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王文韜,李 晶
伴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RFID、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圖書館,智慧圖書館主題的研究逐漸增多。所謂智慧圖書館,就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聯、高效、便利為主要特征,將綠色發展和數字惠民作為本質追求的現代化圖書館[1]。該詞最早由芬蘭奧盧大學學者艾托拉等在2003年提出[2],而我國對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始于2010年[3]。2010年后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文獻數量迅速增加,涉及主題日益豐富,如對智慧圖書館特點的探討[4]、物聯網標示技術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5]、智慧圖書館館員[6]、智慧圖書館建設的理論框架[7]等研究。雖然近年對智慧圖書館研究有所增加,但對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現狀及研究熱點進行分析的文章少見,因此,本文通過共詞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SATI、Ucinet和Gephi等軟件對智慧圖書館文獻的外部特征和內容特征進行全面分析,分析我國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研究熱點,以期使學界和業界直觀了解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特征,為未來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提供參考。
雖然智慧圖書館常被人理解為智能圖書館[8]、新一代或下一代圖書館[9-10]等,但由于智能圖書館外延過小,新一代或下一代圖書館外延過大,和智慧圖書館有所區別,在檢索過程中以這些關鍵詞進行檢索時發現許多無關文獻,因此,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本文最終是將中國知網中以“智慧圖書館”為關鍵詞收集到的348篇(共檢索到349篇,而在數據清洗時發現重復無效文獻1篇)相關文獻作為分析樣本。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有共詞分析方法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共詞分析方法的原理主要是通過統計一組詞共同在同一篇文獻中出現的次數,如果某組詞在一篇文獻中出現的次數越多,則認為這組詞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再結合聚類分析,可得出這些出現頻次較高的詞所表征的學科及主題的變化[11]。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是源自社會學和商業領域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對社會關系結構及其屬性進行分析[12]。本文借助文獻題錄信息分析工具SATI[13]先對歷年來相關文獻的發文量、發文期刊以及高產作者的信息進行提取、統計和分析,采用共詞分析方法對文獻的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并形成共詞矩陣,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借助Ucinet[14]和Gephi[15]對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和可視化,得出相關研究結論。
文中對數據樣本進行了文獻的外部特征和內容特征兩方面的分析,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框架
(1)文獻量統計分析。利用SATI軟件對相關文獻的發布時間進行抽取統計,得到智慧圖書館相關348篇文獻量的年分布和累計分布圖(見圖2)。從圖2看出,智慧圖書館研究文獻的數量總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在2010-2012年間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由于剛剛起步,發文量較少;而2012-2015年發文量迅速增加,而且增幅很大,智慧圖書館迅速成為研究熱點,這可能與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16]以及智慧城市[17]、智慧校園[18]研究興起有關。2015年后,發文量呈現繼續增長趨勢,這可能是受到政府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19]、VR[20](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興起的影響。截止到2017年5月5日,2017年單年研究文獻量達32篇,可見智慧圖書館仍是值得學者關注的研究主題。

圖2 文獻分布統計圖
(2)期刊來源分布分析。在SATI中對相關文獻的來源進行抽取統計,因篇幅所限,只對發文量不少于4篇的期刊進行統計,統計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發文量符合條件的期刊共23種(實際檢索到24中,因《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改名為《圖書情報導刊》,因此對二者進行合并),共發文208篇。在23種期刊中,圖書情報期刊有19種,發文量為184篇,占88.5%,說明智慧圖書館是圖書情報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一般來說,圖書情報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含擴展版)發表的文獻質量高于普刊,因此本文對圖書情報核心期刊的數據給予重點關注,后文進行主題分析所參照的文獻多來源于圖書情報核心期刊。值得一提的是,圖書情報核心期刊發文數量為81篇,占圖情發文總量44.0%,說明智慧圖書館主題雖引起圖情領域部分學者的關注,但研究質量仍有待提高。

表1 期刊來源分布(發文量≥4篇)
(3)高產作者合作分析。利用SATI軟件對348篇文獻中發文量不少于2篇的作者進行統計分析,得到58位作者的合作網絡圖,如圖3所示。在圖3中,每個三角形即一個節點代表一位作者,其中黃色的三角形表示的是發文量不小于5篇的作者,紅色三角形表示的是發文量等于4的作者,紫色三角形代表的作者發文量等于3,而藍色三角形表示的是作者發文量等于2。圖中左側的一排節點表示的是度數為0的作者,表示這些作者與其他作者共同出現的次數為0,右側有連線的節點表示的是相互之間有合作的作者,連線的粗細代表作者之間的合作強度。

