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幼兒園 孫興妹
伴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改革,幼兒教育迎來了自己的春天。教育的騰飛離不開教育科研,科研興園已成為教育發展的主旋律。我園是一所3軌制鄉村小型幼兒園,20名專任教師中,近五年內參加工作的有15人,其中非幼師專業13人。年輕教師有朝氣且好學,但缺乏理論與實踐經驗,這種情況下特別需要有效的教科研來引領他們成長。
我園沒有高大上的研究模式,有的只是沉下心來,發現問題,做基于問題的研究,根據教師的現有水平,結合教科研中的實際問題做最接地氣的教科研。
每年由誰來做課題、做什么課題是一件比較費勁的事,已有課題的老師不愿再做,沒有課題的老師又不想做。基于這樣的現狀每年在確定人選和課題之前不亂點指揮棒,我們會召開全體老師座談會,交流平時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困惑,從中挑選有價值、有研究能力和有意向的老師擔任課題主持人。
比如我們在實施自主用餐的過程中,討論怎樣為孩子創設良好的進餐氛圍,于是就鼓勵教師申報了《中班幼兒良好進餐氛圍創設的實踐與研究》;各班對主題墻環境創設理解有偏頗,片面理解為作品墻,因此我們商討申報了 《如何在主題環境創設中體現主題學習脈絡的實踐與研究》。我園申報了“原色兒童村”課程游戲化項目,那么“原色兒童村”特色在一日活動中如何體現?我們結合園內教研活動建議教師從小角度開始研究,還建議幾個老師做類似課題,比如:同樣是利用農村地形,小班是發展幼兒運動能力的研究,大班是開展幼兒隊形游戲的研究。再如:同樣是利用農村資源探索聲音區角,分別在小、大班研究,這樣遇到問題可以商討,更能啟發老師要把握孩子的年齡特點投放材料。結合園內教研、同題不同班的做法讓老師們覺得做課題并不是那么難,改變了老師排斥課題的觀念。
如果課題申報用“難”字來形容的話,那么過程研究更是難上加難。因為都是原創,沒有任何的前車之鑒。但只有立足課堂,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課題才會有活力,才是真研究。我們不過分強調成果,而是重視課題研究的過程,只有真研究的過程才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鋪路石,只有腳踏實地才讓課題有生命。我們有一位年輕老師也嘗試做課題,但由于教齡短經驗不足,一年都沒有忙到什么成果,后來她的師傅接手她的課題并開展研究。看著師傅做研究讓她漸漸成長起來,第二年又重新申報了課題開展研究,并以全市最高分結題,課題經驗就在這失敗與成功之間積累起來了。
提及論文,頭就發疼……身處一線常常會聽到老師們發出諸如此類的慷慨。我們分析老師的結構和現狀,并非老師不想寫,而是不勤寫、不會寫。因此,我們思考如何改變老師“談寫色變”的現象,讓老師變被動為主動,讓寫成為一種生活樣態。
首先,練就習慣。我們鼓勵老師每天養成記反思的習慣,梳理當天的點滴。老師們從三兩行大整段,到分點有小標題,再后來有案例有提煉,每天都有看得見的進步。為了讓老師發現自己的進步,我們利用中午小組集中,讓老師們拿出自己的反思筆記比較,說說自己的變化。老師們驚訝于自己的變化,說真不可思議自己也能寫出這么多文字來,自己也有作家的那種感覺。就這樣,“寫”成為一種習慣,小總結成就了寫作思路。
其次,尋寫作點。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很多,哪些是值得寫的,哪些是不好整理的,選對點是寫好論文的關鍵。平時,我們提醒老師在整理反思時將自己想到的寫作點記下來,每周小組分享交流,大家幫忙選寫作切入點。還有的寫作點選擇不錯,但用詞不準確不精練,有了分享就有碰撞,一個個標題就更加標新立異,措辭更符合邏輯。
