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偉+王劍華+童舉希

摘要:現代農業科技園由于具有較強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對江蘇省現代農業的發展發揮著積極的示范與帶動作用。通過對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運行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其在當前較好的業績表現和發展勢頭下,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和困境。基于產業鏈整合理論,提出從農業產業功能鏈、協同鏈、價值鏈、信息鏈、組織鏈和供應鏈等方面著力,加快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轉型升級步伐,實現提質增效。
關鍵詞:產業鏈整合;現代農業科技園;轉型升級;運行現狀;功能鏈;協同鏈;價值鏈;信息鏈;組織鏈;供應鏈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23-0350-04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以集約型生產方式為主的現代農業科技園應運而生,并呈現迅速發展的趨勢,為農業科技推廣、產業孵化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學者們對農業科技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一是農業科技園的定義及分類、產業園區的形成與培育等領域。學者們從產業關聯、要素資源、生產方式、技術推廣等角度進行研究發現,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應該承擔增加收入、擴大就業、國土整治、環境保護和文化傳統延續等眾多功能。二是農業科技園布局規劃、園區績效評價等方面。如宏觀層面上對農業科技園布局規劃研究,微觀層面上對農業科技園布局規劃的內容、技術章程和標準研究等。三是農業科技園的產業集聚、增長方式、創新模式、轉型升級路徑等。如農業綜合體建設、循環經濟發展、主導產業培育、農業產業鏈整合、“互聯網+”背景下創新驅動發展等。本研究基于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發展現狀,從產業鏈整合視角對現代農業科技園產業鏈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并提出相應對策,旨在為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轉型升級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1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園類型繁多,主要有科技部及科技主管部門提出的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及農業部和相關農業主管部門認定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等。本研究主要針對科技型農業園區的發展現狀進行描述和分析。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政府就提出了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即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1]。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發展勢頭迅猛,江蘇省海門市、沛縣、宿遷市、太倉市、興化市、寶應縣等地的農業科技園先后被認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表1)。
目前,江蘇省初步實現了國家級農業園區蘇北、蘇中、蘇南全方位布局的目標。此外,一大批省市級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也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近年來,省內各地休閑和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區、景觀型創意農業園區、符合“六有”標準的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在政府扶持下,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總體來看,各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初步形成了“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帶動區”3個層次的布局結構,形成了“科教+產業+金融”協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吸引了眾多農業企業集聚和入駐,提升了產業規模,形成了特色農業品牌,積極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帶動了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
2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發展面臨的問題
雖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建立和發展為推動江蘇省現代農業的轉型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但農業科技園區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仍處于探索發展過程中,同時還面臨一系列問題。