圖3 研究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圖3顯示58位作者僅形成了4個團隊,其中合作頻率最高的團隊是由馬方方、張倬勝、薛靜遠、艾浩軍等組成,該團隊主要針對定位技術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如該團隊曾以iBeacon設備及技術規范為基礎提出加權指紋算法,并以此為基礎提供了圖書館位置服務解決方案[21]。第二個團隊是由陳力軍、邵波、沈奎林等人組成,主要對智慧圖書館中的RFID技術進行了研究與實踐,該團隊曾聯合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在依托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研究并找出圖書館在應用RFID技術上的不足,解決了絕大部分問題[22]。第三個團隊包括劉偉、靳國艷、徐銳等,該團隊針對應用型地方高校的智慧圖書館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應用型地方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路徑[23]。第四個團隊由魏群義、楊新涯、許天才等組成,該團隊主要針對智慧圖書館系統特征[24]進行了研究。圖3還顯示網絡共現圖譜整體稀疏,表明多數作者之間沒有聯系,進而說明國內對智慧圖書館領域進行研究的團隊還不夠成熟。
(1)關鍵詞詞頻分布。關鍵詞是文獻核心內容的濃縮與提煉,若某關鍵詞在相關文獻中多次重現,就說明該關鍵詞所表征的主題是該領域中的研究熱點[25]。為節省篇幅和方便分析,本文僅對詞頻不小于5的關鍵詞進行統計。統計結果表明符合條件的關鍵詞共有32個,去除詞義重復的關鍵詞4個,如“RFID”和“射頻識別”中只保留“RFID”,因而實際得到的關鍵詞共28個,對關鍵詞的詞頻做降序排列后得到表2。從表2可以看出,關鍵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是智慧圖書館、物聯網、智慧服務、大數據、云計算、RFID等。詞頻統計能看出學界對這些關鍵詞的關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但詞頻統計并不能體現出關鍵詞之間的相互關系,因而不能很好地對研究現狀和熱點主題進行歸納總結,鑒于此,本文便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統計出的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以得到智慧圖書館的研究現狀和熱點研究主題。
(2)構造關鍵詞共現網絡。為方便后文對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利用SATI軟件構造一個28×28的高頻關鍵詞關系矩陣,本文列出了部分數據,如表3所示。表3中,對角線表格上的數值表示的是對應的關鍵詞在所有相關文獻中總共出現的次數,其余表格上的數值表示的是行列分別對應的關鍵詞在相關文獻中共同出現的次數,如物聯網是70篇相關文獻中的關鍵詞,它和智慧服務在相關文獻中共同作為關鍵詞的次數是9次。

表2 高頻關鍵詞詞頻統計(詞頻≥5)
(1)高頻關鍵詞可視化圖譜。使用Gephi軟件對共現矩陣中的數據進行可視化,便于清晰看出關鍵詞之間的關系。從圖4可以看出,智慧圖書館和物聯網是網絡圖中聯系最緊密、出現詞頻最多的關鍵詞,是整個網絡圖的核心。除核心關鍵詞之外,其余高頻關鍵詞之間的聯系較為松散,這說明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研究還處于發展階段,研究主題在不斷的向外放射狀擴展。

表3 高頻關鍵詞共現矩陣(部分)

圖4 高頻關鍵詞共現圖譜
(2)關鍵詞聚類分析。聚類分析是將眾多的數據依據某種距離定義,逐步將距離較小的數據歸納為同一類別,進而使各個類別間的差距達到最小[26]。本文利用Ucinet軟件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從圖5看出,28個高頻關鍵詞形成明顯的五類主題:信息技術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研究、智慧圖書館員研究、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及建設研究和基于情境感知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研究。
(3)研究進展分析。為更好地表現出智慧圖書館研究熱點的變化趨勢,本文對歷年來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做了統計,根據統計結果繪制出348篇文獻的時間與研究內容的2模網絡,見圖6。圖6顯示,智慧圖書館的研究領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拓展,2010年至2012年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現象解析方面,2012年以后,學者的研究更加貼近實際,不僅關注到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也考慮到館員應根據時代變化提升信息素養以及圖書館應根據用戶需求改變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水平。此外未來圖書館的建設及發展也是學者探討較多的一個主題。
(1)信息技術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這一主題下包含的關鍵詞有物聯網、RFID、云計算和智能手機。建設智慧圖書館的基礎便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技術,因此對圖書館中信息技術問題進行研究是建設智慧圖書館不得不探討的一個主題。以虛擬現實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既為我國圖書館的發展與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其帶來了新的挑戰。但圖書館的信息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將大量信息技術注入圖書館使圖書館更具智慧的特征,是建成智慧圖書館的必然要求。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被應用到了圖書館中,國內對圖書館信息技術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如利用RFID技術構建高校智慧圖書館應用思路研究[27],利用物聯網與云計算建設智慧圖書館的策略研究[28],利用虛擬現實、智能機器人等新智能技術群優化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研究[29]等。