第三,抱團寫作。寫論文前一般都先組成小組,拋出主題大家互相提出建議,有的寫了一半就寫不下去了,大家幫她想點子;有的邏輯不清晰,思路混亂,大家幫她捋一捋;有的有提綱沒有血肉,大家幫她充實內容,在論文寫作上形成一股“傳、幫、帶、研、比”的良好氛圍。
第四,協作帶領。我園將各級各類學前教育雜志投稿欄目和地址整理成文檔,供教師參考。我園還組織老師分析每一類雜志的特點,讓大家從模仿開始。我園一名老師從來沒有發表過文章,我們發現《早期教育》家教版的“親子互動吧”欄目理論性不強,只要記錄下材料、玩法、做法附上照片即可。我們鼓勵她針對她的課題來寫,讓她把每一期雜志都找來專門學習此欄目,結合課題需要在班上進行實踐,將實踐結果模仿格式寫出來。寫好了大家再幫她提建議,經過幾輪的修改后試著投稿真的被《早期教育》錄用了。韓老師很激動地說:“原先覺得在《早期教育》上發表文章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沒想到自己也能在上面發表文章。”第一次嘗試不僅激發了她寫作的自信心,同時她還帶著一批人學會了寫作的策略與方法,許金紅、楊林、劉麗華三位老師的教育隨筆、游戲活動先后也在《早期教育》發表,許多老師也沿用這樣的辦法相繼都有了收獲。
每周二的業務學習均會提前備會、布置學習主題,讓大家先從網上、雜志聽聽相關的各種聲音,結合自己的思考寫下共思感想,各種觀念百花齊放,研討活動有備而來,提高了業務學習的質量,做有準備的“引”;針對晨間鍛煉能力單一,我們及時調整周計劃表,“引”教師要注重孩子鍛煉技能的全面性;本學期我們嘗試做班本種植課程,我們定期進行課程故事分享,手把手地“引”教師做班本課程,提升教師的課程建構能力。
我園在周事安排上專設“專業成長”一欄,開展“三共”活動:每學期共讀一本書;每月共思一個話題,;每周共聽一節優質教育活動。“三共活動”均要求寫感悟,分月底、周二前、周末三個時間段發在群空間互閱。“三共”舉措不僅改變了讀書筆記的形式主義,同時也讓大家看待問題的角度得到了互補。每周周事評價會對上周的“三共”活動進行點評,提醒老師時時刻刻不忘自身成長。
我們還在不斷調整我們的工作方式,少一些檢查,多一份陪伴;少一點規矩,多一份引領;少用傳達,變為商討,讓教研產生親和力。漸漸地,我們的教研越來越有向心力,經常忘記了時間,忘記了下班,忘記了上下級關系,大家暢所欲言,只為解決一個一個的難題。這樣的過程成就了寫作人,更多的老師喜歡把研討過程整理出來,有時一個話題能從不同的角度總結提升。因為教研的扎實,文章都有理有據,案例鮮活,這類立足于課堂的文章特別容易被錄用。
幼兒園的工作繁瑣而辛苦,容易職業倦怠,我們采用情感管理,用心留人,用情留人。每學期我們會調整考核方案,比如針對論文,起初老師不怎么參與投稿,我們的考核方案增加 “只要投稿就可得分,獲獎了再加分”,做了的就會有體現,這一條明顯增強教師撰寫積極性。每年績效考核成績優秀者就是學年度優秀教師,還設立園內教學先進、教科研先進、班級管理先進單項榮譽,讓更多老師的勞動與進步得到大家的認可。
我們堅持周事管理,每周周事點評不是簡單的評優、良等級,而是一日巡查中發現的亮點、老師的感人做法。點評我們有偶然的發現,也有刻意尋找,旨在讓每一位都有機會得到認可,提升職業幸福感。
在我園對于“優秀人才”有一個特別的做法,只要有一技之長的皆獲園內優秀人才稱號。有的老師琴彈得好,便發揮特長組成鋼琴小組,定期輔導其他老師。目前我們還有舞蹈、美術、講故事優秀人才小組,形成了一支互學互幫的教師隊伍。這樣的團隊是非功利性的,是貼近教師實際水平的園內組織。
“緊貼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舞蹈”,我園是一所鄉村小幼兒園,我們只想結合實際做一點實事。長長的路,慢慢地走,相信今后只要竭盡所能,定會一步一個腳印把教科研之路走穩、走實、走寬,走內涵發展,注重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引導教師以研促教,向研究型教師轉變,從而“興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