2.1園區農業功能鏈不聚焦,差異化不明顯
現有農業科技園區產業定位差異化不顯著,目標和功能定位過多,在大而全的分區模式下各功能的效果很差。在園區規劃中,由于主管部門希望園區的功能全面、完善,往往會將有限的土地分為多個相對獨立的功能分區,各園區規劃基本都是一園多核多區。由于大部分園區紛紛樹立了生產型、科技型或旅游型的園區發展定位,各級、各類園區既有傳統農作物的生產基地或示范區,又有休閑觀光和鄉村旅游等新農村建設示范區。因此,各園區既有生產經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功能、農業科技培育和推廣服務功能,又有生態旅游、休閑表1江蘇省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現狀
園區名稱園區布局和主導產業常熟國家農業科技園2001年獲批。2個產業園和12個產業基地,園區共入駐涉農企業112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69家,業務涉及種子種苗、生態循環、高效栽培、農產品銷售等眾多領域。南京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2010年獲批。園區涵蓋傅家邊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洪藍現代農業示范區、和鳳優質糧油生產和加工集聚區、特種水產養殖區、東屏花卉苗木種植區等重點區域。鹽城國家農業科技園2013年獲批。區內業務主要涉及耐鹽特種蔬菜高效栽培、耐鹽苗木擴繁、灘涂農業觀光與科普教育、鹽土農業產業孵化、耐鹽植物生產示范。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013年獲批。園區由東片旅游度假區、西片科技示范區、中片商貿服務板塊組成。區內已建成1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和2個省級園區,建成了優質水稻、有機蔬菜、特色畜禽、特優水產四大主導產業基地,5個市級農業產業園。連云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015年獲批。園區已形成較鮮明的東海優質稻米、特色果蔬、贛榆海洋水產養殖加工、灌南食用菌栽培與加工、灌云設施蔬菜等產業體系。南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015年獲批。園區已形成1個核心區、10個示范區的園區創建格局。區內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主要有花木產業、繭絲綢業、現代漁業三大特色優勢產業。徐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015年獲批。園區重點發展林木種植加工、大蒜、畜禽三大主導產業。主要建設林木、大蒜產業核心區和畜禽產業核心區,并分別圍繞兩大核心區建設了多個相關功能區。泰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015年獲批。園區基本形成了稻麥種子種苗產業、果蔬園藝種子種苗產業、花卉苗木種苗產業、畜禽種苗產業、長江名貴魚種苗產業、食用菌種菌產業等六大種子種苗特色產業和特色農產品體系。無錫農業科技園區2015年獲批。初步形成現代農業博覽園、優質水稻生產示范區、名優花卉生產示范區等八大特色農產品園區,并擁有10多家高端農業科研載體,具有農業科研、種苗繁育、科技示范和農技培訓等多種功能。鎮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第7批獲批。依托萬山紅遍果品科技園為主體,努力創建鮮果、糧油、水產、旅游、創意農業五大區。揚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第7批獲批。園區初步形成以高郵特色水禽科技園及省級八橋現代農業科技園為核心重點,著力發展特色水禽水產、優質稻麥、瓜果蔬菜、高檔花卉苗木等農業優勢主導產業。endprint
度假功能。但由于缺乏對當地現有資源和產業基礎進行深入挖掘,沒有充分依靠區位優勢,導致各功能區之間的業務銜接不暢,部分功能區建設內容重復,沒有形成差異化的錯位發展局面,阻礙了園區對周邊地區輻射作用的發揮。引進新項目時,對產業關聯性考慮不周,造成主導產業發展限制、配套產業缺乏、產業鏈的耦合和聚集功能差。沒有很好地挖掘當地特色產業和潛力產業,而是著力培育基礎的種植類和養殖類項目或生搬硬套其他園區發展好的項目,對適合當地種養的項目或有一定市場風險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孵化能力有限。因此,導致生產區的蔬菜果木園藝類項目、品種類似,上市集中;示范區大多停留在基礎的農業科技、生態農業以及農業科普知識層面,且相似性高;觀光區的景區設置與地方人文融合度有限。各園區呈現同質化競爭的狀態。例如,部分園區雖然有一些地域品牌或地理標志產品如淮陰稻米、丁集黃瓜、蘇淮豬、陽澄湖大閘蟹、射陽大米、東臺繭絲綢、洋馬菊花、鹽東辣椒、阜寧西瓜、濱海大米、大豐大蒜、蘇響雜糧等,但都只局限于在當地市場有一定的口碑和吸引力,主導產業的特色屬性辨識度和公眾認知度不高[2],外部市場拓展緩慢[3]。
2.2園區農業產業協同鏈效應較差,整體效率偏低
從招商項目來看,各園區積極招引涉農企業和農業合作社及農戶入園,但存在重復招商同類型項目、貪大求全等問題,如各園區大力建設日光和智能型溫室來發展種植和養殖項目。部分項目高度重復建設,部分項目與園區內其他項目的關聯性不大,變成了高成本和高消耗項目。地方農業與園區農業企業的關聯度不高,沒有很好地將地方農業企業或農戶嵌入園區產業鏈,從而無法抵御較強的市場競爭風險,也無法實現產業鏈的整合效應。
從園內企業業務活動來看,各園區偏重水稻、蔬菜種植、食用菌工廠化種植、禽類養殖的一次產業。就蘇州市來說,81%的農業園區為生產型園區[4]。雖然部分園區內有一定數量的農副產品初級加工、配送等業務,也有部分休閑農業觀光服務業務,但在比例上,仍然以一產為主,缺少穩定的農副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的依托,不能很好地帶動園區內其他企業聯合起來進行產業鏈上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體驗類型、生態類型、科普類型及農業文化類型的休閑觀光業務主題不突出,地方特色不濃郁。從企業規模來看,園區龍頭企業數量偏少,大部分企業規模偏小,規模效應、帶動效應和抗擊市場波動的能力差。