圖5 高頻關鍵詞聚類樹狀圖

圖6 時間—研究內容2模網絡
(2)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研究。該主題包括的關鍵詞有服務模式、智能圖書館和創新服務。數字惠民是智慧圖書館的一個本質追求,為實現這一追求,圖書館需要打破傳統,向智能型、人性化的創新型信息服務模式轉變。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設備的引入為創新型信息服務的實現提供了可能。與傳統信息服務模式相比,創新型服務模式下的信息服務呈現出鮮明的特色,而這些特色都是在信息技術和智能設備廣泛使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現代信息設備的引入,使得用戶只需要與智能系統應用進行數字對話,就能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實現了信息服務的自動化、實時化和互動化。如此一來,不僅使得傳統信息服務互動性不強、實時性差和效率低下的不足得以改進,而且能優化用戶體驗,提高用戶滿意度。信息服務模式是研究智慧圖書館不可回避的問題,如胡海燕等人對包括“自助服務中心”、基于位置的推送服務等在內的創新服務內容建設進行了研究[30],田梅基于關聯主體學習理論構建了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等[31]。
(3)智慧圖書館員研究。智慧圖書館員主題下的關鍵詞有大數據、互聯網+、智慧館員、智慧服務、知識服務和智慧圖書館員。互聯網的不斷深入使得圖書館中信息技術應用不斷增加和用戶服務意識提高,進而對圖書館員的信息素養、專業技能等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的圖書館員,只需要掌握本領域內基本的的專業知識和信息素養即可,但在智慧服務背景下,圖書館員的“基本”能力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需要從“基本”向“智慧”轉變,要具備理解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因為館員的任務除了解決用戶提出的學科問題外,還要解決一些特殊群體的專業問題。智慧圖書館員是智慧圖書館研究中的重要研究主題,如智慧圖書館員核心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32],“智慧性”館員隊伍的建設要求[33]等都成為相關學者重點探討的內容。
(4)智慧圖書館的發展趨勢研究。這一主題包括的關鍵詞有智慧城市、信息技術、圖書館、服務、圖書館建設、移動圖書館、數字圖書館、Beacon[34]、高校圖書館、圖書館服務、未來圖書館和數字化。智慧圖書館是在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概念,簡單來說,智慧圖書館=圖書館建筑本體+現代信息技術+智能設備+智慧館員,因此,建設智慧圖書館不僅要有圖書館建筑本體和智能設備的硬件,還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的軟件,更需要“智慧館員”這個實施者,四者缺一不可。當前發展形勢下,有學者認為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學研究的新熱點,也將是未來圖書館新的發展方向,但由于智慧圖書館建設面臨資金、技術、知識產權等一些新問題和新挑戰,就有必要對智慧圖書館發展的有效路徑進行探討[35]。因此智慧圖書館建設需要在長遠規劃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協同發展。
(5)基于用戶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研究。這一主題包括的關鍵詞有情境感知和個性化服務。智慧圖書館強調以用戶為中心,服務用戶是智慧圖書館的最終目標。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及泛在的網絡連接在一起,打破時空限制,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智能終端設備感知用戶的情境信息變為可能,智慧圖書館便在此基礎上利用智能終端設備的反饋信息通過數據處理向用戶提供優質高效的個性化信息服務,并依據設備傳感的情境信息實時調整所提供的信息服務,進而推送給用戶。實際上智能終端設備就是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來檢索用戶的瀏覽記錄和搜索痕跡,從而定位用戶的興趣愛好和個人需求,據此推送針對用戶的個性化信息,投用戶所好,滿足用戶所需,以此來實現個性化信息服務。曾子明等人[36]便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情境感知的智慧圖書館個性化服務模型,并對情境感知在智慧圖書館中運用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此外,由于人工智能近年來的發展,機器學習作為人工智能的核心,其在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也引起了業界學者的關注。沈敏等[37]利用大數據來提取用戶檢索行為的用戶特征,設計出一種機器學習方法,旨在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偏好信息檢索服務。
本文以可視化的形式對348篇智慧圖書館相關文獻的外部特征與內容特征進行了全面分析,進而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興起于2010年,此后每年的發文量都在增加,本文認為智慧圖書館仍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研究主題。
(2)國內智慧圖書館研究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學科格局,主要集中于圖書情報領域。未來智慧圖書館研究應在充分調動各學科領域學者研究積極性的基礎上擴大研究成果,研究質量也有待提高。
(3)國內智慧圖書館研究形成了眾多的作者合作群,但規模較小,多數作者之間沒有聯系,研究團隊不夠成熟。未來各研究團隊不僅需要增強團隊成員間的合作交流,還要打破合作群的約束,實現跨區域、跨領域合作。
(4)智慧圖書館的熱點主題常提常新,但變化之中亦有不變,如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問題就是歷年來從未被學者忽略過的主題,而當前國內智慧圖書館關注的熱點主題主要集中于五個方面,分別是信息技術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研究、智慧圖書館員研究、智慧圖書館的發展趨勢研究和基于用戶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研究。
