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瑋+上官端琳+張應成+段慶虎+張應香+申進文
摘要:研究發酵料、滅菌料、生料、發酵后熟料4種不同處理方式栽培料對平菇菌絲生長、發菌成功率及生物學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與發酵料、滅菌料、生料3種處理方式相比,發酵后熟料栽培的平菇菌絲萌發較好、較整齊,發菌時間相對最短,為23 d,發菌成功率相對最高,為100%,生物學效率為50.0%,略低于滅菌料的52.2%;發酵后熟料的最適發酵時間為翻堆2次,此時菌絲長速最快,為0.72 cm/d,長勢較強,略低于翻堆3次,生物學效率相對最高,為82.67%。因此,棉籽殼制成最佳的平菇培養料為經2次翻堆的發酵后熟料,此時菌絲生長快、長勢旺,子實體產量高、品質佳。
關鍵詞:平菇;棉籽殼;熟料;發酵料;發酵后熟料
中圖分類號: S646.1+4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23-0140-03
我國是認識平菇最早的國家,南宋時期陳玉卓在《菌譜》中提到的“天花蕈”即是現在的平菇[1]。河南省平菇栽培面積連續10年在全國位居第一。平菇栽培料處理經歷生料、滅菌料(熟料)、發酵料等幾種方式,這幾種方式各有利弊。平菇生料栽培易受季節限制,發菌成功率低,當前生產中很少使用[2];滅菌料(熟料)栽培要求基質滅菌徹底,優點是基質經過高溫熟化,目的菌接種后易成活、發菌成功率高[3],但滅菌料不具有抗雜菌能力,接種時須嚴格按照要求無菌操作,稍有不慎或袋子有微孔極易感染雜菌,且滅菌時間長,需耗費大量的燃料、人力;發酵料栽培不需要100 ℃以上高溫滅菌,利用巴氏消毒原理維持料溫65 ℃左右,就能達到殺死料中不耐高溫的雜菌和芽孢桿菌等目的,省燃料、發菌成功率高[4],但是,在生產中菇農往往掌握不好最佳的發酵程度,常常將發酵料堆燜1個月以上,而長時間堆燜發酵勢必造成培養料中營養物質的損耗,導致出菇產量、品質下降,菇農普遍反映發酵料栽培的平菇較滅菌料的平菇口感差、產量低、韌性差、質地脆、易破碎不耐儲運。為此,本試驗開展平菇培養料最佳處理方式的研究,為實現平菇栽培的高產、優質、高效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供試平菇菌株為新831。平菇培養料為97%棉籽殼+3%石灰,加入適量水。料袋于8月底9月初縫制,大小為 22 cm×45 cm×0.004 cm,統一采用細繩扎口。
1.2培養料的處理
1.2.1處理方式(1)生料:用0.1%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培養料拌勻,直接裝袋,采用菌袋兩端開放式接種。(2)滅菌料:培養料拌勻,裝袋;常壓滅菌,排放冷空氣2次,穩壓12 h,停火燜1夜;待料袋冷卻,無菌條件下兩端接種。(3)發酵料:培養料拌勻,常規發酵,翻堆4次,翻堆時機以料中間溫度上升到60~65 ℃維持24 h為準;裝袋,采用菌袋兩端開放式接種。(4)發酵后熟料:培養料拌勻,常規發酵,翻堆4次,翻堆時機以料中間溫度上升到60~65 ℃維持24 h為準;發酵料攤開晾涼,裝袋,上鍋進行短時間蒸料,蒸料程序為裝鍋后大火猛攻,待覆蓋料的薄膜鼓起40~50 min,放氣1~2次,再大火猛攻,待薄膜鼓起保持3~5 h,停火燜1夜;料溫降至室溫時進行開放式接種。
1.2.2操作方法培養料先行發酵,制成發酵后熟料裝袋,同時,用同一批發酵料直接裝袋。在發酵料裝袋前1 d,采用同一配方的培養料一部分加0.1%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料制成生料裝袋,另一部分用于滅菌裝袋制成滅菌料。滅菌料和發酵后熟料同時滅菌,4種栽培料同日接種。每處理100袋,重復3次。
1.3不同發酵料和發酵后熟料對平菇栽培的影響