2.3園區農業產業經營活動主要集中于價值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低
一是現有園區內大部分農業經營活動以種養或初級加工為主,深加工業務環節少且技術落后,農產品附加值比較低。二是農業產業鏈條不長,分布在產業鏈上游的企業業務較少,產業鏈下游的農產品加工、儲存、運輸和流通環節的業務發展滯后,專業從事這部分業務活動的企業較少。企業大都單兵作戰,雖有部分農產品企業基于產業鏈業務活動形成一定程度的集群,但企業間的業務并不是環環緊扣,產業鏈缺環和斷環情況普遍,抱團突圍和一體化合作程度低,以專業化分工協作為基礎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效應不顯著。三是產業鏈環節之間的聯結交易在信息不對稱、機會主義、一體化戰略目標非一致性前提下,相互間的交易費用較高。各企業自身也存在忽視市場波動和消費者個性需求的現象,生產和經營成本高。因此,農業產業鏈的整體效益低下,價值增值十分有限。
2.4園區農業產業鏈條各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反饋以及共享共建機制能力薄弱
一般來說,農業產業鏈中的各個主體須要通過信息的參與和共享來提高農業產業鏈的整體效益。但是,由于園區農業產業集群的整合效應差,產業鏈條的內部各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反饋以及共享共建機制能力薄弱。當前市場對產業信息鏈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從安全、體驗和便捷的角度,消費者也越來越重視農產品信息追溯、農產品種植和加工的遠程監控、電子平臺實時交易等。另外,園區各主體也須要對市場信息進行捕捉,減少盲目生產,拓寬交易渠道,才能進一步擴大交易數量及有效應對市場風險。雖然園區農業產業鏈的互聯網化已經起步,形成了一些農產品的交易平臺,但目前更多的是在單一企業層面進行銷售。農產品流通、農業金融、農產品生產加工方面等覆蓋農業產業鏈的上下游涉農企業的集聚平臺建設滯后[5]。在流程上適銷對路農產品的選擇、營銷和反饋的數據集成、實時動態化不夠,技術上從點擊到購物車、庫存、促銷、購物行為的用戶體驗營造力度不強,在運作上上游生產、中游配送流通以及下游消費者的銜接不力。
2.5園區農業產業組織鏈不完善,多元主體之間未能形成合力
園區的農業經營主體是多元化的,既有農業個體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又有農業合作組織如農業專業合作社等。但園區農業仍然呈現分散經營的模式,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數量和規模偏小,生產經營的機制不夠靈活[6],發展不夠成熟,還處于探索階段。在農戶對合作經濟的專業認知缺乏與各自信息和技術水平存在差異的情況下,企業與農戶的對接除了部分產權約束外,大部分只是松散的關系,雙方利益聯結不緊密,產業化組織的內部交易成本高,抗風險和農業資源整合能力差,先行、示范帶動作用有限,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力量薄弱。各園區雖有一定的基礎條件配套,科研院所、金融、法律等中介服務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技術指導、檢測、融資、管理、渠道、法律援助等支持服務,但服務主體單一、數量少,現有服務平臺缺乏政府的引導和規范,處于無序發展狀態,業務縱深拓展度和服務質量低下,部分服務主體缺位。各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之間的溝通和聯結不暢,如農產品與消費市場、農戶或合作社與要素市場供給者對接脫節,導致經營主體在科技轉化、農產品生產引導、加工增值、金融服務方面欠缺服務,既影響了服務主體參與園區建設的積極性,又影響了經營主體活力、效率和發展規模。
2.6園區農業產業供應鏈冗長,技術障礙比較明顯,競爭力不強
當前農產品供應鏈的流通環節眾多,供應鏈冗長,農產品經過多次裝卸搬運、分揀和包裝,成本大幅度提高,鮮度和品質明顯下降,大部分園區主要重視農產品的實體物流,對供應鏈上下游的信息交換、共享和監控關注度不高,產品安全可控度低,再加上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周期性特點,農產品市場波動頻繁,園區農產品抵抗自然風險、政策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差,供應鏈的牛鞭效應比較大。雖有部分園區與郵政、快遞網點、社區、超市、現貨交易平臺對接,采用生產直供模式,既減少了中間環節,加快了產品周轉速度,又可以對物流各環節進行信息追溯,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但由于配送體系和冷鏈技術方面的障礙,大部分農產品仍然以多環節交易后的零售為主,直供對接點較少,物流的空間范圍有限。其次,加工和流通環節的物流設施設備投入少,物流作業的標準化和效率化程度低。供應商成員之間往往只是等值交換關系,對抗多于合作,部分供應鏈成員對整體利益的認識不夠,為了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潤而損害其他成員的利益,最終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甚至成員更換頻繁,各成員之間的物流活動缺乏系統的集成和協調,并不是一體化戰略框架下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削弱了整條產業鏈的競爭力。endprint
3基于產業鏈整合的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轉型升級對策
