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貴池區實驗小學 方曉明
《美術課程標準》對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著很好的建議。可是在農村,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多年來,美術教學依然把教材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們簡單重復著在黑板畫些教材上的“一個蘿卜、兩棵白菜”,嚴重扼殺了農村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導致學生興趣下降。如何使農村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呢?我認為:應該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農村各方面條件相對落后,一些作為課程課程實施條件的課程資源埋沒,那么如何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好農村課程資源呢?
我們農村的學生上學、放學天天面對著美麗的風景,但自己渾然不覺,所謂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這就要老師引導學生欣賞,增強審美意識。藍天白云、綠地、青山配上潺潺小溪,即使是譜寫藍色多瑙河的曲子的作者也必然要學會欣賞這美麗風景,而不是一味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講解材料圖片,使學生絲毫沒有閃現的靈感、美感。所以說,教師是關鍵,教師應當自覺學習新課程,學習有關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理論,提高課程開發意識并貫徹到教學實踐中。
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利用各種學校、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進行指導,增大學生的興趣。如,黑板報、學校運動會,需要出現的一些標語宣傳,都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體現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
挖掘獨特的鄉土生活資源。比如,我們池州的地方特色儡戲,這涉及臉譜、服裝等,整個場景,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大膽想象這是怎樣的民間故事或神話傳說,在同學之間進行交流:“你可以把這些畫出來嗎?如果是你來導演這一場戲:“還會更好嗎?”通過對鄉土生活資源的挖掘,使學生更加認識自己的感受,從而熱愛自己的家鄉,豐富了美術課堂資源。
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設置,其目的就是要彌補單一國家課程的不足,發揮地方優勢,滿足不同地區、學校和學生的不同需求,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多樣化。比如,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洪水情況,教師因勢利導,讓他們設計環保方案,通過標識或廣告(公益性)進行交流,不僅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而且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使他們更加熱愛家鄉,堅定了建設家鄉的信念。
隨著課程資源改革的深入,以前那種“唯教材”的傳統模式只會造成學生感悟能力的低下。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農村身邊的資源,大膽開發學生的創作潛能,比如具有地方特色的用干葫蘆瓢制作的臉譜,徽派建筑的傳承都可入畫。這既可以看到學生智力發展的一面,又看到他們的興趣、情感、態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盡可能真實全面地利用當地特色資源,開發學生的創作潛能,教師引導,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這樣的美術教學就會充滿活力,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總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打破傳統口授相傳的形式。就農村美術教學而言,更要讓學生加強因地制宜對當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大到一段木頭可以制作版畫,小到身邊的報紙,乃至廢棄物都可拿來應用。這樣,學生會更加熱愛美術,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但要根據農村學校的實際,切不可強為了學習,增加父母的負擔,我們重視多渠道開發和利用美術課程資源,擴大視野,揚長避短。不久的將來,我們開發的課程資源必將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