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邵梅
摘要:生豬在養殖過程中,仔豬的管理非常重要。因為仔豬體質相對較弱,抗病力低,特別是冬季,氣溫較低,天氣變化無常,更給仔豬的生長帶來不良影響。本文重點分析在冬季仔豬常見的因多發病原感染而發病的防治方法,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能為養殖戶提供有益的參考,做好仔豬的疾病防治工作,提高養殖效益。
關鍵詞:仔豬;病原;感染
中圖分類號: S858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03.020
生豬在養殖過程中,各方面原因都可能導致豬生病,而病原感染是生豬發病的重要原因。在仔豬管理中,母乳供給情況、環境衛生情況、人員的管理情況、藥物的使用情況等都與多發病原感染有直接關系,所以在仔豬的管理過程中,一定要做好母豬的保健護理,避免產生無乳情況,另外,也要特別做好仔豬的預防保健,切斷感染源頭,確保仔豬的正常生長。
1仔豬多發病原感染病的種類及原因
1.1 多種病毒及細菌
生豬的疾病種類很多,多種病毒及細菌都能引起豬發病,而且有許多疾病是人畜共患病。常見的有豬瘟病毒、流感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及豬偽狂犬病毒,這些病毒感染發病后豬表面的病癥都很急,發病較快,病程較短,死亡率很高,如不及時防治,損失嚴重。另外,一些細菌也是發病的重要原因,如豬肺炎支原體、多殺性巴氏桿菌、豬鏈球菌、豬附紅細胞體,這些病害多發生在規模化的豬場,個體密度較大,一旦得病會感染整群,危害較重,死亡也較多,對養殖業損失較大。
1.2多發病原感染病的發病因素
一方面是環境因素,由于規模化養殖過程中,為了節約空間,個體密度較大,傳播性強,在生豬的轉群、混群過程中有交叉感染,不同季節豬舍的溫差較大,在冬季,豬舍處于密封狀態,空氣質量差,有害氣體增多,通風性不好,也是導致豬病多發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個體原因,豬在生長過程中,由于營養、品種、基因等因素,免疫力低下,抗病力不強。如果母豬患有子宮炎、乳房炎、無乳癥等都會導致仔豬的生長出現不良情況,易患病原病。
2避免冬季仔豬感染病原病的預防保健措施
在防治多發病原病感染的原則上,要以預防為主,治病為輔,重點在于預防,做好仔豬的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消毒、增加營養,并對母豬、仔豬實施切實可行的預防保健措施,提高環境質量及自身的免疫能力,達到防病的效果,做到未雨綢繆。
2.1 做好母豬的保健護理
仔豬的長勢情況也與母豬有直接關系,所以一定要做好母豬的保健護理,避免母豬患上疾病,例如乳房炎、子宮炎、無乳癥等,一方面加強母豬的生存環境質量,另一方面要做好營養供應及保健工作。在母豬產前80天至產后的整個泌乳期,都要確保飼料的營養充足及養分均衡,要補給全價飼料,并在其中添加一些藥物用來凈化母豬體內的病菌和病毒。營養充足且母體干凈,能有效避免母源性疾病的發生,同時也有利于避免產后綜合病的發生,從而達到保健效果。對于仔豬來講,可以達到增乳、保胎、提高仔豬成活及抗病的能力。
2.2做好仔豬的預防保健
提高仔豬的初生重。仔豬的初生重也決定了其出生以后的生長情況,初生重大,體質就越好,活力就越強,也就越具備抗病能力。在母豬懷孕期間,要通過調整母豬的日糧配方,盡可能滿足懷孕母豬的營養需求,母豬養分足,自然就有充足的養分供給仔豬的生長,這樣能確保仔豬的初生重量。
盡早多吃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能提供給初生仔豬免疫抗體,初乳中也含有大量的營養,能滿足仔豬的生長所需,如蛋白質、纖維素等,所以仔豬出生后盡早吃上初乳,補充營養,提高抗病力。初乳的酸度相對較高,利于仔豬的消化和吸收。
固定奶頭和寄養。仔豬出生后,有些不會吃奶,也有一些十分弱小的仔豬不具備吃奶的能力,這時要進行人工干預,輔助喂奶,要經過幾天的精心看護和訓練才能使小豬固定奶頭,保證正常進食。如果母豬所生小豬較多,奶頭不足,這時可以實行分批喂奶,或者進行寄養。第一批吃奶的與第二批吃奶的進行1~2個小時的間隔,循環進行。如果需要寄養,盡量選擇分娩時間基本相近的母豬,先把母豬的乳在小豬身上擦涂,這樣母豬就分別不出來,避免因不接納而出現咬傷的情況。
2.3做好仔豬的接生及防壓工作
仔豬出生后,由于自身的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對于寒冷不具備抵抗能力,所以一定要做好保溫防凍工作,因為低溫情況下,小豬很容易得感冒、肺炎等疾病,易被凍死。母豬分娩要設專門的產房,做好防寒措施,保持產房溫度恒定,不能過冷或過熱,一般在1~3日齡時適宜溫度是30℃~32℃,4~7日齡是28℃~30℃,15~30日齡是22℃~25℃。要注意給仔豬設護仔欄(架)、仔豬保育補飼間以及柵欄式分娩欄等措施,避免因擠壓導致仔豬出現壓傷或壓死的情況。
2.4補充微量元素,及時開料
仔豬出生后,生長需要一些微量元素,而仔豬體內儲存及從母豬初乳中所獲得的十分有限,必須要進行補充,如果微量元素缺乏,一般仔豬出生一周以后會有食欲不振、被毛粗糙、皮膚蒼白及下痢等癥狀出現。仔豬出生3日內肌注0.1%亞硒酸鈉0.5毫升/頭,斷奶時再注射一次;或在飼料中添加,添加量為0.1毫克/公斤,用來補充硒的不足,在3日齡肌注右旋糖酐鐵鈷合劑1~2毫升,用來補足鐵的需要。仔豬出生后,生長很快,營養需求也與日俱增,一般三周后母乳量達到最多,以后會減少,此時母乳不能滿足仔豬生長需要,必須要及時開料,達到滿足營養需要,同時也促進仔豬消化器官機能發育,避免產生下痢癥,促進仔豬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1]程伶.仔豬斷奶前后飼喂經驗談[J].今日養豬業,2011,(05).
[2]魯寧,張慶.重視斷奶仔豬能量攝入量不足的問題[J].飼料廣角,2011,(11).
[3]柴映青,王康寧.高鋅對斷奶仔豬促生長作用的研究[J].飼料與畜牧,2011,(08).
作者簡介:孫杰,本科學歷,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