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娟, 涂 俊
(南開大學 文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天津 300071)
古詩詞句優美,韻體和諧。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也具有很高的詩詞審美價值。古詩詞字字珠璣,可以稱為藝術精粹。大師的人格魅力和淵博學識則會超越常規的課堂教學。像葉嘉瑩先生這種國寶級的文學大師在講評詩詞過程中,將自己的文學審美理論,詩詞見解引入詞學研究,在詮釋過程中深入淺出、厚積薄發。而她的個人成就相關的文稿資料、教學資料、吟誦資料、訪談資料、講座資料、學術論著等等本身也是中華古典文化的藝術精粹。這些珍貴的資料也需要保護和傳承,以及發展和應用。
開展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工作已經發展成果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重點,也是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的主要內容,但對于傳統人文學科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仍在積極探索中。虛擬仿真這種教學模式,借助信息化設備,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可以實現異地遠程實驗教學,低成本、無風險的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它能夠讓學生學習和準確把握古詩文字詞句含義,同時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使之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以加強對學生的情感、審美教育、人格養成、思想道德情操情志的培養和傳承民族文化精神。中華詩教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正是基于葉嘉瑩先生的詩詞教學活動進行的一種全新嘗試。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探索一種沉浸式、非線性的教學模式[1-2]。
葉嘉瑩先生,號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現年92歲,加拿大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皇家學會院士,曾任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并受聘于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從1979年開始葉先生在南開大學開展詩教工作,后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將她的一生都奉獻給中國的古典詩詞,無論在詩詞的創作、評賞以及詩詞審美理論的探索,都取得驚人的成就[3]。
迦陵學舍建成于2015年,坐落在南開校園內,建筑面積約為550 m2。迦陵學舍東鄰南開現存最古老建筑思源堂,西鄰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的故居寧園,這是繼陳省身先生后,南開大學第二次為學術大家修建“學舍”。迦陵學舍集教學、科研、藏書于一體,并開辟文史資料藏室,專門陳列葉先生帶回的大量寶貴文史資料,供研究者使用。
葉先生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人,站在通往詩詞王國的道路上,誨人不倦、度人無數。她從事詩教工作時間久遠,將西方文藝理論引入中國古典詩詞研究,為傳播中華古典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葉先生教學科研相關資料豐富,類型多樣,分布年代廣泛。尤其是葉先生詩詞吟誦,國內懂得吟誦的文學大師寥寥無幾,類似的傳統吟誦資源也是非常匱乏,所以葉先生相關資料是不可多得的優秀資源。
現有的迦陵學舍空間環境,不足以將上述所有類型的資源很好的展現出來,尤其是一些音視頻類的資源。另外迦陵學舍真實建筑也不方便進行大規模的本科教學活動,但是利用虛擬仿真的教學手段就可以將這些資源無損多次利用,從而為詩教領域提供很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另外基于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建立基于學習對象類型的,有引導、多層次、多方面的虛擬仿真教學體系,兩者配合則能夠最大程度的利用這些資源,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中華詩教虛擬仿真平臺采用三維仿真技術展現迦陵學舍內外景,利用虛擬迦陵學舍環境展示葉嘉瑩生平成就;借助迦陵學舍現有的建筑空間布局,構筑不同的虛擬場所形成中華詩教虛擬仿真實驗空間。從而建立不同類型的虛擬學堂和社區,有引導、分層次的利用教學資源。讓本科學生有機會跟著葉先生系統性學習詩詞審美理論,學習古詩詞鑒賞,學習詩詞創作。游客有機會近距離、沉浸式地接觸大家風采,學習大家風范。創作交流模塊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平臺,學生自己互相探討、指導詩詞創作,另外也有專業教師和助教為喜歡詩詞創作的學生和其他人員提供指導。中華詩教虛擬仿真平臺具體包括7個模塊。
(1)學舍外景-體驗模塊。利用手動漫游、固定路徑漫游、視點選擇的方式,讓用戶體驗虛擬迦陵學舍的建筑外觀和環境,給那些不能親身來到迦陵學舍實體建筑這里來參觀的用戶有機會遠程、沉浸式的看到學舍實景。
(2)門廳-虛擬展示模塊。結合迦陵學舍實際環境,按時間線和內容類型進行生平展,包括葉先生手稿、書信、手札等資料。讓用戶全面了解葉先生真實而審美的一生,理解詩詞能給予人度過人生磨難的力量。
