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新疆焉耆河湖水系連通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河湖水系連通的必要性,提出河湖水系連通工程的總體構想和工程布局,對項目實施效果進行分析。
關鍵詞:河湖水系連通;現狀及問題;總體構想;工程布局;實施效果
中圖分類號: TV21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03.019
焉耆回族自治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天山中段焉耆盆地中央。全縣總面積2570.8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2.36%,平原占47.64%。開都河橫穿全境,焉耆縣是南疆鐵路和314國道貫穿南北疆的交通要道,縣城距烏魯木齊市約420公里,距庫爾勒市區約52公里。
1項目區河湖水系連通現狀
1.1水系情況
項目區主要水系有開都河、黃水溝、博斯騰湖;濕地有黃水溝濕地、相思湖濕地;人工灌溉渠系有北岸干渠、北大渠、三號渠、五號渠、阿倫渠等;排水渠系有北干排、勝利干排、東風干排、三干排等,縣城區域有花兒湖、六十湖、小西海等洼地,目前各渠系獨立運行,相互之間缺乏溝通。
1.2水生態系統現狀情況
近年來,隨著灌區高效節水的實施,修建護岸及渠道襯砌防滲工程等措施,這些工程措施保證了水資源的節約,同時工程措施對水生態系統造成了影響,地表水與地下水交換不暢,不能充分發揮河道作用,在一定程度影響水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同時人工湖及濕地水量減少,導致濕地面積減少。
2項目區水系連通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縣城區洪澇災害嚴重
焉耆縣位于焉耆盆地中央,地勢較低,城市排澇設施缺乏、排澇系統不完善,導致頻遭洪澇窘境。每到雨季雨水排水不暢,造成城區街道泥濘不堪,嚴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及社會的穩定和城市的經濟發展。
2.2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突出
焉耆盆地地勢低洼,灌區內土壤鹽漬化十分普遍,地下水水位普遍偏高。據土壤普查資料統計,耕地中受鹽漬化威脅的面積達46.36%;在未墾荒地上,鹽漬化更加突出,鹽漬化面積占85.9%。
2.3黃水溝濕地水環境污染嚴重
濕地萎縮,蘆葦資源衰退嚴重,黃水溝濕地作為焉耆盆地北部灌區排水的容納區,大部分灌溉排水、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等大多未經處理而直接進入黃水溝濕地,嚴重影響了水環境質量。其中黃水溝濕地作為博斯騰湖濕地重要濕地之一,隨著水域面積的縮小和水環境惡化,濕地面積銳減,蘆葦長勢不斷衰退,黃水溝濕地退化面積到80%左右。
3焉耆河湖水系連通的必要性
3.1促進流域污染治理,改善水質的需要
通過環城河、勝利干排、三干排、東風干排等排水渠系將開都河、黃水溝濕地、博斯騰湖相互連通,重塑區域水網系統,增強河湖水循環動力,加快水體交換,改善水動力條件,增強水體納污能力,有效改善河湖水質。
3.2治理鹽堿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通過項目的實施,將各獨立運行的水系連通,采用“水利先行,綜合治理”的原則,大力發展渠系生態建設,完善排水設施建設,促進土壤脫鹽,促進灌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3促進博斯騰湖水循環,改善博斯騰湖總體水質
通過項目實施,各渠系相互連通,增加進入濕地的排水量,以恢復黃水溝濕地面積,同時水量增加、水質提高后促進蘆葦生長,加大蘆葦的生長面積,提高蘆葦凈化水質的功能,進而促進博斯騰湖水循環,改善博斯騰湖總體水質。
3.4改善城市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需要
本工程的實施,將有效地改善焉耆縣城市環境,提升焉耆縣城市品位和生活質量,提高水文化的傳承性;有效地優化焉耆縣的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
3.5解決城市排水的需要
通過河湖連通后可將閉流區的排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并可將雨水補充地下水,增強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
3.6發展當地旅游和拓展水上觀光通道的需要
充分利用縣城洼地區域,新建連通水系并利用連通水系為基礎,融入河道景觀設計,以打造焉耆縣城新地標,為焉耆縣旅游增加新的景點。工程建成后,通過河湖水系聯合調度,調活水體,保持水位,使水景觀與沿岸風景、濱水和人文景觀,以及城市風光、生態園林相融并砌,打造獨特“疆南水鄉”風貌,冬季利用河湖寬闊的冰面,打造“疆南水鄉”獨有的冬季冰雪旅游項目。