本文的分析樣本僅采用了中國知網中的數據,分析樣本的數量受到了限制,此外文中在進行數據清洗時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局限,但文章的研究結果對我國未來智慧圖書館的研究仍具有參考價值,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王世偉.論智慧圖書館的三大特點[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6):22-28.
[2]Aittola M,Ryh?nen T,Ojala T.Smart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 [M]//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and Services.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03:411-416.
[3]嚴棟.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學刊,2010(7):8-10.
[4]王世偉.再論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雜志,2012(11):2-7.
[5]黃輝.基于物聯網標識體系的智慧圖書館建設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8):41-44.
[6]金敏婕.融入、提升、超越——智慧圖書館員素養與價值[J].圖書與情報,2014(6):130-133.
[7]劉亞玲.智與德的共生:智慧圖書館發展愿景[J].圖書館論壇,2016(1):31-35.
[8]王建新,丁家友.情景感知系統在智能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5(7):64-69.
[9][24]楊新涯,魏群義,許天才,等.論新一代圖書館系統的特征[J].圖書館論壇,2017(7):2-8.
[10]許天才,楊新涯,田琳.自主創新為主導的圖書館系統研發歷程——以重慶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7(4):9-17.
[11]劉敏娟,張學福,顏蘊.基于詞頻、詞量、累積詞頻占比的共詞分析詞集范圍選取方法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6(23):135-142.
[12]陳云偉,方曙.專利權人關聯網絡的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1(3):58-66.
[13]劉啟元,葉鷹.文獻題錄信息挖掘技術方法及其軟件SATI的實現——以中外圖書情報學為例[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2(1):50-58.
[14]BorgattiSP,EverettM G,Freeman LC.UCINET[M].SpringerNew York,2014.
[15]鄧君,馬曉君,畢強.社會網絡分析工具Ucinet和Gephi的比較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8):133-138.
[16][28]賴群,黃力,劉靜春.借助“物聯網”與“云計算”技術構建智慧圖書館[J].新世紀圖書館,2012(5):46-49.
[17]金敏婕.智慧圖書館——構建智慧城市之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4):17-20.
[18]謝芳.論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功能與構建[J].圖書館學研究,2014(6):15-20.
[19]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EB/OL].[2015-03-17].http://cpc.people.com.cn/n/2015/0317/c64094-26702593.html.
[20]陶夢頔,王甫.VR技術:虛擬現實帶來的真實挑戰[J].當代電視,2016(11):93-94.
[21]張倬勝,馬方方,薛靜遠,等.基于iBeacon的精細室內定位方法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5(2):26-30.
[22]沈奎林,邵波,陳力軍.基于超高頻RFID的智慧圖書館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情報,2016,(8):88-92.
[23]徐銳,靳國艷,劉偉.面向應用型地方高校學科需求的智慧圖書館建設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5(5):144-146.
[25]邱均平,溫芳芳.近五年來圖書情報學研究熱點與前沿的可視化分析——基于13種高影響力外文源刊的計量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37(2):51-60.
[26]余波,溫亮明,李洋,張妍妍.基于關鍵詞共現的圖書情報領域MOOC研究熱點解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4):69-77.
[27]陳嘉懿.智慧圖書館的構建之道——淺談高校圖書館RFID技術應用新思路[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1):54-58.
[29]劉寶瑞,沈蘇陽.用戶體驗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7(6):43-47.
[30]胡海燕,趙全芝.基于全面感知的智慧圖書館創新服務研究[J].現代情報,2014(9):105-110.
[31]田梅.基于關聯主義學習理論的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構建[J].圖書館學研究,2014(19):64-67.
[32]鄭懌昕,包平.智慧圖書館環境下館員核心能力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1):7-11.
[33]儲節旺,李安.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及其對技術和館員的要求[J].圖書情報工作,2015(15):27-34.
[34]錢海鋼.Beacon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探索[J].圖書館論壇,2017(1):115-119.
[35]郎玉林.智慧圖書館發展策略研究[J].圖書館,2015(4):77-79.
[36]曾子明,陳貝貝.融合情境的智慧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6(2):57-63.
[37]沈敏,楊新涯,王楷.基于機器學習的高校圖書館用戶偏好檢索系統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11):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