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堅
鄉村風景林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是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升鄉村群眾生活品質、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迫切需要。為進一步加快鄉村風景林建設,筆者進行了調查和思考,提出如下意見建議。
1 要提高思想認識
通過鄉村風景林示范村建設,風景林能夠起到抵御自然災害、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效,積極引導各鄉村恢復好、建設好、保護好風景林資源,提升鄉村群眾生活品質,促進城鄉綠化一體化,構建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森林生態系統。要進一步明確保護建設工程的工作思路,要求以提升鄉村群眾生活品質為根本,以展現鄉村森林生態魅力為特色,按照“改造一批、補植一批、新建一批”的工作思路,依據植物群落演替的原理、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生物多樣性的原則,運用現代林業的生態工程技術,采取封、改、補、造、撫等手段,對村莊周邊的現有林相進行改造,組織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種經濟樹種,恢復好、建設好、保護好生態功能穩定、景觀優美、效益顯著的生態風景林,將生態風景林打造成生態休閑的休憩地、生態文明的保護地、生態文化的傳播地。
2 要堅持分類施策
根據不同村莊風景林的狀況,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采取小群落大混交的方式,在保護現有森林植被的基礎上,區別采取林地清理、疏林補植、人工造林等措施,改善提升村莊周邊生態風景林,實現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優化配置,再現近自然的森林景觀。對資源狀況良好的風景林,在盡可能對原有森林景觀不造成破壞的前提下,采取林地清理等技術措施,伐去生長明顯衰退的非目的樹種,枯木、病殘木和林下雜灌,促進林分更好生長;對有一定資源,但密度低于0.5的風景林,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和生物多樣性的原則,采取疏林補植等技術措施,根據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的要求,選用在本地造林成功的優良鄉土樹種進行補植補造;對風景林面積較小或沒有風景林的村莊,采取人工造林等技術措施,在風景林林緣或村莊周邊宜林地,因地制宜采取慢生樹種與速生、伴生樹種相結合,耐蔭樹種與中、喜光樹種相匹配,上層樹種與下層樹種相配套,生態型樹種與景觀型樹種合理配置,積極開展人工造林,增加生態風景林面積。
3 要明確建設標準
為確保鄉村風景林建設工程便于操作、取得實效,要制定建設標準。要打造一片生態風景林,生態風景林面積占村莊面積的30%以上、力爭40%以上;要制定一套技術措施,生態風景林內采取了林地清理或疏林補植等技術措施,對古樹名木進行掛牌并采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要出臺一個村規民約,制定森林資源保護村規民約,切實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沒有發生重大森林資源破壞案件,沒有發生重大森林火災;要新建一塊休閑綠地,新建一塊面積達到6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休閑綠地;建設一條林間步道,在不破壞生態風景林的前提下,依據林間地勢修建一條悠閑步道;要樹立一塊宣傳標牌,在生態風景林林緣醒目位置,樹立一塊保護風景林的宣傳標牌;要組織開展一次宣傳活動,開展了一次以上林業生態文化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農民參與生態風景林保護建設的積極性;要扎實開展一次植樹活動,組織村民開展了一次義務植樹活動,人均義務植樹四株以上。
4 要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政領導要高度重視,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各相關責任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統籌安排,落實任務,明確責任,形成合力。層層簽訂責任狀,切實把目標任務分解到有關鄉、村,把責任落實到各級各部門,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構建“黨政主導、部門協作、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共建機制,合力推進鄉村風景林建設工程。各部門積極爭取國家、省項目資金,結合鎮村聯動、秀美鄉村建設、森林鄉村創建工程,同時,整合森林撫育、低產低效林改造等林業有關項目資金,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變,統籌使用、各司其職、形成合力”的原則,進一步整合項目資金,向鄉村風景林建設工程傾斜。將鄉村風景林建設工程完成情況納入對鄉(鎮、場)的目標考核體系,并建立專項跟蹤督查制度,成立專門督查考核組,對鄉(鎮、場)各有關部門工程建設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和年度考核,督查和考核結果進行通報,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將予以表彰獎勵;對未完成任務的地方和部門,將予以通報批評,并組織開展“十佳鄉村風景林建設村莊”評選活動,入選的村莊優先申報省級森林村莊,并給予一定資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