投培養干料500 kg,混合均勻;常規發酵,翻堆,以堆溫中上層溫度升到60~65 ℃維持24 h為準;分別在建堆后、1次翻堆后、2次翻堆后、3次翻堆后、4次翻堆后測量培養料的質量、水分、酸堿度;每次翻堆后裝袋60袋,準確稱取料袋質量,記錄每次取樣質量;取30袋上鍋進行短時間蒸料發酵熟化,另30袋發酵料放置接種室;開放式接種,保證接種時間、發菌條件一致。
測定培養料的質量、水分、酸堿度時,分別從翻堆后的料堆上、中、下3層[5]共取樣品500 g,混勻,放入烘箱65 ℃烘至恒質量,稱質量,計算培養料含水量。酸堿度測定參照文獻[6]的方法進行,并觀察發酵料的色澤、氣味、放線菌分布多少。重復3次。
1.4菌袋培養與出菇采收
接種料袋搬入同一大棚或發菌室發菌,保持發菌環境清潔衛生,環境溫度控制在22 ℃左右,在氧氣充足、暗光、干燥條件下進行常規培養。及時翻袋,檢查雜菌,使菌袋發菌一致,記錄菌種萌發時間、菌絲長勢(菌絲顏色、粗細、分叉、密度等)、感染菌袋數、滿袋時間等;菌絲發滿后搬入出菇棚,采用墻式堆積法出菇,菇棚地面墊遮陽網或編制袋,將菌袋擺于其上,堆高視環境溫度而定,進行溫、光、濕、氣常規管理,記錄現蕾時間、菇體大小、顏色、朵形、硬度、數量等形態;子實體八分成熟時及時采收。記錄采收時間、子實體質量等。
1.5數據分析
采用Excel、SPSS 17.0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7]。
2結果與分析
2.1培養料不同處理方式對平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表1、圖1可見,接種1~2周后,菌絲萌發相對最好的是發酵后熟料,其次是滅菌料,再次是發酵料,最差的是生料,菌絲幾乎不萌發,料發臭,這可能是由于試驗接種培養時間在8月底9月初,中午發菌棚的溫度達33 ℃以上,生料易孳生細菌而受到污染;發菌滿袋時間最短的是發酵后熟料,為 23 d,其次是滅菌料,為27~28 d,最長的是生料,為44 d;從發菌成功率看,最好的是發酵后熟料,達100%,其次是滅菌料,達98%;發菌成功率相對最差的是生料,僅為14%,這可能是開放式接種導致生料受污染率高,進而影響平菇菌絲生長。由此可見,4種栽培料中,菌絲長速、長勢表現相對最好的是發酵后熟料,具有菌絲長速快、長勢好、發菌成功率高的優點。endprint
2.2不同栽培料對平菇子實體生長的影響
由表2可見,由不同栽培料培養的平菇,其出菇早晚和產量有較大差別,出菇相對最早的是發酵后熟料,于10月1日出菇,其次是發酵料和滅菌料,均于10月4日出菇,出菇相對最晚的是生料,于10月28日出菇;生物學效率相對最高的是滅菌料栽培,生物學效率為52.2%,其次為發酵后熟料,生物學效率為50.0%,生物學效率相對最低的為生料,僅為 33.0%。由此可見,出菇相對最早的是發酵后熟料栽培,產量相對最高的是滅菌料栽培,而發酵后熟料栽培的產量高于發酵料栽培,說明滅菌培養料經發酵會使平菇產量降低,而發酵料在熟化后又可使其產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生料栽培出菇相對最晚,產量最低,這可能是由于生料栽培時季節溫度過高,不利于其發菌,造成菌絲生長緩慢、長勢差。
2.3發酵料不同翻堆次數對平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2.3.1對含水量、pH值、感官的影響由表3可見,培養料在發酵翻堆過程中的含水量呈不斷降低趨勢,建堆后的培養料含水量相對最高, 平均含水量為60.8%, 在1次翻堆后降
由表4可見,不同處理的發酵料平菇菌絲長勢有明顯差別,不同翻堆次數的發酵料在接種后1周內菌絲萌發定植較慢,2周后長勢增強;不同翻堆次數的發酵后熟料在接種后1周內菌絲迅速定植,菌絲長勢好;接種2周后長勢相對最好的為翻堆3次的發酵后熟料,菌落邊緣整齊、菌絲濃白;翻堆4次的發酵后熟料菌絲長勢稍弱。可見,發酵后熟料菌絲長速、長勢明顯好于發酵料,萌發快、定植早,并以翻堆2~3次處理效果最佳。
