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若杰,胡 建,耿海波
(1.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35;2.廣東省水利廳,廣東 廣州 510635)
信息化水平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已成為評價國家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并將信息化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要求各個領域都將信息化作為長期的發展目標[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增強改革創新本領,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推動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
水土保持信息化,是水土保持業務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通信技術和傳感技術跟傳統水土保持工作相結合,通過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件,達到水土保持監測、監督管理及治理信息化的目的。
近年來,在水利部的大力推動下,各級水土保持部門積極探索水土保持信息化技術在工作中的應用,并在區域水土流失遙感監測、生產建設項目監督管理、重點治理工程圖斑精細化管理等領域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全國水土保持信息化實施計劃等文件的落實,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水土保持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盡管如此,新形勢下行業的迅猛發展、信息化要求的不斷提高,也對水土保持信息化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3-4]。
廣東省水利廳較早開展了水利信息化相關工作。近年來,為全面掌握廣東水土流失現狀及發展變化情況,開展水土流失針對性治理,全省已開展了4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目前正在開展第5次遙感調查工作。2016年,廣東省水利廳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為推動全省水利信息化發展奠定了基礎。2017年初,為切實推進廣東省水利信息化工作深入發展,廣東省水利廳印發了《廣東省“互聯網+現代水利”行動計劃》,對廣東省水土保持信息化快速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2017年,廣東省水利廳按照《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2017—2018年實施計劃〉的通知》(辦水保〔2017〕39號)、《水利部關于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全面推進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先后印發了《轉發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2017—2018年實施計劃〉的通知》(粵水水保函〔2017〕118號)、《廣東省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2017—2020年)》(粵水水?!?017〕83號)、《廣東省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2017—2018年實施計劃》(粵水水?!?017〕84號)等文件,要求廣東省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抓好貫徹落實。此后,廣東省水土保持信息化進入高速、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監管主要以高分辨率衛星影像為主,輔以無人機高分辨率影像,結合地面動態調查與監測,對生產建設項目開展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5],可提高水土保持監管工作時效性和精準度,實現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實際擾動情況、取棄土場信息、水土保持措施落實情況等開展動態實時監控,為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發現違法違規建設行為、水土保持方案跟蹤檢查、監督執法等提供及時精準的支持,可全面提高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效能[6]。
廣東省生產建設項目“天地一體化”監管工作從2015年開始實施并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績:①2015年完成花都區生產建設項目“天地一體化”監管示范;②完成2017年度省管監管工作任務,包括歷年批復項目資料收集與上圖1 000個、全省中分辨率影像收集處理與解譯、80個(次)重點項目高分影像收集處理與解譯,同時完成50個(次)重點部位現場無人機調查;③各試點市已完成2017年區域監管工作任務,其中廣州市基于2017年遙感影像,結合歷年調查資料、水土保持資料等,對現存項目擾動地塊解譯,累積解譯1 116個擾動地塊,并將結果下發至各區協助開展監督檢查工作,珠海市完成了50個市批項目資料上圖、項目擾動及合規性詳查、重點部位無人機調查,以及現場移動采集系統監督監測;④2018年,組織并完成了《廣東省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規劃(2018—2022年)》編制。
2015年,廣東省基本完成了國家投資重點治理工程項目歷史數據錄入和管理等工作。2017年,完成了“珠三角‘九年大跨越’水土流失治理廣寧縣木格鎮小流域崩崗綜合治理項目”圖斑精細化管理工作任務,措施圖斑核查率為25%,現場核查措施圖斑465.03 hm2,為措施圖斑總面積的64.1%。同時,利用國產高分1號遙感影像完成了梅州“梅縣新彰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梅縣泮坑水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效果評價工作。
為順利推進廣東省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快速發展,提高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監管能力、重點治理工程圖斑精細化技術水平,2017、2018年均開展了全省各市、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技術骨干集中業務培訓工作,為快速推進廣東省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1)系統互聯互通情況差,數據共享程度低。近年來,全省自上而下各級部門陸續開展了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作,但同級不同類系統間、各級系統間數據不能互聯互通,如廣東省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與全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系統V3.0及升級后的V4.0未實現互聯互通,造成基礎數據和成果重復錄入,工作量大且效率不高。
(2)前期批復項目基礎資料不規范,不能滿足監管要求。在《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及相關技術文件中,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未做矢量化及坐標標示等要求,增加了錄入系統工作量及誤差。前期批復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圖、用地紅線等大多為示意圖、紙質圖,存在制圖比例尺小、未標注地理坐標或大地坐標、缺乏必要的投影信息坐標系說明等問題,經過掃描、矢量化后無法與遙感影像進行精準的地理匹配。
(3)基層水土保持技術力量薄弱。廣東省多數市縣沒有單設水土保持部門,資金短缺、人員專業性不強,開展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均需要專業技術人員與充足的工作經費,而主要承擔工作任務的市縣等基層水土保持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遠遠不足。
(1)持續推進全省“天地一體化”監管工作。在完成省管項目監管和區域項目監管的同時,加強二者間的溝通聯系與信息共享,積極探索多級協同監管機制,更好地開展全省生產建設項目“天地一體化”監管工作,全面提高廣東省水土保持監管信息化水平。
(2)加強水土保持國家重點治理工程前期管理工作,提高水土保持國家重點治理工程設計、施工能力及水平,做到措施圖斑落地、治理措施到位。
(3)繼續深入推進全省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設。廣東省“互聯網+現代水利”要將水土保持信息化列入重點工程之一,開展廣東省水土保持信息化需求調研及頂層設計等工作,探索水土保持大數據共享機制與多平臺數據互通模式,積極做好省、市、縣與國家系統數據對接,促進水保信息互聯互通,實現水保信息管理在廣東全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