(3)學堂-虛擬實驗室模塊。虛擬實驗室模塊將是針對南開所有專業開設的虛擬詩教課堂。虛擬學堂將設置多個實驗室,可以同時開設作為校級公選課的素質教學詩教實驗,為文學院相關專業開設詩詞專業實驗,為課外實踐開設自主研究實驗等。游客可以在此進行有限制的旁聽。在這個根據教學計劃設計的的分層次、針對性的虛擬學習空間中,學生可以結合真實課堂的學習,進行:① 講詩評詩模塊。把葉先生講詩評詩的相關音、視頻資料按作者、按年代、按類型等內容進行整理整合,將教學資料按知識點剪輯成小段音視頻,引導學生系統學習。例如:“詞之美感”。② 細讀文本模塊。將詩詞按結構細讀、語言細讀、細節細讀、意向細讀進行整理剪輯,將古典文化遺產轉換為課程資源,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③ 學術研究模塊。整理葉先生研討、學術交流、著作(轉換為電子版)、論文等學術相關資料,提升本專業學生的文學批評理論能力。學習葉先生用西方理論和方法解析中國古代詩詞,如何將西方闡釋學、符號學、現象學、新批評、接受美學以及女性主義應用在分析闡釋中國傳統詩詞[5]。
(4) 客廳-創作答疑模塊。給學生們提供創作和討論的在線平臺,方便學生進行思想碰撞,協作開展創作活動,同時也可以成為學生間互助學習的社交場所。教師和助教在固定時間進行在線和非在線答疑,解決集中出現的問題。
(5) 會議廳-在線講座模塊。整理葉先生講座資料,訪談資料,讓學生近距離領略文學氣質,接觸文學大家的風采,學習大家風范。另外,在固定時間開展活動,為課程組師生提供互動社區,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邀請葉先生進行實時講座。
(6) 書房-電子圖書館。將葉先生資源庫整合,如葉嘉瑩古典詩詞教育資源庫、電子學術論文等等供授課教師和專業人群進行查詢。
(7) 花園-社區交流模塊。為授課教師和專業人群提供交流研討的平臺,葉先生本人也可參與進來。本平臺屬于非正式交流區,主要是師師交流、專業人群之間交換意見,為佐證一些尚未成熟的古詩詞理論提供研討空間。
中華詩教虛擬仿真平臺將虛擬仿真技術、網絡技術與數據庫技術相結合,實現人機交互,突破傳統課堂式教學模式。平臺能夠開闊知識領域,實現傳統實驗教學模式難以實現的沉浸式教學效果,同時實現突破時間、空間限制,拓展傳統教學模式。其主要目標是為古詩教學探索新的方法,為保護和傳承中國古典文化提供新的方式。
(1)在社會范圍中努力推廣“詩教”?!霸娊獭眰鹘y使中華民族長久地保持著對詩歌的興趣和敬意,而詩歌的學習、欣賞和創作深深地影響了國人精神品格即人文精神[6-8]。
(2)推廣大學素質教育。詩教屬于高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而詩教的目的是既能滿足專業建構、學理探究的需要,也能啟人心智,培養人文精神,做到專業素質與人文情操同步綜合培養[9-10]。
(3)創立古詩教交流研討社區。為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專業人群之間提供高層次、專業交流研討平臺。為喜歡葉先生詩詞,認同葉先生詩詞審美理論的學者提供良好的社區空間。
(4)古典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再利用。葉先生作為詩詞名家,其教學科研活動,為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也做出了很大貢獻。其影響力很大,具有很高的保存和推廣價值。對于中華古典文化保存、傳播、傳承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5)大數據收集和分析。平臺中的學習者信息、學習過程記錄、圖書館使用記錄、搜索記錄等進行統計、分析和利用,使之成為有價值的信息資產。并使之為教學決策、學習優化服務[11]。
中華詩教虛擬仿真模式以學習對象為核心。本專業學生和外專業學生,以及校外人士(本平臺暫時不對校外人士開放,但有考慮這種可能性)的學習需求是不同的。平臺針對不同學習需求設置不同的實驗應用層次,從而形成分層次、針對性的實驗教學體系(見圖1)。平臺主要分為體驗與展示模塊,虛擬學堂模塊,和創作交流模塊,其中虛擬學堂模塊又細分為現場講座模塊、講詩評詩模塊、細讀文本模塊和學術研究模塊。圖2為真實和虛擬迦陵學舍對比圖。

圖1 中華詩教虛擬仿真平臺構建體系圖


圖2 真實和虛擬迦陵學舍對比圖
中華詩教虛擬仿真平臺構建體系采用三層架構,最里層為底層數據層,包括葉先生生平資料,例如照片、信件、手稿、聊天記錄等;還包括葉先生詩教相關資料,例如:吟誦資料、講座影像、教學影像、紀錄片等;另外還有選課相關資料,葉先生相關題庫、資源庫等。
底層數據層支撐起虛擬迦陵學舍各個功能模塊,這些功能模塊主要為五類人群服務,他們分別是游客、選課學生、授課教師、專業人群、葉先生。游客主要參觀學舍外景和門廳,游客可以了解葉先生生活背景,學習經歷,近距離領略大家風范;選課學生主要學堂、客廳和會議廳,主要目的為引導學生在沉浸式、協作式的教學情境中更好的學習詩詞;授課教師主要使用會議廳、書房和花園,方便授課教師制定教學步驟、布置教學任務、審批實驗作業等;專業人群主要使用書房和花園,圖書館可以查到葉先生詩詞文集、理論著作等,而社區給專業人群提供探討理論,驗證假設的平臺;葉先生本人主要使用客廳、會議廳、書房和花園,進行在線講座和答疑研討等活動。
沉浸式、協作式的教學方式,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傳統的“遵循式”教學方法主要采用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屬于“講授-接受”的單向傳輸。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能很快的進入詩詞意境之中[12]。而虛擬仿真的沉浸式、協作式教學模式能夠逼真、豐富的立體化教學資源和詩詞情境,學生能夠很快進入審美意境,體驗詩詞美感。另外協作式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之間互相學習討論,相互解惑,邊學邊教,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碎片化、非線性的學習方式,鼓勵自主探究學習。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線性教學,一段時間之內內容從前往后順序講解。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式把優質教學資源先打散,然后按照知識點,按照年代,按照作者重新組合。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可以把沒有聽懂的或者非常感興趣的知識重新、多次學習。這種碎片化,非線性的學習方式,實質上是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提供了有針對性的順序的教學內容。這種方式能夠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能夠產生正向激勵作用[13]。