根據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發展現狀與問題,基于產業鏈整合角度,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轉型升級可以從農業產業功能鏈、協同鏈、價值鏈、信息鏈、組織鏈和供應鏈等方面著力。
3.1園區農業產業發展定位要準確,充分發揮農業功能鏈的效應
江蘇省“十三五”規劃綱要對農業科技園區的質態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各園區要發揮一園多核多區的基本功能,規定了各區的適合范圍和適建用地[7],發展定位要和當地的主導產業發展相適應,選擇適銷對路、競爭力和適用性強的主導產品。因此,農業科技園區在引進項目時,要重點考慮產業的關聯性和配套性,努力發揮產業鏈的耦合和聚集功能。堅持在挖掘當地產業特色和潛力的基礎上錯位發展,發揮好示范、帶動、輻射功能。生產區要抓住傳統優勢并結合當地特色,培育特色農產品,發展外向型農產品生產,努力進行市場開拓和品牌培育,形成農業園區的群體信譽和共同品牌。示范區既要培植樣板典型,又要重實效,體現科技性、科普性、示范性和教育性。觀光區的景區設置要融合地方人文與農業產業特色,以休閑和體驗為核心,體現參與性和趣味性。管理服務區和休閑配套區要提供辦公、餐飲、住宿、停車、急救等管理保障服務,體現服務性、時效性。
3.2園區要提高產業結構的協調性,充分發揮產業協同鏈效應
農業科技園區在招商項目上要從發展產業、放大效益出發,盡量避免重復招商和貪大求全的現象,推動農業增長由要素擴張型向科技推動型轉變。要建設高標準農田和高效農業設施,在鞏固一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穩定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通過有效的加工和流通業依托[8],構建食品研發加工、農機制造等重大項目為核心的“二次”產業集群,并以園區綜合管理服務中心和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為基地,探索創新農業服務和農業休閑旅游新模式,加快“三次”產業發展。帶動園區內企業聯合起來進行產業鏈上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同時加強地方農業與園區農業企業的關聯,將地方農業企業或農戶嵌入園區產業鏈,實現產業鏈上下延伸和橫向拓寬,提高產業鏈的整合效應。要用產業化的思路和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促進農業產業與加工工業和旅游服務產業的銜接和綜合開發,打造多業態的產業體系,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發揮產業聯動的融合效益,拓展農業的發展領域與范圍。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和帶動作用,通過大企業向園區集聚,小企業向大企業集聚,形成大中小園區和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高中低產品系列發展的格局,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3.3園區農業產業經營活動從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進發,獲取產業價值鏈的增值效益
園區農業產業經營活動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科技孵化能力,加大農產品加工增值技術、產品分級、包裝技術與設備的使用力度,建立節能降耗的生產技術體系和多級循環及再生利用技術體系,積極與農業科研院所聯系,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高效、智慧農業之路。要積極開拓農產品增值新領域,改變初級產品多、加工增值產品少的狀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批發市場經營、電子商務等高附加值環節。要積極與國內外企業合作,開發深度加工項目。要發揮產業鏈領導者的作用,從品牌、標準和規模經營體制上提升產業鏈的效益。品牌是終端產品實現價格增值的主要手段,標準化是品牌的保障,在品質消費的大環境下,農產品要向品牌化、精品化發展。品牌化不僅要求產品質量過硬,更要求以園區產地化為依托,進行政策化引導和渠道化運作。規模化就是將產業鏈復制放大,從橫縱角度對產業鏈環節進行拓寬和拉長,特別是龍頭企業在資源、技術優勢的情況下,帶領園區企業做大做強與主導產業密切相關聯的周邊產業,在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基礎上抱團突圍和合作,降低交易費用,獲得規模化優勢。
3.4園區各經營主體之間要有效互動,充分發揮農業產業信息鏈效應
農業科技園區要提高農業產業鏈中各主體對信息的重視程度,幫助各主體構建農產品信息鏈管理系統。要鼓勵和指導各主體充分利用信息鏈管理系統,對產業鏈全過程的各環節實行標準化控制,環環相扣、環環鏈動,做到交易前有計劃,交易中能夠根據信息變化及時調整生產和加工,交易后能進行系統化的跟進和延伸服務,及時把握需求變化,合理預測消費需求和監控質量。要引導消費者通過信息處理了解農產品的狀態,監督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滿足其體驗性、便捷性以及安全性的需求,實現企業和消費者互惠共贏。
各園區要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產業鏈源頭做起,調動各主體信息共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內部信息交流,打破現有農業信息“煙囪式”模式,以無線傳感網絡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最新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橫向有效融合的集聚型農業信息智慧管理和服務平臺[9]。要提高信息化平臺的可擴充性,使信息服務統一覆蓋全地域、全品種和全過程,創新服務模式,努力降低信息化的建設和使用成本,最大程度實現信息共享和功能復用。要集中打造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產業鏈,通過提升農業生產的智慧化水平,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精準控制,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構建安全、放心、健康的全產業鏈模式,為農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保障。
