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霞
馬鈴薯是一種營養全面的糧菜兼用作物。影響馬鈴薯產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種退化,播種過晚,后期遇到高溫不利于馬鈴薯的膨大,再加上措施不當,管理粗放產量低,種植面積下降。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探索出一套高產栽培技術。
1 選地整地
馬鈴薯是不耐連作的作物。種植馬鈴薯的地塊要選擇三年內沒有種過馬鈴薯和其它茄科作物的地塊。馬鈴薯為地下莖作物,為使植株生產苗壯,結薯多而大,采取封冬前整地,加強土壤熟化,增加土壤活土層,調節土壤中水、肥、氣和熱狀況,是馬鈴薯高產的基礎條件。
2 選用良種
選種是馬鈴薯高產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選用優良脫毒馬鈴薯品種是高產栽培的基礎。適宜品種應早熟、高產、穩產,綜合抗病性較強,品質較好。既適合露地種植又可保護地栽培,結薯集中,薯塊大,產量高,商品性好。
3 切塊催芽
種薯切塊種植,能促進塊莖內外氧氣交換,破除休眠,提早發芽和出苗。但切塊時,易通過切刀傳病,引起爛種、缺苗或增加田間發病率,加快品種退化。切塊一般以切成20-30克為宜。切塊時要縱切,使每一個切塊都帶有頂端優勢的芽眼。切塊時要剔除病薯,切塊的用具要嚴格消毒,以防傳病。催芽是馬鈴薯栽培中一個防病豐產的重要措施。播前催芽,可以促進早熟,提高產量。同時,催芽過程中,可淘汰病爛薯,減少播種后田間病株率或缺苗斷條,有利于全苗壯苗。
4 適時播種
在對馬鈴薯進行播種時,應該注意如果是春播應該避免霜凍。在春季土壤化凍后進行整地,并進行澆水造墑,在播種時,應該選擇溫度較高天氣進行播種,播種前保證土壤墑足夠,馬鈴薯種植采用單壟行種植,株距在12~15cm左右,行距在25~30cm左右,壟距在60~70cm左右,壟高在20~25cm之間。在播種期,還應該在開溝后進行施肥,同時施入殺蟲顆粒以防止地下蟲害的。在播種后采用地膜覆蓋,為了防止風刮壞地膜應該每4~5m采用土壓膜。
5 平衡施肥
馬鈴薯是需肥量較大的作物,要獲得高產就必須多施肥,如要畝產達到3噸以上,就要畝施肥百斤以上,為了充分發揮肥效和提高肥料利用率,要輕施底肥,重追肥,實行分期施肥,防止浪費肥料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氮、磷、鉀三大元素合理搭配,按比例施用。具體做法如下:
5.1 增施有機肥。每公頃用腐熟優質有機肥15噸以上做底肥,結合整地一次性施入。
5.2 底肥。在畝施1立方米有機肥的基礎上,施用速效肥料。秧苗生長期需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的比例是3.4∶1∶3,在播種時畝施尿素、磷酸二胺、硫酸鉀分別為10kg、3kg、9kg,保證秧苗本身一生生長發育需要。
5.3 追肥。結薯期,是馬鈴薯需肥量最多的時期,此時要追肥,以滿足塊莖膨大需要和防止秧苗因脫肥而早衰。需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的比例是1.5∶1∶3.5,追肥適期,以塊莖直徑膨大至2~3厘米時為適宜期,即植株生長中心已從營養生長轉至生殖生長階段,在6月20日左右雨季到來之前,于蹚地前將三種肥料混勻,施于壟體兩側,施肥后要及時蹚地,將肥料覆蓋上,防止流失。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用量分別為15kg、10kg、30kg。也可按此比例適當增加或減少,另外也可施用其它肥料,但氮、磷、鉀比例不能改變。
5.4 葉面追肥。在塊莖形成期和塊莖膨大期,將尿素0.5%;磷酸二氫鉀0.3%,添加微量元素,結合噴施農藥進行葉面追肥3~4次,間隔5~7天。
6 水分管理
在有灌溉條件的地塊,播種后如遇天氣干旱,應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確保出苗。馬鈴薯發棵期、盛花期更要水分充足。結薯初期要適當控水分,少澆水或不澆水,促進植株生長中心轉移,由營養生長階段轉至生殖生長階段。結薯期,即當塊莖長至2~3厘米時,是馬鈴薯需水量最大的時期,要適天氣和土壤墑情及時灌水。結薯后期和收獲前,要控制水分,避免澆水,防止病害發生和爛薯。
7 中耕培土,實現多層結薯
出苗前耢一遍,提高地溫兼有滅草作用。在幼芽頂土時進行一次深耕、淺培土。苗出齊后及時鏟蹚一遍,再蹚一犁(少培土)提高地溫,減少水分蒸發,在發棵期鏟二遍蹚三遍,多培土,做到壟溝窄、壟頂寬,提墑松土,實現多層結薯,利于塊莖膨大。
8 植株調控
若要植株生長健壯,獲得高產,首先要采取氮、磷、鉀按比例施肥;其次要輕底肥,重追肥,確保植株不同生育期的需要。水分供給采取促、控相結合的原則,結薯前期要促進秧苗生長,結薯中后期主要促進塊莖生長。
9 收獲
收獲是田間管理的最后環節,關系到提高商品質量問題,所以必須引起重視。馬鈴薯成熟時,地上秧棵尚未枯萎,地下塊莖的皮相當嫩,稍不注意就會破皮。塊莖破皮后,極易感染病菌,同時破皮處變褐,影響商品性。收獲前一周至十天,應先將秧棵割掉,使塊莖在土中后熟,表皮木栓化,收獲時不易破皮。另外,收獲時,人工撿拾堆放小堆,田間晾曬。人工撿拾時,隨時進行分級,把破損薯、病薯單放。晾曬1~2天后,運回貯藏地點,貯藏地要干燥、通風、遮蔭。有的地方收獲后用土埋假貯,防止塊莖見光變綠。總之,收獲時要盡量減少破皮和破損塊莖數量,晾曬一下是為了使塊莖蒸發一部分水分,減少貯藏時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