有效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服務多個專業、多個學校、多個地區。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在固定空間、固定時間產生的教學活動。而虛擬仿真教學模式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束縛。將優質的教學資源進行不同專業,不同學校,不同地區之間共享。這能夠最大程度的實現資源共享,將優秀資源無損多次利用。同時也實現了傳播傳承古典文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做出貢獻[14-15]。
中華詩教虛擬仿真平臺將沉浸式、非線性的教學模式帶入傳統詩教中,是傳統大學課堂的延伸。平臺有效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利用網絡技術使得資源服務多個專業、多個學校、多個地區。虛實結合、相互補充的教學模式鼓勵自主探究學習,為那些不滿足于課堂教學和沒有機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提供了學習平臺。這種虛實結合的新教學模式,將為傳統詩教帶來飛躍性改革,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調動學生思維和想象。另外平臺也承擔著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任務,平臺內容可以擴展其他文學大家,或者其他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文化遺產傳播和利用起到重要作用。
隨著建設工作不斷深入,需要進一步加強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內容、資源、隊伍及管理體制的建設,同時也需要更完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的建設。另外有待將虛擬實驗與真實授課更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相輔相成,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綜合創作能力,培養更多專業創新人才。
[1] 江輝仙. 地理環境虛擬實驗系統[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1):62-66.
[2] 馬秀飛,胡福年. 軌道交通信息與控制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J]. 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5(9):40-44.
[3] 齊益壽. 葉嘉瑩先生的詩教特色[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4):60-71.
[4] 潘利鋒,張能泉. 在文本細讀中提升學生能力: 人文社會科學課堂教學改革之路[J]. 現代大學教育,2013(6):92-97.
[5] 徐志嘯. 用西方理論和方法解析中國古代詩詞[J]. 社會科學,2007(10):183-192.
[6] 宋湘綺. 中華氣質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策略[J]. 創新與創業教育,2010(1):50-55.
[7] 藍 冰. 試論“詩教”傳統的繼承與演變[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9,32(4):68-72.
[8] 錢理群.呼喚詩教傳統歸來[J].教育文匯,2005(10):49-51.
[9] 宋寶偉. 通識教育與學科素養的平衡[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8):19-22.
[10] 呂學琴.語文教學呼喚“詩教”回歸[J]. 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4):101.
[11] 陳雪松. 大數據助力優化職業院校虛擬仿真實訓的構想[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3):90-91.
[12] 李忠玉. 虛擬仿真實驗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 基礎醫學教育,2016,18(2):135-136.
[13] 于仁伯.詩文化與人的和諧發展[J].東岳論叢,2006(2):104-106.
[14] 邱會東,王金波,邱 奎. 虛擬仿真實驗室在化工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68-69.
[15] 李 平,毛昌杰,徐 進. 開展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提高高校實驗教學信息化水平[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3,32(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