2.3.3對平菇出菇的影響由圖4可見,在同樣翻堆發酵情況下,發酵后熟料栽培的平菇生物學效率均高于發酵料;2次表4發酵料不同處理對平菇菌絲長勢的影響
栽培料1周后菌絲長勢2周后菌絲長勢栽培料1周后菌絲長勢2周后菌絲長勢建堆后熟料+++++翻堆3次發酵料+++++翻堆1次發酵料+++++翻堆3次后熟料+++++++翻堆2次后熟料++++++翻堆4次發酵料+++++翻堆2次發酵料+++++翻堆4次后熟料++++++翻堆2次后熟料++++++注:“++++”“+++”“++”表示菌絲長勢由強到弱。
翻堆后,發酵后熟料和發酵料栽培的平菇生物學效率相對最高,分別為82.67%、75.50%;后隨翻堆次數的增加平菇生物學效率降低。
4結論與討論
棉籽殼作為平菇的栽培料,其最佳處理方式為將培養料拌勻,常規發酵,翻堆2次,翻堆時機以料中間溫度上升到 60~65 ℃維持24 h為準;發酵料攤開晾涼,裝袋,上鍋進行短時間蒸料,蒸料程序為裝鍋后大火猛攻,待覆蓋料的薄膜鼓起40~50 min,放氣1~2次,再大火猛攻,待薄膜鼓起保持3~5 h,停火燜1夜;料溫降至室溫時進行開放式接種。以這種方式制成的栽培料平菇發菌成功率達到100%,菌絲萌發快、定植早,長速高達0.72 cm/d,生物學效率高達82.67%,且在運輸途中不易開裂。采用開放式接種時的平菇發菌成功率達到100%,這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既可避免菇農由于擔心發酵料中有蟲卵而大量使用殺蟲劑,又避免了接種時過分強調無菌操作,改善了菇農的接種操作環境。培養料在翻堆發酵過程中會出現pH值降低的現象,在發酵料中可添加石灰以防止發酵后pH值的降低。培養料在翻堆發酵過程中須選擇合適的翻堆次數,翻堆次數少,培養料發酵時間短,大分子物質未被分解,基質理化性質不利于平菇吸收利用,而翻堆次數多、發酵時間過長,營養物質會消耗過多,會使平菇生長出現營養不足,導致產量下降。
須補充說明的是,在生產過程中,針對發酵料栽培引起平菇產量降低的現象,嘗試在出菇過程中噴灑氨基酸水溶肥100倍液,這不僅起到一定的增產作用,同時也出現菇質韌性好、不易開裂的現象,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另外,在河南省信陽市推廣平菇發酵后熟料栽培技術過程中,菇農對發酵料的熟化時間長短不一,在二次翻堆基礎上蒸料時間長短對平菇生長的影響有待進一步驗證,以探索出發酵料最佳的熟化時間。
參考文獻:
[1]龔鳳萍,張應香,段慶虎,等. 河南省平菇栽培技術改進與創新[J]. 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9):10105-10106,10108.
[2]劉純業. 利用棉籽殼栽培平菇[J]. 農業科技通訊,1980(9):12-13.
[3]黃千慧. 平菇熟料栽培關鍵技術研究[D]. 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4.
[4]陳世昌,徐明輝. 平菇發酵料栽培技術要點[J]. 食用菌,2005,27(5):22-23.
[5]何華奇,曹暉,潘迎捷. 培養料含水量對大球蓋菇菌絲生長的影響研究[J]. 安徽技術學院學報,2004,18(2):12-14.
[6]陳志松. 培養料pH值對菌絲生長影響的研究[J]. 中國食用菌,2000,19(2):36-37.
[7]袁志發,周靜芋. 試驗設計與分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江蘇農業科學2017年第45卷第23期蔡子平,王宏霞,王國祥,等. 瀕危藥用植物秦艽種子的灌漿特性[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23):143-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