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 羅 勤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得了這個病,活著對我是一種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嚴地離開,爸爸和媽媽,你們要堅強地、微笑著生活,不要為我難過。”這是29歲的漸凍癥患者婁滔,給家人留下的一份讓人淚眼的遺囑。這位年輕的北大女博士對抗漸凍癥的故事,令無數人感動之余,也認識到疾病的殘酷與無情。
婁滔罹患的漸凍癥,是被稱為世界五大絕癥之首的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這是一種漸進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會出現骨骼肌萎縮、無力以至完全癱瘓。2014年,一場席卷全球的“冰桶挑戰”,曾讓許多人知道了它的存在。
2018年6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五部委聯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正式發布,包括漸凍癥等共有121種疾病被收錄其中。
在我國,雖然罕見病單個病種發病率低,但種類繁多,加上我國人口基數大,臨床上的患者數量并不少。
中國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張抒揚曾表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罕見病種類約7000多種,受影響人數超過3億。由于罕見病的診療技術遠落后于常見疾病,僅5%的患者有藥可醫。這其中,大部分費用極其高昂,多數患者難以承受。
對于罕見病患者來說,診斷是首先要面對的難題。罕見病一旦完成診斷,就要知道有沒有辦法去治療,或者知道治療所能達到的極限效果。但罕見病發病率低,有關專業知識認知有限,極易出現誤診或診斷周期長,延誤治療。《2018中國罕見病調研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三成醫生承認不了解罕見病,醫生與患者及家屬對罕見病診治認知存在差異。
業內人士指出,此前由于對罕見病沒有明確定義,導致罕見病診斷和治療缺乏明確參考。隨著罕見病目錄的制定和發布,有助于促進罕見病研究,并為相關法律的確定提供依據。
顧名思義,罕見病是指那些發病率極低的疾病。罕見疾病又稱“孤兒病”,在中國沒有明確的定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罕見病為患病人數占總人口的0.65‰~1‰的疾病。世界各國根據自己國家的具體情況,對罕見病的認定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美國將罕見病定義為每年患病人數少于20萬人(或發病人口比例小于1/1500)的疾病;日本規定,罕見病為患病人數少于5萬(或發病人口比例為1/2500)的疾病,中國臺灣則以萬分之一以下的發病率作為罕見病的標準。
對于罕見病,目前我國尚無官方的權威定義,因為中國對罕見病的發病情況尚不十分清楚,而國外數據不一定適合中國國情,這也是目前中國罕見病政策制定的困難和瓶頸。國內較為人熟知的罕見疾病,有:
肌萎縮側索硬化 俗稱“漸凍人”癥,在我國“漸凍人”群體估計有20萬人。
瓷娃娃癥 又稱成骨不全癥或脆骨癥、原發性骨脆癥及骨膜發育不良等,其特征為骨質脆弱、藍鞏膜、耳聾、關節松弛,是一種由于間充質組織發育不全,膠原形成障礙而造成的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屬于先天性骨骼病。
銅娃娃 醫學名為肝豆狀核變性,又稱威爾遜氏病,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疾病,造成銅在體內各臟器尤以大腦豆狀核、肝臟、腎臟及角膜大量沉著,因肝臟以及腦豆狀核常常受侵害故而得名。
睡美人 學名克萊恩—萊文綜合征,又稱睡美人癥候群、周期性嗜睡與病理性饑餓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異常,通常見于男性少年,呈周期性發作(間隔數周或數月),每次持續3~10天,表現為嗜睡、貪食和行為異常。
月亮孩子 即白化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由于患者通常全身皮膚、頭發、眉毛及其他體毛發白,或者白里帶黃,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月亮孩子”。由于缺乏黑色素的保護,患者皮膚對光線高度敏感,眼睛怕光,看東西時愛瞇著眼睛。
近年來,中國對罕見病的研究始終穩步前行。此次由國家衛健委、科技部、工信部、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五部門公布的罕見病目錄,是罕見病攻關的階段性成果,對加強我國罕見病管理,提高罕見病診療水平,維護罕見病患者健康權益,有非常重要意義。該目錄囊括了白化病、肌萎縮側索硬化、戈謝病、卡爾曼綜合征、馬凡綜合征、法布雷病、血友病等121種疾病。
罕見病除了診斷不易,還面臨著“少藥”的困境。由于罕見病發病率低,藥品市場需求小,藥品研發和生產成本過高、利潤極低,極少有企業愿意研發、生產。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我國首批認定的121種罕見病中,目前有40多種已經有批準上市的治療藥物,但在國內上市的僅20多種,臨床需求還遠遠無法滿足。
對此,5月23日,國家藥監局官網公開了由國家藥監局、國家衛健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優化藥品注冊審評審批有關事宜的公告》,進一步明確科學簡化罕見病藥品審評審批程序的相關細節。公告中提到,對于境外已上市的罕見病藥品,在不存在人種差異的情況下,可以提交境外取得的臨床試驗數據直接申報藥品上市注冊申請。同時,對于公告發布前已受理并提出減免臨床試驗的上述進口藥品臨床試驗申請,符合《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及相關文件要求的,可以直接批準進口。
罕見病復雜多樣,80%是由基因缺陷導致的;另外,環境因素也會導致基因突變,如家里過度裝修,很容易引起癌變,而對孕婦來說則容易導致基因突變,生出罕見病患兒;瘦肉精、農藥等環境因素,也可能會導致基因突變。
因此對于罕見病,預防是重中之重。建議有生育計劃的父母要做到“三級預防”:
第一級是在孕前補充葉酸,可預防神經管畸形,同時要進行婚檢(優生四項,染色體檢查)。
第二級預防是孕檢,即懷孕期間的產前預防。在這期間進行篩查、診斷,最早懷孕9周,最晚4~5個月時就能查出胎兒是否有生理缺陷。對于檢查出有缺陷的胎兒可實施人流,盡量不給家庭和社會增添負擔。
第三級預防是在嬰兒出生后,抽第一滴血,查耳聾、查苯丙酮尿癥、查甲狀腺低下等。早期干預,治愈的希望會較大。如耳聾,早期檢查出來,及早進行干預治療,至少可保留部分聽力。
關于罕見病,筆者建議大家多了解一些相關知識,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總之一句話,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