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最近,我區某養豬場的母豬突然患發病,第一天有1例,癥狀明顯,第二天3頭,第三天7頭,疑似豬丹毒,豬場隔離治療和徹底消毒,肌肉注射豬連續喂飼1周??刂坪?,沒有更多的疾病發生。通過對病豬的臨床癥狀和細菌學檢查,證實該豬場疾病為亞急性皮疹性丹毒。
豬丹毒是由豬毒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病程為急性膿毒癥、亞急性皮疹型、慢性多發性關節炎和心內膜炎。在夏季和秋季多雨季節多發,冬季和春季寒冷季節很少發生。本病也會根據地方的不同,因一些不良應激因素而引起疾病,如:喂霉變飼料,在外界溫度變化較大,在飼養的豬飼料的突然變化,過度疲勞等,營養不良導致抵抗力低等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病率。在疫情早期,1~2頭豬突然死亡,后來有更多的豬死亡。所以及時針對治療可以終止這種流行病。
1 臨床癥狀
一般豬丹毒分為急性敗血型、亞急性疹塊型和慢性型三種類型。
1.1 急性敗血性
表現癥狀是高燒不退體溫升高到42°C以上,精神不佳、喜臥、行走搖擺不定、嘔吐沒有食欲、結膜充血、糞便有異味干燥,后期可能會出現腹瀉情況。此時的病豬狀態越來越不好,迷糊、呼吸困難、站立不穩的情況逐漸加重,如果不及時加緊治療會出現死亡。
1.2 亞急性疹塊型
早發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口渴、便秘。體溫上升到42°C度以上。一般發病兩三天后,在背部、頸部、胸部、腹部、四肢等皮膚上有紅斑。它們的大小、深度和大小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首先是紅色,手指壓力減弱,然后是紫紅色,手指壓力不減弱,然后體溫開始下降,病情減輕,幾天后,最多2周,病豬自行恢復。
1.3 慢性型的豬丹毒
病豬食欲、正常體溫、全身無力、生長不良無明顯變化。四肢關節可能腫脹、變形或粘連。皮膚壞死通常發生在背部、肩部、耳朵、蹄和尾部像皮革狀。2~3個月后,壞死的皮膚脫落,留下無色和蒼白的疤痕。如果繼發感染,疾病復雜,病程延長。
2 實驗室診斷
收集血液膚制成抹片,顯微鏡檢查。顯微鏡觀察表明,該菌為微彎孢菌,成對成堆。革蘭氏染色陽性。血瓊脂接種24小時后,觀察到透明、露珠狀和針尖狀菌落。腎臟的表面和切片呈針狀出血點,腫大。心包積水,心肌炎,肝充血,紅褐色。肺部充血和腫脹。必要時應進行實驗室診斷。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涂片鏡檢、分離培養、動物試驗、全血平板凝集試驗等。通過臨床診斷和實驗室檢查,豬瘟被診斷為丹毒所致的丹毒。
3 藥物治療
一旦發現豬群中發生本病,應及時隔離病豬,并迅速治療。治療從發病第一天起采用肌肉注射和藥物拌料同時使用。噸飼料中添加阿莫西林(70%)200克、四君子散2000克、黃芪多糖(70%)1000克、金維安200克,全群飼喂。青霉素800萬單位~1000萬單位,劑量一定要達到要求,并且速度要快,飼料里面再加2~3公斤的10%的阿莫西林,配合正大金霉素使用,每天2次,一天兩次,連用三天,建議保健一周;后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購買豬丹毒疫苗。該方法不僅作為一種預防性藥物非常有效,而且可用于大規模爆發的治療。治療后三天后豬沒有發病。
對于非急性發作,青霉素每天可治療兩次,連續三天?;蛘呖梢允褂瞄L效青霉素(注意劑型的持續時間),一次性治療,覆蓋48小時,然后再次。豬可以飼喂或與阿莫西林0.1% ~ 0.12%混合。如果肥育豬有個別病例,應在不同批次間進行清洗和消毒。如果生長豬繼續遭受疾病,必須在8周齡時進行一次免疫接種,最好在10~12周齡時再次進行免疫接種。
4 日常預防措施
4.1 對接種的豬進行詳細檢查,并特別注意其健康。由于不同的健康水平,疫苗接種后的免疫應答有差異。
4.2 應采取隔離措施檢測豬丹毒并立即分離。病死豬一定要經過無害化處理,沒有污染,以防止疾病擴散。疑似豬丹毒病例應立即由全組監測。
4.3 加強非疫區養豬場的衛生管理和消毒工作。所以定期清理豬圈,防止蚊子叮咬傳播病毒。在炎熱的夏季,溫度應控制在18~25°C,密度應適中,通風應做好,以避免高溫和潮濕。加強飼料管理,避免飼料腐爛,避免丹毒感染。
4.4 用具消毒;平時消毒夏季每周1~2次,要對豬欄、豬圈、運動場、飼槽及用具等要認真徹底消毒1次消毒,疾病多發季節每天帶豬消毒一次。
4.5 疫苗接種:在高發區域及高發季節時,在肉豬斷奶后接種豬丹毒弱毒凍干苗或滅活苗,間隔一個月再接種一次。如果生長豬繼續遭受疾病,必須在8周齡時進行一次免疫接種,最好在10~12周齡時再次進行免疫接種。一般來說,8周前,不做接種疫苗,因為母體抗體會影響接種效果。
由于豬場抗病性低、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等不良應激因素,以及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衛生保健措施實施不力,豬丹毒存在內源性感染的可能性。豬的健康是養豬場成敗的關鍵。作為養豬場的管理者和獸醫技術人員,“預防比治療更重要”的觀念應該放在第一位。豬丹毒不可怕,治愈率高。個體豬的分離和發病后24~36小時內的治療是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