3.7促進就業,推動縣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該工程建成后能提高部分土地利用價值,創造勞動就業機會,提高交通、商貿、房地產、旅游、休閑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對推動焉耆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有促進作用。
4總體構想
本項目主要以連通河道為措施,排渠疏浚為主,連通城內洼地為重點,濕地生態治理與恢復為目標,進行灌溉渠系、排水渠系和濕地的相互連通。通過適當的生物、植物和工程措施,有效發揮排水渠系的輸水作用和濕地凈化水質的功能,維系河道周邊的生態系統。
5總體布局
5.1連通河道線路
連通河道路線要以“自然、便捷、經濟”為主要原則,新開挖的河道盡量避免穿越高崗地,同時應盡可能利用原有的河道,以減少工程的投資。根據工程地形地貌現狀,并結合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本次開挖的城區洼地連通河道線路具體確定如下:
河道引水口為北岸干渠,引水源為開都河,自西向東以連通勝利干排、東風干排、三干排,同時并將花兒湖、六十湖、小西湖等三處洼地連通,連通水系長18公里。
排水渠系均按老渠線布置,兩端河道進行適當開挖新的渠系,使渠系相互連通形成水網格局。
5.2河道平面形態設計
本次設計以體現自然,保留原有河道,恢復原有濕地和湖面,重塑生態系統,反映人水和諧的設計理念為指導,根據焉耆縣總體規劃的要求,河道底寬選擇5~30米,河道駁岸采用立體式駁岸;在局部洼地疏浚花兒湖、六十湖、小西湖,結合現狀地形適當預留一定寬度,滿足后期駁岸建設的同時,疏拓湖內滯洪要求。灌溉渠道和排水渠道盡可能保持原有斷面,進行生態護坡,以實現人水和諧。endprint
6主要建設內容
疏浚排渠82.93公里,改造建筑物64座,新增生態護岸140公里;新建環城連通水系18公里,新建建筑物18座,新增水面面積45萬平方米;新建城區排澇水系14公里,建筑物28座,新增綠地面積7萬平方米;恢復花兒湖、六十湖、小西海等洼地,恢復水面面積26.8公頃。
7項目實施效果分析
通過河湖連通項目規劃將區域內水系連通,加強空間滲透,加強水體與岸區之間的空間鏈接,與臨近區功能互相結合、互相支持,形成區域、城市層面布局合理、功能完備、工程優化、保障有力的河湖水系連通格局,使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排澇能力、水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促進開都河流域污染治理,改善黃水溝濕地和博斯騰湖水質;增加黃水溝濕地面積2.46平方公里,增加水生態修復面積5平方公里;優化水資源配置,疏浚排水渠系后引排水量為1.34億立方米;通過項目實施,可改善鹽堿地24.43萬畝,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效地改善焉耆縣城市環境,提升焉耆縣城市品位和生活質量,優化焉耆縣的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通過河湖水系連通解決城市排澇問題;為焉耆發展當地旅游和拓展水上觀光通道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項目的實施發展第三產業,減輕縣城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1]李衛紅,陳躍濱,等.博斯騰湖的水環境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對策[J].地理研究,2003,22(02):185-191.
[2]董新光,江濤,姜卉芳,等.新疆焉耆盆地水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模式研究[J].灌溉排水,2001,20(02).
[3]王中根,李宗禮,劉昌明,等.河湖水系連通的理論探討[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03):523-529.
[4]李原園,黃火鍵,李宗禮,王中根,陳敏,等.河湖水系連通實踐經驗與發展趨勢[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4,12(04):81-85.
[5] 李原園,酈建強,李宗禮,等.河湖水系連通研究的若干問題與挑戰[J].資源科學,2011,33(03):386-391.
[6]李宗禮,李原園,王中根,等.河湖水系連通研究概念框架[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03):513-522.
作者簡介:武斌,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