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江 謝繼珍 吳華麗 鄧天欽
靈山正路椒是冕寧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山區群眾精準脫貧的骨干產業和重要的經濟來源。針對正路花椒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深入調查,提出正路椒產業持續發展的對策。
1 靈山正路椒產業發展現狀
靈山正路椒不僅是冕寧特有品種,而且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骨干產業。該品種適生于海拔1500-2700米的山坡及四旁地栽種。栽植2-3年試花結果,8-10年進入盛果期,壽命可達30-40年。其特點是品種純正、皮厚、色澤好、味醇香濃、麻味持久,深受省內外消費者的青睞,享譽全國。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對花椒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特別是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以來,花椒產業也就成為山區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首選項目,從而加速了花椒產業飛速發展。加之經濟價值高,種植容易,經營管理粗放,易于采摘、貯藏,市場需求量大,今年鮮椒斤價達20元左右,深受山區群眾喜愛。截止于2017年,全縣靈山正路椒基地面積達11.54萬畝,青花椒基地6.54萬畝。產量356.8萬公斤,產值23192萬元。
2 花椒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花椒產業的發展雖然對山區群眾的脫貧致富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何高質量、規范化、科學化可持續發展花椒產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急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經營管理粗放,集約化程度低。花椒栽植集中成片的較少,四旁栽植為主,零星分散,以戶單獨經營,集約化程度低。栽植后僅限于施點農家肥,順其自然,沒有對椒樹進行修枝整形、施肥灌水、改善土壤等管理措施,從而導致單株產量不高,抗性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椒農收入不穩定。
2.2 病蟲危害嚴重,壽命縮短。病蟲災害的嚴重危害,造成椒樹樹體早衰和相當數量的椒樹死亡,并引發次期性災害,壽命縮短至6-8年,椒農收入遞減,導致椒農利益嚴重受損。據調查,危害花椒的病蟲害種類主要有:花椒虎天牛、花椒根腐病、花椒蚧殼蟲、花椒炭疽病、花椒銹病、花椒流膠病、膏藥病等。其中花椒根腐病、花椒虎天牛危害是導致花椒壽命縮短、產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2.3 商品意識淡薄,精加工能力弱。
椒農主要以采摘鮮椒銷售為主,只有極少數椒農銷售干椒,普遍存在壓價收購現象,更談不上對花椒進行精加工,形成品牌效益,提升知名度。靈山正路椒品質雖然得到了國內用戶的普遍認可,雖然注冊了靈山正路椒綠色品牌,制訂了《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和《無公害農產品花椒地方標準》,但在省內外銷售市場上也很難得到認可,并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
3 發展靈山正路椒綠色產業的建議
為確保靈山正路椒綠色產業健康發展,必須改變傳統觀念束縛,把創新意識貫穿于發展的全過程,強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以“1+X”林業生態扶貧產業、“一村一品”發展項目為契機,走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發展的道路,才能實現靈山正路椒綠色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此,提出采取以下建議:
3.1 樹立創新意識,實行集約化經營。
椒農思想保守,觀念守舊,要沖破小農意識的束縛,必須采取:一是科技先行,示范帶頭,借鑒先進經驗,創新觀念,拓寬思路,樹立市場經濟意識;二是推行惠民利民政策,積極鼓勵參與花椒綠色產業的發展;三是大力推進農村合作組織建設,推廣“公司+科技+基地+農戶”的綠色產業發展模式,集中社會資本、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形成生產、銷售、深加工和服務一體化發展格局,充分利用靈山正路椒綠色品牌,打造品牌效益,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經營水平。
3.2 強化監測,強化花椒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力度。
病蟲害是制約花椒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必須加強防防技術培訓,搞好調查監測,科學掌握花椒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探索綜合治理技術措施,有效遏制住毀滅性病蟲災害的發生和蔓延,免除椒家的后顧之憂,激發大力發展花椒產業的積極性,使花椒產業跨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3.3 選育抗性強品種,加大低產椒園的改造力度。
為防止花椒品種混雜,良莠不齊,影響花椒品質,必須加快種子園建設,建立規范、優質、抗病蟲能力強的花椒采種基地,選育優良花椒品種,培育壯苗。一是利用新技術對花椒品種進行嫁接改良,培育獨特的優良品種。目前已嫁接成功,經栽植三年掛果,表現很好;二是改造更新長勢衰退、產量低的低產椒園和病蟲危害較重的椒樹。三是加強椒園的撫育管理,適時修剪、施肥,促進萌芽更新、復壯,合理密植,充分保障花椒生長的空間和營養,促進高產穩產,增加群眾收入。
3.4 科技服務先行,解決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實現靈山正路椒綠色產業規模化、專業化科學發展,關鍵是科技服務先行,重點解決制約花椒綠色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解除椒農的后顧之憂。一是加強對椒農進行栽植、管理、病蟲防治等實用技術的培訓,提高椒農自身的技術水平;二是鼓勵有償技術服務,為椒農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三是依靠鄉(鎮)人民政府建立花椒產業協會,采取交流、互學等形式,借鑒先進的實踐經驗,使花椒產業發展、產、銷、加工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提高產品質量,延長產業鏈,做到最大限度的增殖增效,增加椒農收入;三是鼓勵農村聯產承包經營,使分散的經營模式向集團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