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正
(八家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遼寧 葫蘆島 125316)
隨著我國礦業的穩步發展,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為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避免和減少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和污染,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國土資源部發布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遼寧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青山工程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制制度,并且全面實施,以恢復和改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1]。
礦區位于葫蘆島市境內,礦區交通方便,南東有沈山線綏中站,北西有魏塔線建昌站,礦區附近有國道306通過。礦界由23個拐點圈定,面積12.5848km2,開采標高+270m至-600m標高。礦山開采方式為地下開采,開采規模為每年18萬噸。
(1)地形地貌:評估區及周邊地貌成因類型為構造剝蝕地形和剝蝕堆積地形。地貌形態類型為圓頂狀及長梁狀低山丘陵及山間谷地[2]。評估區內地面最大高程545.7m,最低高程100m,相對高差445m,坡度20°~35°。平均坡度25°。山間谷地寬200m~500m,坡度平緩。
(2)氣象水文:項目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9.12℃,平均年降雨量550mm,項目區南部有八家子河,自西南流向東北,至八家子鎮后折向東流,匯入六股河,流量最大16.7m3/min。礦區北側為六股河,最大流量(七月份)92m3/s,最小流量1.88m3/s,受大氣降水補給。
(3)土壤植被:礦區內土壤主要為棕壤土,地表結構由上至下為棕壤、亞粘土、中砂、粗砂及基巖。在山脊、山坡處厚度約為0.2m,在坡腳處厚度可達1.5m。
(4)地層巖性:礦區內除西部有少量早白堊系火山巖及西南隅一小片孤立的寒武-奧陶灰巖外,主要地層為中上元古界長城系、薊縣系。其中,高于莊組白云巖為主要賦礦圍巖。礦區內侵入巖發育,大面積印支期~燕山期侵入巖從東、西、南三面包圍礦區[3]。
(5)區域地質構造:礦區低處中朝準地臺(Ⅰ)燕山臺褶帶(Ⅱ)山海關臺拱(Ⅲ)與遼西臺陷(Ⅲ)的過渡帶,錦西-青龍斷裂的南側,五指山~虹螺山多金屬成礦帶的南西端。礦區構造以斷裂為主,因斷裂和侵入巖的破壞,地層殘缺不全,局部又被火山巖覆蓋,故褶皺輪廓不甚清晰。
在資料收集和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的基礎上,對評估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進行了分析評估如下:
(1)地質災害評述。該礦山1969年投產,70年代末期民采大量涌入礦山,亂采亂挖,對礦山地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礦山主要地質災害為地面塌陷、地裂縫。因其開采歷史已久,采空區范圍大,大部分空區的上覆圍巖已經發生自行塌落、充填,導致發生地面塌陷,部分空區已塌落至地表,形成塌陷坑,經過幾年的治理工作,塌陷坑已經基本治理完畢。
(2)采礦活動對土地資源的破壞。該礦山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方式包括挖損、壓占和塌陷,由于開采多年,多處排巖場對土地資源的壓占較為嚴重,早期采空區的塌陷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情況也比較嚴重。礦山早期已對破壞嚴重的塌陷區及地裂縫進行了回填治理。
(3)采礦活動對地形地貌的破壞。由于礦山生產的需要,對原山體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挖損和壓占破壞,使原山體的地形地貌景觀遭受了破壞,與周圍極不協調。
根據該礦山實際情況、地質特征及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確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基本思路為消除地質災害及植被覆綠。并對礦區進行了以下治理工作:
(1)客土工程。項目區內排巖場的邊坡、地表及回填后的采空區地表物質組成不能滿足植被恢復要求,且與周圍自然景觀不協調。對排巖場及回填后的采空區地表進行全面覆土,客土沉實后厚度不小于0.5m,以滿足植被恢復的條件。
(2)削坡清理土石方工程。排巖場內的土石均為礦山早期開采時廢石無序排放形成,不能滿足植被恢復要求,且與周圍自然景觀不協調。對排巖場邊坡進行了削坡工程,使削坡后的邊坡滿足了植被恢復需要并與周圍自然景觀協調一致。
(3)回填塌陷工程。對項目區內的采空區地表塌陷進行了回填工程,回填塌陷時就近利用項目區內廢石采用汽車運輸鏟運機清整的方式進行回填平整,回填至與附近地勢相協調,待沉穩后,再進行植被恢復工作。
(4)場地平整工程。為了植被恢復的需要,將覆土后的項目區地表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機的方式將凹凸不平的場地隨形就勢、削高填低進行平整,對平整后的場地進行了碾壓,使碾壓后的場地坡度小于25°,滿足了植被恢復的需要。
(5)植被恢復工程。對全面覆土后的項目區地表進行了植被恢復工程,根據現場踏勘,選取當地適宜的樹種刺槐樹。栽植刺槐時,坑穴規格0.5m×0.5m×0.5m,株行距為2m×2m。然后按照“三埋、兩踩、一輕提”的方法進行種植。項目區完成治理后,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該礦山通過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的實施,有效的消除了地質災害,有利于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促進人類與礦山環境的和諧發展,改善人類生存環境,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項目區治理工作的完成,使該礦山成為了葫蘆島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示范點,對周邊礦山起到了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