:王副校長結合金融院校的特點和人才能力培養的形式,全面分析了實驗教學、實驗室在學校中的作用,很有啟發。謝謝您百忙中接待我們的采訪,祝廣金早日建成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金融大學。
(本文經王醒男副校長審閱)
鏈接:
王醒男(1963-),男,吉林長春人,日本神戶大學博士,金融學教授,現任廣東金融學院副校長。兼任廣東省人大財經咨詢專家、廣東省政府金融發展顧問、廣東省政府金融辦小額貸款(融資擔保)行業準入審查委員會成員、廣東房地產協會專家等。主要從事銀行制度與金融組織理論、小微企業融資,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直接參與了《廣東省“十二五”金融發展規劃》《廣州市“十三五”金融發展規劃》《廣東省金融高新區金融后援產業發展規劃》《汕頭市“十三五”金融發展規劃》等地市的金融發展規劃及金融改革方案設計。在《金融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出版了2016~2017年度《廣州互聯網金融藍皮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