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全國掀起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熱潮之際,省里召開這次研討會,我感到非常必要。我省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現代農業三大體系的發源地,這是我們的政治優勢,也是政治任務。如何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三農”工作,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吉林市圍繞“吉祥天佑、林碧水秀”的城市品質,立足努力爭當全省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的樣板,下一步在推進工作上主要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是在振興方向上,用紅、綠、藍三種色彩勾勒,也就是構筑鄉村紅色引擎,實現鄉村綠色崛起,布局鄉村藍海戰略;二是在振興舉措上,啟動建設轉型升級新農業、打造美麗宜居新農村、培育生活小康新農民“三新”行動計劃,走出一條符合吉林市實際的新路子。
一、加強黨政雙重領導,不斷鞏固“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礎地位,把觸角向下延伸,用創建“五好一滿意”黨支部構筑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
學習十九大精神,感受最為深刻的就是黨對“三農”工作一以貫之的重視支持。然而,吉林市80%的面積是農村,50%的人口是農民,鄉村基礎薄弱,質量不高,大而不強。如何找準突破口,補齊短板,關鍵在于基層組織建設和村“兩委”班子。我國自古就有依托鄉賢文化,靠精英治理農村的模式,現在也有一批“能工巧匠”成為致富帶頭人。比如,蛟河市天北鎮高家屯村,曾經是背負160萬元債務的貧困村,2010年以后,在新村書記常賚帶領下,盤活資源,逐步積累成為擁有200多萬元家底的富裕村,農民人均收入也由5000元達到2.3萬元。這樣的發展模式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為此,市委、市政府決定從現在開始,開展創建“五好一滿意”黨支部活動(好書記、好隊伍、好制度、好服務、好業績、群眾滿意),用“紅色引擎”把農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團結服務群眾,引導“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堅強戰斗堡壘,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我們正在舉辦縣鄉村黨組織書記“學習十九大推動鄉村振興”集中輪訓班,分6期對所有縣區、鄉鎮黨委書記和1380名村書記進行集中培訓。市委書記親自授課,這是前所未有的。通過培訓不僅讓村書記知道干什么,還教會怎么干,具備干成事的能力。每名村書記都深刻謀劃了今后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目標措施,制定發展任務表,遞交脫貧承諾書,先行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二、啟動“三新”行動計劃,加快以綠色為底色,以生態為內涵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讓田園美麗、黑土生金,把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 實現鄉村振興的綠色崛起
——崛起需要理念更新。伴隨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三農”工作上也體現得尤為突出。農業生態、農村宜居和農民富裕問題,都需要亟待解決。為此,坐標北緯43度特殊地理位置的吉林市,必須樹立生態文明觀,用豐富的優勢資源,提供更多優質生態農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農耕時代,平原沃土最值錢;工業時代,沿海最有優勢;進入生態文明時期,山水最寶貴。因為生態優勢可轉化為產業優勢,綠水青山能轉變成金山銀山,這是一種“生態財富論”。近期,我們舉辦了“寒地、黑土、天藍、水綠”吉林市農產品十大區域公用品牌評選發布會,擦亮了江城農產品金字招牌,下一步還要走進浙江宣傳推介,壯大十大品牌發展潛力,提升區域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崛起需要產業升級。在創建綠色優質品牌的同時,還需要綠色產業作為支撐。如何讓綠色產業興旺,我們總結推廣了萬昌、孤店子現代農業先導區經驗模式,今后一個時期打好“四張牌”,實現四區轉型。一是打綠色優質牌,實現“主糧區”向“優品區”跨越,重點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建設稻米、玉米、雜糧的“白金名片”“黃金名片”“彩金名片”;二是打提質增效牌,實現“特色區”向“高效區”轉變,重點壯大棚膜蔬菜、果品等十大特色產業,成為促農增收的又一增長極;三是打精深加工牌,實現“農品區”向“加工區”提升,重點創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立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利益聯結機制;四是打農旅結合牌,實現“種植區”向“旅游區”擴能,重點以農耕鄉韻、田園福韻、山水美韻、冰雪凇韻彰顯“寒來暑往,吉林市歡迎您”的旅游品質。同時,注重點位示范,載體創設。立足農業增效。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產業小鎮。立足農村增綠。實現“六清”轉段提升,創建國家、省級美麗鄉村,構筑城市綠色生態屏障。立足農民增收。把農民組織起來,把土地流轉起來,把資產經營起來。精準脫貧,讓脫貧戶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三、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吸引社會資本,充分激活釋放發展活力,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更好更快落實鄉村振興的藍海戰略
一方面,圍繞鄉村振興的投入問題,搞好現代農業招商是路徑。2016年,市政府采取購買服務方式,與深圳市龍澄高科技環保有限公司簽訂了框架合同,建立綠色環保垃圾收運體系。像這種引入資本模式,我們有很多,比如,磐石市“重農業、親農企”,引入域外金剛山食品等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僅鑫達農業種植辣椒,就帶動農戶4200戶,每畝收益近3000元,約為種植玉米效益的4倍。上海金恪集團在永吉縣建成卓遠植物工廠,與國際化生產方式接軌。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市社會資本投入已達到近50億元,下一步還要繼續總結推廣經驗。為此,我們設立現代農業項目。圍繞三大體系建設產城融合現代農業產業園等9項工程、溫泉農業產業帶等83個大項目,未來五年計劃投資500億元。采取滾動管理模式,擇優重點納入市委、市政府招商項目庫。同時,出臺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的意見和細則,降低準入門坎,做好監督引導,堅決不能損傷農民利益,破壞農村環境。
另一方面,圍繞鄉村振興的主體問題,搞好創新創業是突破。這方面我們具備優勢,比如,舒蘭市小城鎮四合村,300多名赴俄村民回到家鄉創建商貿、糧米深加工等企業,吸納和帶動就業近3000人。也涌現了創建瀚蜂科技農業公司的魏力群、創辦農豐水稻合作社的蔡雪等一批返鄉創業青年典型。下一步,做大“四帶一返鄉”這篇文章,加快建設創業創新孵化基地,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和經營主體。深化農村改革,把握三權分置方向,推進農村土地確權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廣土地股份合作、私人訂制、土地托管等8種模式。繼續推廣棋盤、宇豐社會化服務模式,建立縣鄉村三級服務站,降低生產成本。
最后,建議省委、省政府及早出臺新政策、新措施,解決機制、人才問題。在機制上,省管縣體制很好,但在發揮市州本級財政資金以城帶鄉方面,還需要在財政體制上有調整和突破。在人才上,事業單位定崗定編,崗位和職稱限制了人才流動。同時,基層“三農”干部隊伍編制、機構已不能很好適應當前新的工作局面,需要加以解決,早日實現全省鄉村的振興。(省率先辦 供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