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杰
(黑龍江省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黑龍江阿城地區地處伊春—延壽巖漿弧西部與小興安嶺—松嫩地塊東部的交匯部位,區內構造變形復雜,加之巖漿活動強烈,形成了以Fe、Cu、Pb、Zn、Mo、W為主的秋皮溝—五道嶺鐵有色金屬成礦亞帶,也屬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多金屬成礦帶,區內已發現阿城市白嶺銅鉛鋅礦床、大砬子鐵鋅多金屬礦、小瑞峰鉛鋅礦床等多處,顯示其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1,2]。基于此,本文以阿城地區為研究對象,總結了該區域鉛鋅礦的成礦規律,為區域尋找鉛鋅礦產資源提供基礎依據。
(1)區域地層。阿城地區地層出露較廣泛,出露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①上石炭統唐家屯組(C2t),為一套中酸性凝灰熔巖,巖石普遍片理化,總體呈北東—南西向展布;②下二疊統玉泉組(P1y),為一套大理巖及砂質板巖組合,多出露于背斜軸部;③下二疊統土門嶺組(P1t),為一套砂質板巖、大理巖;④上二疊統五道嶺組(P3w),為一套中酸性火山巖;⑤中侏羅統太安屯組(J2t),為一套英安質火山碎屑巖、安山巖、流紋巖組合,出露面積較大;⑥下白堊統寧遠村組(K1n),以流紋質凝灰熔巖為主,偶見松脂巖;⑦古近系寶泉嶺組(Eb),以砂礫巖為主,不整合于唐家屯組(C2t)和寧遠村組(K1n)之上;⑧第四系主要為一套湖相沉積。
(2)區域構造。阿城地區屬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巖漿弧,以北東向構造為主,北西向構造次之。斷層可分為兩期,早期以北東向為主,晚期為北西向斷層,并且錯斷了北東向構造;區內發育3條規模較大的褶皺,均為北西—南東向展布,從南西向北東依次為背斜、向斜、背斜組合。
(3)區域巖漿巖。阿城地區巖漿巖發育,為金屬礦產的富集奠定了基礎,區內以中酸性侵入巖為主,中酸性火山巖次之,屬于伊春—玉泉晚印支花崗巖帶的南段。其中,侵入巖以堿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為主,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等次之[1],從晚石炭世至早白堊世均有出露,其中早侏羅世粗粒堿長花崗巖與銅、鉛、鋅礦化關系密切,晚石炭世細粒正常花崗巖與斑巖型鎢礦有成因聯系;區內火山巖發育,晚石炭世以酸性火山巖為主,晚二疊世早期以中性火山巖為主,后期以酸性火山巖為主,中侏羅世和早白堊世以酸性火山巖為主,主要為流紋巖等[3-5]。
(1)礦床(點)的空間展布特征。阿城地區的Pb、Zn、Cu、Fe、Wu、Mo等礦產的空間展布與侵入巖體的展布范圍存在較好的耦合關系,如白嶺銅鋅礦、一撮毛鐵銅礦床、二道嶺鉬礦、五道嶺鉬礦等與一撮毛巖體有關,礦體主要賦存在侏羅世堿長花崗巖與中酸性火山巖、碳酸鹽巖形成的矽卡巖帶或者侵位形成從的破碎帶中。
(2)礦床(點)的時間分布規律。通過總結前人的研究資料發現,阿城地區的Mo、Fe礦床多為矽卡巖型礦床、熱液交代型型礦床,成礦作用與180.9Ma~170Ma的堿長花崗巖、白崗質花崗巖的侵位有關;而Pb、Zn、Ag、Cu等多金屬礦產與175Ma的斜長花崗斑巖、花崗斑巖、細晶花崗巖的侵位有關,多為矽卡巖型、巖漿熱液型礦床[1-3]。無論是哪個時期的礦床,矽卡巖型礦床的時空展布具有明顯的成礦專屬性,即與侵入巖體及中酸性火山巖、碳酸鹽巖形成的矽卡巖或者次級裂隙密切相關。
(3)控礦條件探討。①巖漿巖的控礦作用。上文已經總結出區內的有色金屬礦產成因類型主要為矽卡巖型和巖漿熱液型,因此,Pb、Zn、Cu、Fe、Wu、Mo等礦產形成與酸性巖體和中酸性火山巖、碳酸鹽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矽卡巖或者侵位形成的次級斷裂破碎帶有關,且以早侏羅世堿長花崗巖對成礦更為有利。②地層的控礦作用。矽卡巖是區內金屬礦產的主要賦存層位,因此土門嶺組(P1t)中的大理巖是形成矽卡巖的有利層位,如白嶺銅鋅礦賦存于巖體與土門嶺組(P1t)大理巖形成的矽卡巖內。③構造的控礦作用。阿城地區的構造控礦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接觸帶構造控礦,即侵入巖與圍巖接觸發生熱液蝕變而形成的矽卡巖型礦床(點);二是北北西向或北西向的巖體內部次級斷裂和圍巖中的次級斷裂控礦,以熱液充填型礦床(點)為主。
(4)找礦標志分析。①巖漿巖標志:區內與Cu、Pb、Zn、Mo等有關的巖漿巖主要為早侏羅世堿長花崗巖,與W有關的巖漿巖為晚石炭世細粒正常花崗巖。因此,上述兩個時期的巖漿巖是區內最主要的間接找礦標志之一。②地層標志:矽卡巖型礦床不僅與巖體有關,還與碳酸鹽巖及中酸性火山有關,兩者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對成礦有利的矽卡巖帶。因此,阿城地區碳酸鹽巖、中酸性巖體與侵入巖體的接觸帶是尋找有色金屬礦產的有利部位。因此,矽卡巖是該區域內最有利的直接找礦標志之一。③構造標志:北北西向、北西向次級斷裂、靠近巖體一側的層間破碎帶、次級裂隙等是尋找熱液型礦產的有利部位。此外,巖體內部的次級破碎帶,是尋找高溫巖漿熱液型鎢、鉬礦床(點)的有利部位。④蝕變標志:矽卡巖化是本區內最主要的礦化圍巖蝕變;此外熱液充填型礦床與黃鐵礦化、硅化等存在時空聯系,是間接找礦標志之一。
黑龍江阿城地區屬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多金屬成礦帶的一部分,區內礦床(點)較多,以Fe、Cu、Pb、Zn、Mo、W等為主,顯示其良好的找礦前景,加之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等均顯示出區優越的成礦地質背景。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資料的基礎上,對該區域的成礦規律作出了較為詳細的探討,為區域尋找有色金屬礦產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