3.5園區要大力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農業產業組織鏈效應
農業科技園區要逐漸打破分散經營的模式,通過規劃引領、整合投入、創新機制對接新型經營主體需求,圍繞新型主體的需求推進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要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規范化運作,規范市場經營和管理行為,營造激勵各類主體競相發展的濃烈氛圍。要轉變經營機制,構建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的利益共同體,凝聚農業產業鏈組織發展的內在動力,降低產業化組織的內部交易成本。要加大政府的規劃指導和政策扶持力度,扶強帶中間、扶弱促整體,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培育多元化的服務主體,拓寬科研院所、金融、法律等中介服務機構的業務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質量,引導和規范現有服務平臺。要促進地域資源在各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之間的流動與配置,強化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之間的溝通,破解聯結難題,提升兩大主體之間的資源依賴度。endprint
3.6園區要基于“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農業產業供應鏈效應
農業科技園區要充分依靠移動互聯網和現代物流技術,將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系起來,減少農產品的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要基于“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利用運輸、儲存功能和冷鏈技術等特種貨物物流技術,加快鮮活農產品加工和配送[10],整合線上線下服務,優化生態物流,實現農產品產銷對接,促進農產品升值。以品牌戰略為契機,構建響應性、敏捷性供應鏈,提高市場反應速度,減少供應鏈的牛鞭效應。要集成和協調供應鏈成員之間的物流活動,培育一體化戰略框架下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要基于物流標準化構架,加大對農業物流技術、物流設備的投入力度,并結合園區實際,合理規劃和發展交通、通信、倉儲設施建設,特別要重視農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物流節點的建設。同時,把農業物流的全過程納入規范化、標準化的軌道,提高物流作業的標準化水平,并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改進供應鏈的運作效率。
參考文獻:
[1]李霄. 農業產業園區化演進與農業中小企業持續成長的互動機制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的實證[D]. 杭州:浙江大學,2009.
[2]馮德龍. 江蘇農墾農業產業鏈管理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3]安林海. 鎮江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2014(22):309-311.
[4]儲宇奇. 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其對農民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1):471-474.
[5]李寧,潘曉,徐英淇. 互聯網+農業助力傳統農業轉型升級[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6]徐勝. 江蘇省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及規劃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
[7]魏敏. 蘇州農業園區規劃分析研究[D]. 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13.
[8]楊正輝,陳勇. 泰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1):140-141.
[9]李寧,潘曉. 互聯網+農業助力傳統農業轉型升級[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10]姚於康,李睿婷. 江蘇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現狀和模式分析[J]. 江西農業學報,2013,25(1):132-136.江蘇農業科學2017年第45卷第23期陳軍,曹群輝. 考慮異質零售業態競爭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采納決策[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23):354-3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