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杰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閱讀目標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意思是從三年級開始訓練學生學習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是建立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的,它并不需要像過去流行的對文章進行分段剖析、逐層歸納、再概括中心思想的思路,它是培養整體把握能力最基本的手段之一。【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概括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閱讀目標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意思是從三年級開始訓練學生學習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是建立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的,它并不需要像過去流行的對文章進行分段剖析、逐層歸納、再概括中心思想的思路,它是培養整體把握能力最基本的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指導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呢?我認為應從四方面入手。一、文章主線法一篇好的文章或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有一條貫穿始終的清晰明朗的主線。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抓準主線,能使課堂重點突出、條理清楚,培養整體把握能力,提高閱讀教學效率。1.感知主要內容是前提。引導學生抓主線問題,首先要讓學生整體感知主要內容。第一步是讓學生多讀課文,讀通課文,第二步用默讀、瀏覽的閱讀方法概括出主要內容。只有“讀通課文”才能實現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只有整體把握了文章內容,才能恰切尋求文章“主線”靈活切入,為進一步進行全面深入理解、探究、賞析、批判乃至語感養成創造基本條件。尋找切入點是關鍵如何切入?第一,從課后題切入。有些文章課后題提出本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第二學段《金色的草地》課后第二題: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愛、蒲公英的有趣?第三學段《少年閏土》課后第二題:課文記敘了我和閏土的哪幾件事?閏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學生讀通課文概括主要內容之后,引導學生以課后思考題為主線問題默讀課文并獨立思考,邊讀邊畫邊批注。第二,從文題切入。有些課題突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從文題切入,就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第二學段《奇怪的大石頭》,抓住課題切入主線問題:課文從哪些方面寫大石頭的奇怪?第三學段“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從課題切入:找出文中父母“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評價,體會這兩種不同表達方式的愛。第三,從重點句切入。有些課文的開頭、中間或結尾有總起句、中心句或過渡句,點明了中心,可以直接讓學生尋找這些重點句,引出主線問題。第二學段《鵝》第一段最后一句:好一個高傲的動物。主線問題是:鵝的高傲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第三學段《地震中的父與子》最后一段: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主線問題:課文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二、文章表達順序法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提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指導學生了解各種文章表達順序,有助于培養整體把握能力。小學課文以記敘文為主,還有部分說明性文章和幾篇議論文。記敘文中,要了解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寫人記事文章,有抓住要素按時間順序寫的,如《北京的春節》;有抓住要素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如《十六年前的回憶》,先是倒敘,再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的順序寫;有抓住人物特點的不同方面寫的,如《少年閏土》;有選取表現人物典型事例來寫,如《詹天佑》;有按人物情感變化來寫,如《釣魚的啟示》在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同時,還寫出了人物的心情變化:得意-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寫景狀物類文章,有按地點轉換順序來寫,如《山中訪友》;有按事物的幾個方面來寫,如《索溪峪的“野”》;有按時間順序來寫,如《美麗的小興安嶺》。說明性文章一般按事物的幾個方面來寫,如《鯨》《只有一個地球》。議論文有固定順序,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按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的順序來寫。指導學生了解文章表達順序,總是與學習其他內容相結合。有時與概括主要內容相結合指導學生了解文章表達順序,總是與學習其他內容相結合。有時與概括主要內容相結合,如《秋天的雨》,引導學生用串聯段意法概括主要內容的同時,也梳理出了文章的表達順序:是鑰匙-有顏料-藏氣味-吹喇叭。有時與主線問題相結合,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提出主線問題:為什么說伯父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引導學生理出文章順序:關心讀書-笑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有時與文章結構特點相結合,如領悟《富饒的西沙群島》的結構特點是首尾呼應,同時理出文章順序:總寫美麗富饒-分寫如何美麗富饒,寫了海面、海底、海灘、海島-再總寫美麗富饒。三、表達方式感悟法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提出:“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文章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因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所以理解內容與學習語言是相輔相成的。領悟表達方法,是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之上研究怎樣表達的問題,也是對學生整體把握能力的培養。如何引導學生領悟表達方法?一是揣摩重點語句,領悟表達方法,如《竊讀記》里既是中心句,又是主線問題的句子“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引導學生抓住這句心理描寫理解作者竊讀的快樂與擔憂。又如,《橋》中“他兇得像只豹子”,“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等,引導抓住比喻、擬人等修辭來體會老支書的無私無畏。二是感知情感變化,領悟表達方法,如老舍的《母雞》引導抓住先抑后揚的情感變化,感受母雞偉大的母愛。三是抓住布局謀篇,領悟表達方法,如《再見了,親人》前三自然段都是以祈使句開頭反問句結尾,引導通過這種精巧的構思抒發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還有抓住首尾照應、篇末點題、詳略得當等布局謀篇的表達方法,培養整體把握能力。四、體會思想感情法《語文課程標準》第二、第三學段都提出:“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寫文章都有一定的思想和感情,并且這種思想感情是貫穿始終的。課堂中把握作者的情感,也是培養整體把握能力。從何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題目入手,體會思想感情。如《窮人》,引導學生理解表面意思是以桑娜為代表的窮人,讀完課文后再引導理解課題,明白本文表達的是對窮人所具有的善良品質的贊美。從主要內容入手,體會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同時,也對文章的情感、基調有了初步的感受和體驗。如《少年閏土》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主要講了“我”和少年閏土相識、相處中,閏土給我講了很多稀奇事、分別的事,學生初步感受到了作者與少年閏土的友誼及閏土的可愛。從拓展入手,體會思想感情。如《圓明園的毀滅》理解全文和感情朗讀之后,讓學生寫寫此時最想說些什么,讓學生的體悟融入筆端,感情得以宣泄,從而整體升華情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還有很多方法和途徑,就不一一列舉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