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禮
中秋時節,闔家團聚之際,我又想起了故鄉的棗樹,那彌漫的花香,誘人的棗味……
我的故鄉河北滄州,以盛產金絲小棗而久負盛名。
春風乍起,桃花、杏花、梨花、李花們便已按捺不住,在料峭春寒中競相開放,遍吐新綠。而那些棗樹,黑黢黢的樹干,光禿禿的枝椏,沒有一絲動靜。
五月,春進入尾聲。當別的樹木大都已繁花落盡、綠蔭如蓋的時候,棗樹才像一個悠悠老者,從酣睡中慢慢醒來。彌散四溢的棗花香不僅陶醉了人兒,也引來成群結隊的蜜蜂。
棗花蜜可是出了名的好蜜,富含多種氨基酸和營養元素,能健脾潤肺,增強免疫力。在我小時候(40、50年前),對一般鄉下人來說,能吃到蜂蜜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也許是造物主的恩賜,家鄉有種叫“蜜蜂罐兒”的野蜜蜂,尾部肚腹中儲藏著甜甜的蜂蜜。孩子們時常會站在棗樹下面,在棗花上找蜜蜂罐兒。偶爾逮到一只,從中間扯斷,直接將它肚子里的蜜吸吮到嘴里,帶著棗花香味的蜜汁一溜下去,簡直能甜到心口窩里。
棗花香醉人,其果實金絲小棗更是遠近聞名。金絲小棗又名“西河紅棗”,果實長圓,手指肚大小,果皮棕紅,果肉青黃,如珠似璣,掰開能拉出縷縷晶瑩的糖絲。它皮薄、肉厚、核小、質細、味甜,含有蛋白質、脂肪、淀粉、鈣、磷、鐵以及多種維生素,具有舒肝健脾、清心潤肺、補血養顏、調中益氣等功效,是老幼皆宜的滋補佳品。
鮮棗生吃,甜脆爽口;曬干后吃,肉厚醇勁,香甜如蜜;蘸上白酒密封發酵做成醉棗,消痰祛火;焙干泡茶,別有風味。用它做棗粽子、棗黏糕、棗切糕、棗花糕、臘八粥等食品,既增色又增味。媽媽蒸的棗餑餑,是我兒時的最愛,許多年后還時常出現在我的夢里。
據說這“金絲小棗”之名,出自于乾隆皇帝的御口。相傳有一年,乾隆下江南途經滄州,中途在一片棗林間歇息。時值仲秋,正是小棗成熟的時候,風搖樹動,掛滿枝頭的小棗如一串串小鈴鐺,綠的似翡翠,紅的像瑪瑙,在艷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煞是誘人。乾隆親手摘了幾顆,掰開一看金絲閃耀,放進嘴里酸甜如飴,大悅而贊:“滄州自古草澤之地,然金絲小棗風味殊佳,如是者鮮矣。”金絲小棗由此而名揚天下。
家鄉有句農諺:“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棗落桿。”中秋時節,棗兒熟了,一粒粒紅棗壓彎了枝頭。早上趁著露水,摘下幾顆,用牙一咬,絲絲涼、嘎嘣脆、甜掉牙。擇一個晴好的日子,家家戶戶,老老少少,約好了似地一齊出來打棗。林間、街頭、院里,到處是繁忙熱鬧、嬉笑歡慶的景象。
大人們手挈長竿“啪、啪、啪”地打著,紅的、綠的、半紅半綠的小棗紛紛落下,如同下起彩色的冰雹雨。孩子們嘻嘻哈哈一擁而上,撿起來在衣服上蹭蹭便塞進嘴里。打棗、撿棗,樹上、樹下,歡聲連著笑語,演繹出歡樂的豐收圓舞曲……
故鄉的棗,是我鄉愁的索引,是家鄉的味道,是家鄉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