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寧
【摘要】在聾校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是教師的重要任務,而培養的有效途徑,可圍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層面來開展。結合聾校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對此進行了分析和探討。【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聾生反思能力聾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思考能力雖然與常人無異,但受到聽覺障礙的影響,導致他們無法準確了解教師引導的意圖,并因語言障礙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降低了學習的效果。對于教師來說,轉變這一教學困境的方法在于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當學生能夠通過自我反思而糾正學習上的錯誤,則降低了溝通障礙的困擾,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實踐中,教師可利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本文立足于聾校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對此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一、課前反思,預設學習的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數聾生的思維取決于對具體形象的直觀認識,因而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對知識形成感性認識,降低了學習的效果。皮亞杰的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習應當是學生主動的構建行為,學習的動機往往關系著學習質量。因此,教師應加大教學引導力度,讓學生進行課前反思,預設學習的方法,理順學習頭緒,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如“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一課,嚴格來說,該課是對學生們小數點基礎知識掌握的綜合考量,并影響著以后關于小數加減運算的學習。為此,筆者為學生們設計了三個課前探究任務。任務1:回顧、歸納小數的性質與意義。任務2:根據教材中的提示,初步設計學習的方法。任務3:根據自己平時的表現,評價學習方法的有效性。綜合來說,三個探究任務本身即是對課堂學習的一種反思,究其原因,完成任務需要學生借鑒以往的學習經驗,那么,上一課的學習方法是否也能應用于本課?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如何才能選擇有效的學習方法?而要揭示謎底,需要學生認真閱讀教材,謹慎選擇方法,如此,則培養了學生的反思能力。此外,課前反思是一種前瞻性的學習思考,在上述探究任務的基礎上,其構建形式還包括預習、收集學習資料、準備實驗材料等等,而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聾生的反思能力,教師可因“課”制宜,讓聾生運用不同的方式來預設學習的方法。如“圖形的平移”一課,因這一課的教學需要運用實驗。因此,筆者設計了實驗名稱和步驟,而讓學生們根據設計在課前準備實驗材料,如小卡片、寫字板、繪畫筆,等等;在“認識平方千米與公頃”一課的教學前,筆者讓學生們準備相關學習材料,如我國的國土面積資料、公頃與平方米的換算方法,等等。如此,通過這種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使學生們能夠更好地預設學習方法,并因此而形成學前反思的良好習慣,培養了他們的反思能力。二、課中反思,注重知識的呈現聾生因聽力障礙而無法聽到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因此,“看”就成為了他們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為此,教師需加強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多媒體技術或其它圖片、實驗材料等細化知識重點,增強知識呈現的可視化,從而架構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視覺”橋梁,培養他們的反思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以“三角形”一課教學為例。在課堂開篇,筆者以多媒體設備為媒介,采用“視頻+配文”的方式,向學生們展示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三角形,視頻播放完畢后以一張文字圖片提出問題: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當學生們總結了三角形的特點,如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等等,筆者再次以圖片展示不同的三角形,其中包括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并提出問題:說一說它們之間有哪些差別?在問題情境下,引導學生們進行反思:①是什么決定了三角形之間的差別?②應該怎樣將它們分類?最后筆者讓兩名學生上臺測量不同三角形的邊長,并將邊長相加,得出三角形的周長,最后根據上述各環節的學習,讓學生們總結三角形的定義。上一個階段的教學完畢后,筆者以實驗學生們反思:發給學生們一些長短不同的小木棒,讓他們嘗試著通過不同組合來說組成不同的三角形,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小木棒長短與形狀的變化,同時播放文字圖片提問:想一想,怎樣測量三角形的高?在問題情境下,先讓學生們自己嘗試著測量,最后由筆者演示:第一步,拿出三根長短不一的小木棒,用尺子量出它們的長度,在中間位置用鉛筆做標記;第二步,將小木棒組合成三角形,取另一根小木棒一端立于標記處,一端與上角齊平,測量這根小木棒的長度,得出三角形的高。實驗后再次以問題引導學生反思:拿出三根小木棒,分別用a、b和c來代表;將小木棒組成三角形,a邊向下,測量三角形的高度;轉動三角形,使b邊向下,三角形的高有什么變化?怎樣才能做到無論a、b或c邊向下而三角形的高不變?如此,通過一系列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們始終保持著學習與反思的心理狀態,通過有效情境的形成,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培養了反思能力。三、課后反思,培養糾錯的意識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們出現的錯誤可以由教師來糾正。然而,既然出現了錯誤,即說明學生們對某些新知識形成了一種片面認識,而矯正這種認識的方式不能僅通過“教師”這一外力,更重要的,是將課堂與課外聯系起來,通過實踐讓學生對錯誤進行深度反思,培養他們的糾錯意識。如教學乘法分配律后,在課尾階段,筆者以“0.25x28=?”為題讓學生們進行計算,檢驗他們的學習情況。當答題結束后,筆者發現有幾名學生列出了這樣的算式:0.25x28=0.25x(4x7)=0.25x4+0.25x7=2.75.從答案來看,顯然這幾名學生的解題是錯誤的,但筆者沒有直接指出錯誤,而是首先公布和對比學生們的答案,繼而為這幾名學生布置課后自學任務:①梳理整堂課的學習過程,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定義;②重新計算一遍,同時結合乘法分配律的定義,理順解題思路,找到答題錯誤的原因;③寫一段文字概括自己在解題時運用的思路和方法。如此,通過這種糾錯追因的引導,學生們逐漸形成了反思意識,具體表現為:一是對課堂學習中的每個答案都會進行兩次的重新計算檢查;二是當答題錯誤時懂得先分辨錯誤的類型,其次再理順糾錯的思路,而漸漸的,學生們都提升了學習能力。綜上案例可見,反思能力的形成有賴于學生們糾錯追因的意識。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把握好引導學生反思的一個重點要素,即:讓學生對學習中出現的每一個答案都進行至少兩遍的確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們掌握一些技巧:每個答案都需兩個要素的支撐,一是計算、二是數學概念,因此在確認答案時,可從這兩個角度入手,先檢查計算是否正確,再檢查定律或定義的運用是否正確。如此,通過這種引導方式,學生們的反思能力會隨著糾錯追因意識的形成而不斷提高,最終養成反思的習慣,幫助他們提高學習的效能。四、結語與普通學生相比,聾生更需要反思。因為反思是一種學習的態度,而對于小學聾生而言,又是進步的前提保障。只有引導學生掌握反思,懂得反思的意義和價值,才會幫助聾生消除學習上的障礙,激發他們的內動力,提高學習效果,推動他們不斷成長。參考文獻:[1]張長軍.加強聾生數學語言訓練提升聾校數學教學水平[J].現代特殊教育,2012,(12) :38-39.[2]毛霞敏.聾校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中小學電教,2012,(03) :18.[3]刁春好.聾校數學探究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