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勝廣
【摘要】歷史故事作為一種傳統的教學載體,將其運用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因此,歷史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創新教學模式,巧妙運用歷史故事,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從而提升課堂的活躍性。【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故事興趣教學效率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作用1.激發學習興趣,活躍思維方式在歷史課上,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初中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對學生進行主體性教育的內涵之一。運用歷史故事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枯燥的弊端,真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能夠促進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應用歷史知識,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講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時,可以與《檔案》《百家講壇》一類電視節目串講,培養初中生勿忘國恥的情感價值觀。2.化復雜為簡單,便于學生理解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大多沿用“滿堂灌”或者“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往往“重教不重學”,師生之間的互動也較少,導致學生淺嘗輒止,不喜歡歷史學科,進而不喜歡歷史教師。在運用了歷史故事以后,教師以生動的語言將枯燥的史實轉化為鮮活的故事,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歷史故事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機整合,便于將抽象的內容變具體,將復雜的內容變簡單。隨著網絡的普及,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歷史故事視頻和音頻資料,用故事來引導歷史教材內容的發展,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初中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3.緊扣教學主題,優化重點難點歷史故事本身所具有的真實性、時序性、啟發性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歷史故事,巧妙地創設了課堂教學情境,打破初中生對歷史的陌生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歷史就在眼前,既緊扣了歷史教學的主題,也進一步優化了重點和難點。如講禪讓制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穿插堯舜“禪讓”的歷史故事,帶領學生了解上古中國的民主制度。二、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1.巧妙設置懸念,選擇合理講授時機隨著新課改的實行,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歷史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我,創新教學方式,優化學生的學習習慣,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在運用歷史故事輔助教學時,教師應該善于巧妙設置懸念,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選擇合理的講授時機,歷史故事不能僅作為提神的工具,更應該作為一種引導。比如,講初中歷史《夏、商、西周的興亡》,要讓學生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脈絡,對每一個朝代都有基本的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首先以視頻短片“大禹治水”來導入新課,在觀看以后教師提出懸念:我國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發展到奴隸制國家,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最終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得出結論:奴隸制國家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我繼續進行提問:哪位同學能講一講關于商湯的故事?比如網開三面?學生都不知道這個故事,所以由歷史教師講述,讓學生聽完故事以后說說得到了什么啟示?接下來我還設計了夏桀商紂、姜太公等歷史故事,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初中生保持新奇狀態,增加創造性學習的能力。2.注重語言藝術,引導學生情感共鳴歷史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教師講的趣味程度是吸引學生聽課的首要因素。歷史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藝術和行為習慣,給初中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他們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我在備課時會合理構建歷史故事情節,設計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初中生的參與熱情,引導學生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提高其獨立分析理解歷史的能力。比如,講初中歷史《貞觀之治》,對初中生來說,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單純地從“好”和“壞”出發。教學時我采用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模式,將學生置于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3.完善故事情節,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歷史故事是對初中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歷史教師在講課時要注重完善故事情節,剖析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具備愛憎分明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習憂國憂民、舍身為國等正能量,同時還要摒棄驕奢淫逸、自私自利的負能量。比如,講初中歷史《鴉片戰爭》,我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虎門銷煙引起的。這種說法對不對?學生都積極的參與,也能夠明白打開中國市場的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是要這樣做的。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以史料探究,挖掘歷史故事為主,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歷史感,使學生學會全面、多角度的看待歷史問題。參考文獻:[1]李艷.淺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成功,2013,(07):123.[2]李小玲.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應用[J]現代交際,2013,(06):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