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廣金 付清菊
1調查農戶基本情況
走訪調查10個鄉鎮,19個村,31戶農民,其中種養大戶11戶,戶主平均年齡54歲,最年輕的35歲,最年長的有68歲,60歲以上的有7人,50歲以下的有9人;平均家庭人1214.3人,其中戶平均農業勞力2.5人,外出打工的1.5A;耕種農田面積4307.33畝,其中承包耕地面積160.1畝,占總面積的3.72%,流轉耕地(山地)4147.23畝,基本上是水田與旱地各半;現有拖拉機9臺,播種機3臺,插秧機4臺,收割機5臺,植保機械15部;稻田綜合種養1戶,發展種養加休閑旅游1戶。
2種養結構調整更加優化
從縣、鄉、村三級了解情況分析,糧食面積基本穩定,油菜面積減少,蔬菜和花生面積略增,茶葉面積穩定,稻蝦共作面積擴大。
2.1全縣種養結構調整計劃
2.1.1糧食作物:種植計劃調整是穩定略減,即穩定水稻、玉米和大豆生產面積,調減小麥面積。稻谷國家收購,種植穩產高產,預計水稻面積穩保26萬畝;玉米種植適應性廣,操作簡單,產量穩定,市場比較暢銷,種植面積穩定在14萬畝,比上年調減0.33萬畝;小麥生育期長,病害發生重,產品質量難保證,生產效益低,種植面積30萬畝,減12.5%。
2.1.2經濟作物:圍繞提質增效,調結構穩面積的目標,在城郊與漢江流域穩定蔬菜種植面積13萬畝,根據市場需求和本縣特色優勢,積極調整產品類型和發展設施生產;油菜面積調減,利用漢江洲灘沙土地擴大花生種植面積;茶葉面積保持14.5萬畝,著重發展有機茶,提檔升級,創“漢江劉氏”、“玉皇劍”等名優品牌,以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2.1.3畜牧水產養殖業:穩定生豬出欄60萬頭以上,推行規模化養殖,發展黑土豬,節本增效;積極發展草食生畜,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過腹轉化增值;出欄肉牛6萬頭,羊18萬只,分別增加6000頭和2萬只;低洼水田和水源條件好的稻田發展稻田綜合種養1萬畝,比上年擴大5000畝。
2.231戶農民種植意向
2.2.1糧食作物面積略減:打算種植糧食1058畝,比上年調減15畝,減1.4%。其中小麥面積1075畝,比上年調減22畝,減2%;水稻面積1466畝,比上年增加2畝;玉米面積660.7畝,比上年調減6.5畝,減1%;大豆和紅薯種植面積持平。
2.2.2經濟作物面積略增:計劃種植蔬菜面積318畝,比上年增加2.6畝,增O.82%;花生面積6.2畝,比上年擴大1.2畝,增24%;茶葉面積1830.9畝,與上年持平。
3春耕備耕物質準備充足
3.1農作物種子
走訪了12家鄉鎮種子門店,經銷服務人員都認為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種子貨源基本充足,價格與上年基本持平,但是市場需要的優質品種種子缺少;花生種子供不應求,本省繁種數量很少,大多數是從河南、山東購買,價格比上年有所上漲。
3.2化肥和農藥
基層經銷商普遍反映,化肥和農藥供貨渠道比較多,貨源也比較充足,廠家上門推銷或代銷方式比較靈活,但是價格普遍上漲10%~20%。
3.3農用機械
農用拖拉機、播種機、插秧機、收割機、茶園修剪機等貨源充足,可滿足農戶隨購隨調;農機維修正在抓緊進行。
3.4科技培訓
全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充分利用冬閑時間,集中進行理論知識授課已全部結束,并將在農作物播種、茶葉采摘、畜禽、魚、蝦投苗時,進行現場實訓。在調查走訪的農戶中有12戶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培訓比較滿意。
4農民期盼發展生產增收
受訪農戶絕大多數是想種好田,奪高產,促增收,尤其是種養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依靠土地流轉、農機設備和科技多產出,多增效。
4.1盼培養人才搞調整
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大量的農業科技人才和從事生產的實用人才。而現實的情況是農業部門招不進大學生,人員年齡老化,知識老化,尤其是鄉鎮農技服務中心更加突出。縣、鄉農業科技人員政治待遇、經濟待遇都比較差,行政上難以提拔重用,技術職稱不能破格晉升提級,存在消極應付,“餓肚子”依然干事的現象,創業收效甚微,從事農業經營的實用人才更是缺乏。
4.2盼落實政策促調整
國家出臺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要落實到戶。比如糧食“三項補貼”用于種糧大戶的扶持資金要落實到種糧農戶,調查中種糧大戶反映都沒有得到扶持,全縣前兩年提取的20%資金都在賬上,資金難使用,原因是要種糧大戶有正規的流轉土地合同,有銀行貸款憑證等完備手續,財政部門才能給予補助貸款利息的50%,而種糧大戶多數是低價流轉農民不愿耕種或撂荒的土地,沒有簽合同,再就是他們貸款要資產抵押,難以貸到款。
4.3盼科技服務幫調整
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如何對接,防控市場風險,急盼政府有關部門給予市場供求信息、生產科技、加工增值、品牌營銷等方面的指導與引導,幫助農民發展市場暢銷的拳頭產品、優質特色產品、綠色和有機高檔產品,防止出現盲目調整,一哄而上,造成新的市場供求矛盾,積壓受損。
4.4盼提升保險保調整
農業是露天工廠,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大,損失重,抗災能力弱。盼望協調搞好防災減災服務,需要氣象部門進一步做好天氣變化及災害性天氣的預測預報,指導農民做好避災、防災,減少災害損失;保險部門要增加農業保險種類,提高保險理賠標準,增強農民抗災與自救能力,為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及農民增收保駕護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