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直
辛莊村, 座落于北京城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緊鄰京密引水渠,依山傍水、環境優雅,鎮守著昌平區東大門。這個小村,以種植草莓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典型京郊農村。他的聞名不僅是因為草莓園與藝術廣場,更因踐行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所取得的斐然成績而備受關注。走進辛莊村那一刻,一片靜謐祥和,偶爾能見到三五老人,頭頂蒼蒼白發,圍坐于棋盤周圍,陽光暖暖的傾灑在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而滿足的笑容,村子上空仿佛飄灑著他們對故里當下的城鄉環境建設滿滿的贊嘆。
要說辛莊村如今的環境新面貌,還要從“凈塑環保——垃圾不落地”活動說起。自2016年6月起,辛莊村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工作要求,努力做好生活垃圾的收集工作,村里原有一個垃圾集中轉運站,在主要路口設有十余個垃圾桶位,環衛工人不定時打掃。但是遇到極端天氣,不僅塑料袋、紙張漫天橫飛,甚至于廚余垃圾湯水滿地倒流,嚴重影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與環境美化。對此,村委會提出“凈塑可以從源頭減少垃圾量從而能節約垃圾處理費,垃圾不落地可以讓村莊環境變好變美,環保酵素可以實現草莓有機種植”的觀點并到鎮里作了專題匯報。鎮領導結合“建設新農村,推動有機草莓種植,帶領老百姓共同致富”的工作重點,立即給與了積極的回復,提出“從村民參與抓起,由村干部帶頭,遇到困難鎮里幫助解決”的工作方針。自此,辛莊村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正式拉開帷幕。村所屬兩委干部在前期籌備中積極探索,因地制宜,最終確定以“兩桶兩箱分類法”為基本工作方法,即廚余垃圾一個桶位,其他生活垃圾一個桶位,最根本有效的實現干濕分開;電池燈管等有毒有害物品放一個箱,可回收物品放一個箱。隨著6月初辛莊村第一屆環保廟會的舉辦,辛莊村垃圾分類工作全面啟動。
“我們住在京北的小村莊,清清的渠水村前流趟……”這首由辛莊村藝術家創作的歌曲每天上午8點至9點,下午5點至6點就會準時響起,環衛車沿街逐家收取垃圾。每當聽到這抑揚頓挫的音節,村民們就會自覺提著自家院子里的垃圾桶,按照分類與環衛車實現桶對桶傾倒。在這個不大的村莊里,共劃分了四個片區,每一個片區由1輛村級自行設計的環衛車和1輛三輪車組成,還有一輛機動三輪車用于機動和臨時處理大堆的建筑垃圾,完全實現了垃圾回收全覆蓋。村里將回收垃圾中的廚余垃圾做堆肥和酵素,可回收物賣給回收站,有毒垃圾定期交給專業組織處理,最后不可回收物留給鎮環衛中心拉走的不到10%。更加可喜的是,首批堆肥酵素已在辛莊六個草莓試點大棚實現了推廣,第一批草莓于去年12月中旬上市,品質與口感獲得市場好評。隨著活動的進一步開展,村委會明確禁止全村所有超市和菜市場提供塑料袋,禁止全村所有餐館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勵村民重復使用塑料袋,出門帶“五寶”(水杯、筷子、手絹、環保袋、飯盒)。今年2月,鎮政府又聯系了專家學者,啟動了“垃圾細分類”活動,將原有不可回收部分的垃圾進行二次細分類,共分類36種,大部分都可以找到企業直接回收,向實現“垃圾分類無害化、資源化”邁進了一大步。此外,還建立了垃圾處理臺賬,將每天收集的垃圾和最終市政清運的垃圾過磅,記錄減量數據,預計細分類使垃圾減量提高到90%以上。
垃圾分類工作切實有效的推進,也讓村民們切身受益。“過去,家里就有一個垃圾桶,所有垃圾全堆一塊兒,滿了提著垃圾袋就倒進街口的垃圾桶。現在,村委會為每戶家庭發了分類桶和環保袋。原來露天垃圾投放點全都停用了。”辛莊村村民魏宗英站在自家干凈的庭院里指著4個貼著不同標識的垃圾桶興奮的介紹著“分垃圾”的樂趣。“最初,村里天天放廣播宣傳垃圾分類,還集中培訓、入戶做思想工作、志愿者上門指導,左鄰右舍聊的全是與垃圾分類相關的事情,村黨支部書記跟車挨戶收垃圾,村委會主任巡街撿垃圾,村兩委干部和保潔員一起分垃圾。在大家的帶動下,用了10多天才適應。”我們依次打開魏宗英家的垃圾桶蓋發現,爐灰裝在“灰土”桶中,廚余桶里全是蔬菜葉,生活垃圾裝在“生活”垃圾桶中。村里街道上再也看不見垃圾桶、垃圾站,夏天沒有垃圾帶來的臭味,沒有蒼蠅蚊子,街道變寬了,環境干凈整潔了,村民的環保意識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轉變。不僅如此,村里將廚余垃圾進行堆肥和酵素制作,并將做成的肥料分發給本村種植戶,用于草莓種植,達到無農藥、無化肥、無重金屬的安全種植目的。辛莊村農村垃圾治理的閉環初步形成。
辛莊村“凈塑環保——垃圾不落地”活動的成功開展,也為我們今后在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道路上找到了一個突破口,為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我們不難發現,在整個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從統籌到落地,從規劃到實施,村黨支部的引領作用和村兩委干部堅定信心是關鍵。認準了就行動,擼起袖子加油干,撲下身子做示范,不盲從、不冒進、不畏難,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村黨支部書記跟車挨家挨戶收垃圾,村委會主任巡街撿垃圾,村兩委干部和保潔員一起進行分類,身先士卒,為群眾起到了帶頭作用。加強宣傳教育力度,激發村民自覺性,夯實群眾參與基礎。全村用兩個月的時間展開了集中培訓、入戶談心、廣播、展板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將“為什么要做”和“怎樣做”深入人心。同時把環保酵素制作、日常生活和農業種植中的應用介紹給大家。讓村民明白垃圾分類不僅可以改變生活環境,還可以用廚余垃圾做堆肥和酵素,讓群眾享受到“看得見”、“摸的著”的實惠,這些都是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只有堅持才能成功。在整個活動的開展中,村兩委始終把握一個原則:勤勸導,不處罰。村民們從開始的觀望,到后來慢慢改變生活習慣,這期間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就要求干部有耐心、有決心,循序漸進的去改變群眾固有的思維與生活方式。
當然,隨著活動進一步的展開與深入,我們也了解到,目前活動遇到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經費上存在缺口,“兩桶兩箱”的更新換代以及保潔員裝備配置不夠與專項服務補貼不足。二是政府規劃用地缺失。村內目前進行垃圾分類和酵素存放的地點均屬臨時借用地,宣傳教育綜合實踐基地尚無土地規劃。三是堆肥的科學應用。現有堆肥和酵素質量對土壤改善尚需評估,對草莓的有機應用也需要相關部門檢測認定。目前村內堆肥和酵素產量過剩,需要解決出口問題。
臨行前我們看到了一群可愛的孩子,他們是辛莊村的未來,他們奔跑著、嬉鬧著,快樂地玩耍,爽朗的笑聲傳遍村里的每一個角落。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村莊,在這個樂園里生活著這些可愛的小精靈,他們無顧及地快樂成長著,笑容是那樣的燦爛,那樣的干凈……
(責任編輯:申舒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