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加進
盱眙縣因常年種植小麥95萬畝,被譽為全國商品糧食基地縣,主要以煙農系列、淮農系列、皖麥系列、矮抗58等半冬性、弱春性品種為主,占播種面積的90%以上,為了提高盱眙縣小麥的產量,本文從各個階段來探索能使小麥產量提高的農藝措施,希望以此能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1 小麥引入農藝措施的意義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為了促進小麥產量與質量的提升,可以引入農藝措施來科學合理的種植小麥。小麥引入農藝措施包括品種選擇、土壤管理、播種、冬前管理、病蟲害防治、返青拔節期管理措施、澆灌麥黃水、適時收獲、小麥和貯藏等。通過運用農藝措施促進種植小麥的各個階段來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因此有關綜合農藝措施與小麥高產栽培關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2 小麥播種期管理措施
2.1 小麥的品種選擇
小麥品種直接影響到小麥的質量與產量,選擇時需得到農民的重視,盱眙縣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降雨量為1018毫米;因此在選擇小麥品種時應結合氣候條件和土壤質量來選擇適合播種的小麥品種,同時當地農業部門也應加強優質小麥品種的普及與推廣工作,便于人們選擇。
2.2 適宜的土壤墑情
冬小麥播種時的土壤墑情對于小麥出苗和苗期生長十分重要,足墑下種是實現小麥產量與質量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較好的土壤墑情,能使小麥種子迅速吸水、膨脹、萌發。小麥種子萌發和出苗階段除了濕度,土壤水分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小麥種子在播種后只有吸收到種子干重一半的水分,才能萌發出苗;同時,如若水分不充足,會使種子的發芽過程變慢,容易形成弱苗。因此,在小麥播種前應選擇適宜的土壤墑情。
2.3 小麥播種
小麥的播種階段,也要注意當地的光照、氣溫等條件適時播種。并保證小麥播種后動遷氣溫能充分滿足小麥壯苗的要求,播種期應注意小麥的播種深度,因為其播種深度能影響到小麥的長勢,小麥的播種深度對種子的出苗及出苗后的生長都有重要影響。根據試驗研究和生產時間,在土壤墑情適宜的條件下適時播種,播種深度一般以3~5厘米為宜,底墑充足、地力較差和播種偏晚的地塊,播種深度以3厘米左右為宜;墑情較差、地力較肥的地塊以4~5厘米為宜。
3 小麥冬前管理措施
3.1 科學合理的冬前施肥
冬前施肥一定要把握好時間,因為此時溫度較低,土壤中能被小麥利用的磷素越來越少,小麥根系活性弱,不能積極吸收磷素。晚播小麥減產的主要原因就是分蘗少或不分蘗,磷肥最大的作用就是增加分蘗,因此,在土壤磷肥減少,小麥吸收不強的情況下,要增施磷肥,滿足小麥對磷素的要求。同時注意過多施用磷肥,會破壞作物得到營養平衡,使作物呼吸旺盛,消耗養分使作物發育不良,產量下降。因此要科學合理進行冬前施肥。
3.2 科學防病蟲害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科學防病蟲害也成了農戶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為了能有效的減少病蟲對小麥的損害,首先應對種子進行篩選,良好的種子能使病蟲有效的減少。其次,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應結合往年小麥所發生的病蟲害進行施肥與打藥;同時應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利用農作物交替耕作的方法,主要選擇豆類農作物,對控制蟲菌滋生有顯著效果。必要時可采用化學防治,在使用化學藥劑的過程中,應避免因化學藥劑使用過多,導致小麥減產的情況。應采用適當的藥劑量,從而達到防治的最佳效果。做好科學防病蟲害的一方面不僅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能使小麥產量與質量提升。
3.3 返青拔節期管理措施
澆返青水的時間應根據土壤墑情來定。如果冬前搶墑播種又未冬灌、耕地質量差、田間失墑嚴重的麥田及小麥個體發育較差、群體小、旱情嚴重的麥田均及時澆返青水。一般麥田只要墑情允許,應延緩或不澆返青水,將返青水推遲到起身或拔節期進行。但應注意因為早春晝夜氣溫變化大,加之冷暖氣流交替較為平凡,所以澆返青水時要嚴格控制好澆水量,宜小不宜大,防止造成小麥凍傷所導致減產的情況。
4 收獲期管理措施
4.1 澆灌麥黃水
肥力較高的麥田可以不用澆麥黃水或推遲澆麥黃水,麥黃水的澆灌,應注意澆水時間,要在成熟前十天避開有風天氣澆水,另還需控制澆水量大小,防治出現倒伏的情況。同時,為了有效防治小麥貪青和晚熟的情況,合理的澆灌麥黃水,能避免小麥減產,還能延長小麥功能葉的壽命。
4.2 適時收獲小麥
為了提高小麥的產量,適時收獲也是極為重要的,冬小麥是秋天播種,次年春末收獲的,小麥的成熟可以從以下特點來判斷,蠟熟期初期葉片黃而未干、籽粒呈淺黃色、腹溝退綠、籽粒無漿等。蠟熟中期下部葉片干黃,莖稈由彈性、籽粒轉黃色、種子含水量在25%~30%之間;臘熟末期全株變黃,莖稈任由彈性、籽粒稍硬、種子含水量在25%~30%之間。種植戶可以在小麥臘熟末期進行小麥的收割,在收割的過程中應避免人為導致的減產現象。同時根據小麥的品種不同,小麥種植戶在收割過程中應實行單收單打,將收割好的小麥分開晾曬。
綜上,本文針對小麥在播種期、冬前管理期以及小麥收獲期的各個不同階段的管理措施進行了分析和探索。同時,為了更好的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應加強水利基礎建設,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發展節水旱作農業合理調整耕作制度,同時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提高人們自救和互助的能力。最后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也需要不斷加強綜合農藝措施與小麥高產栽培關系的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