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亮
農作物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即為進一步保護農業安全生產、農產品質量以及農業生態環境等而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并科學應用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物理防治等友好型技術措施來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防控的一種行為。傳統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控多是將化學農藥灑向農作物以起到殺滅病蟲害的目的,這不僅會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會破壞生態的環境;因此,加快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對于維持農作物和其他生物間的平衡生態系統尤為關鍵。
1 農作物病蟲害的農業防治技術
1.1 建立“無病蟲害種苗基地”
為進一步防控農作物病蟲害,加速農作物健康生長,相關部門應構建一個“無病蟲害種苗基地”,進而從根本上防止病蟲害傳播。在播種農作物前,
1.1.1 應先盡可能選擇無病蟲害遺留的種苗,從而防止病蟲害持續傳播,并提升農作物的生芽率,最終為基地種苗的成長奠定基礎.
1.1.2 建立無病蟲害存放種苗基地基礎上,還應選擇科學、合理地種植田地,提升田地處理的能力和力度,以保證種苗生長期間,不會受病蟲害的影響。
1.1.3 在種植期間,應盡可能選擇耐倒伏、病蟲、高溫且抵抗能力較強的種子,并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嚴格篩選,剔除有病蟲粒的種子。
1.1.4 種植前應綜合考慮密植、播種時期、品種、氣候等因素,并提升農田的通透度、管理力度,以確保種苗的茁壯成長,提升種苗的抗病能力。
1.2 農業生產機制的創新
農田長期種植同一種類的農作物,極易增加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因此,在農田種植基地,須采用“輪作換茬”的種植方式,進而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并確保生長期間不受病蟲害影響,最終提升農作物抗病能力。農作物的“輪作換茬”種植,雖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降低農藥使用頻次、提升農民生產的效益;但此種種植方式須根據種植環境,選擇最佳種植方案,以免影響到農作物產量。
1.3 進一步優化農作物的種植時期
農作物播種前,應根據農田所處的地理位置、環境等額選擇最佳的品種,這樣不僅能夠提升農作物發芽的幾率,而且還能夠提升農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此外,農民還應科學、合理地調整農作物收獲的時間、方式等,進而有效防控病蟲害,促進農作物生長,提升農作物生產的效率。
2 農作物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
2.1 利用蜘蛛、螨蟲防控
蜘蛛是以各種昆蟲為食物的,而從蜘蛛的生長特性來看,可分為游獵型、結網型兩類,其中,游獵型蜘蛛能夠在植物的表面、地面、水面上行走,進而捕獵昆蟲;結網型蜘蛛則是通過織網捕捉飛行昆蟲。螨蟲則分為捕食葉螨蟲、植食性螨蟲兩種,經大量的農業研究,人們可通過人工飼養的方式來消除農作物間的病蟲害。
2.2 養殖赤眼蜂防控
我國地域遼闊,部分高寒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為1.8~4.2℃,日平均氣溫>10℃,年降水量為750~820mm,年日照234h;且此地區環境主要呈山多、水多、耕地少等特征,農作物也多是玉米、大豆;而玉米種植期間,最常見的病蟲害是玉米螟;有數據調查顯示,玉米螟在越冬代玉米種中的化蛹率高達21%;因此,選擇一種切實有效的綠色防控技術殺滅玉米螟,對于挽回農民損失尤為必要。赤眼蜂作為玉米螟的天敵,農民可人工養殖赤眼蜂,并在每年6月20日前后釋放一次赤眼蜂,隔5~7日再釋放一次便能夠有效防治病蟲害,提升農民生產利潤。
2.3 養殖雞鴨防控
農作物種植的區域有足夠的空間放樣雞鴨,這樣不僅能夠消滅影響農作物生長的蠐螬、棉鈴蟲等病蟲害,進而促進玉米根系的健康成長,提升玉米的出產率;而且還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
3 農作物病蟲害的化學防治技術
3.1 科學使用農藥
在使用農藥前,須全面了解、掌握農作物生長的特性,并根據農作物實際特征科學選擇適宜的農藥,進而提升病蟲害防治的效果;農民在噴灑農藥之前,還應熟知病蟲害生長的特性,在病蟲害最脆弱的時間段內噴灑,以提升農藥的藥效。此外,相關部門應構建一個安全使用農藥、低毒農藥推廣和交流的平臺,并強化植保的監管力度,進一步推行新型農藥的相關知識和技術,最終在減少生態污染基礎上提升防控的質量。
3.2 無人機噴灑
相關部門應積極引進無人機噴灑農藥,進而提升農藥噴灑的準確性、均勻性;此外,無人機噴灑農藥還能夠有效控制農藥噴灑的數量和劑量,以免出現漏噴或是重復噴灑。將無人機運用到病蟲害防控中,除了能夠進一步提升防控的效率以外,還能夠進一步提升農業植保的應急處理能力。
綜上所述,我國在建立健全生態文明過程中,對社會環境的保護任務也日益繁重,而“農作物綠色防控理念”作為農業生產的指導思想,其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減少傳統農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而且還能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產量,進而促進農業生產的綠色化、現代化、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