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旭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七〇一隊,新疆 昌吉 831100)
礦區出露地層簡單,主要為第四系沖洪積(Qpal)、殘坡積物(Qesl)組成,為一套砂礫石混雜堆積,由巖石碎屑、碎石、及砂組成,礫徑3cm~5cm,厚5m~17m不等。
主要分布于礦區的中西部以及山坡、沖溝中,有的覆蓋于巖漿巖體的頂部。現將各巖體、巖石特征分述如下:
主要分布于礦區中部,呈東西向展布,長約4000余米,西部已出勘查區。東段南北寬1000m,西段南北寬2000m,呈橢圓狀小巖盆產出,巖體傾向南東,地表出露局部可見褐鐵礦化、磁鐵礦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等蝕變現象。該巖體是牛毛泉礦區的賦礦巖體。
巖石特征:暗灰色—暗灰綠色,中細粒輝長結構(局部為中粗粒輝長結構),塊狀構造。巖石成分主要有基性斜長石,由于巖石中含有5%~8%不等的磁鐵礦,故該巖石在地表能引起3000nT~5000nT的磁異常。
礦區內中深成酸性侵入體主要為二長花崗巖(ηγ2c)
4和鉀長花崗巖(ζγ42c),其分布于礦區的東、南、西、北部,呈巖株狀包圍基性雜巖體,與基性雜巖體為侵入接觸,二者之間界限清晰。該巖體與區域斷裂走向一致,受區域斷裂控制較為明顯。
巖體剝蝕程度較弱,據巖體內部有較多捕擄體,頂部具有一定面積的圍巖頂蓋殘留,巖體尚處于剝蝕較淺的階段。
鉀長花崗巖和二長花崗巖侵入時代晚于基性雜巖體(區內成礦期),沿其內外接觸帶數米未見有磁鐵礦化,該巖體與區內巖漿成因鐵礦無直接聯系。
區內脈巖由細晶閃長巖、閃長玢巖、細晶花崗巖組成,均呈脈狀產出,其共同特點為:①分布于基性雜巖體之內。②巖石結構為細?!⒕ЫY構。③多沿巖體裂隙充填,產狀平緩,傾角200°~40°之間,寬0.5m~2m,長十幾米--數十米,規模甚小,對礦體無破壞作用。
礦區內構造并不發育,無褶皺構造。礦區中部存在著一條斷裂構造,編號為F1。
F1斷裂:在區域上受北西向大斷裂影響所派生的次一級斷裂構造。該斷裂走向北西(290°~310°),傾向南西,傾角不詳。斷層全長約1.8千米,呈弧形展布。從地表槽探工程揭露以及鉆孔資料分析,該斷裂以構造破碎帶形式出現,寬4m~5m。巖石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塊,見有綠泥石化蝕變,后期被石英、方解石細脈充填,并具有一定的膠結作用。該斷裂破碎帶屬成礦期后斷裂構造,對巖體、礦體具有一定的切割作用,但無明顯錯動現象,礦體的連續性并未遭到破壞。
從實測磁異常剖面平面圖上看,磁異常幅值相對較大,礦區中、南部異常以正值為主,最大正異常達到7200nT;北部異常以負值為主,最小負異常在-2100nT左右,一般在3000nT左右。最低的負值異常主要分布在礦區北部,其形態向北接近平緩,向南急劇上升形成一個波峰,此負異常橫貫全區,從曲線形態和地質構造上可以確定此負異常與其南部的波峰之間的零界點為本區基性雜巖體最北面的露頭位置,也是一明顯的地層分界線。
中部的高磁異常區內有3處負異常,成帶狀,判斷認為是裂隙或斷層所造成。由于裂隙或斷層在發生時會在巖體之間摩擦產生剩磁,構造活動會同時產生熱液涌動形成向裂隙或斷層兩邊涌動的現象,形成了與本區基性雜巖體正異常不同的負異常帶。
以2000nT為背景值,本次工作共圈定出4個異常區,編號分別為C1、C2、C3、C4。磁異常變化范圍基本都集中在探礦區的中南部,C4異常分布在采礦區,走向基本呈現東西走向,寬度變化較大,呈不規則體。
①C1磁異常。位于測區南部,異常呈近東西向寬帶狀展布,面積約1.277平方公里,以△T=2000nT劃分異常范圍長約2400米,向東延伸至采礦區,向西延伸至礦區外;寬度變化大,最寬為791米和796米,分別在1勘探線和5勘探線附近,其強度在3000nT--4000nT;最窄為386米,在6-1線附近,其強度在2000nT--3000nT。在其異常中心,施工鉆孔14個,驗證為礦致異常,編號為FeⅡ號礦。②C2磁異常。位于測區中西部,異常呈孤立的三角形分布,面積約0.09平方公里。最寬處有387米,△T在2000nT--3000nT。在C2號異常中心及外圍,施工鉆孔4個,驗證為礦致異常。③C3磁異常。位于測區中部,異常呈近東西向帶狀展布,面積約0.423平方公里,以△T=2000nT劃分異常范圍長約1400米,向東延伸至采礦區,向西在1-1勘探線附近尖滅。在C3號異常中心及外圍,施工的鉆孔,驗證為礦致異常。在基性巖體中,利用地球物理磁法測量手段尋找超貧磁鐵礦礦體是行之有效的。
巖漿分異作用的程度是該類型鐵礦形成和富集的重要條件
牛毛泉超貧磁鐵礦床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產于基性雜巖體之中,是由巖漿結晶分異末期聚集的殘余含礦巖漿在原地冷凝結晶而成的,礦化的富集與巖體的分異程度有關。在分異過程中,由于含礦殘漿的比重較大,在重力作用影響下,逐漸沉降而集中于巖漿槽底部,如巖漿分異良好,相帶明顯,韻律清楚,則成為傳統的釩鈦磁鐵礦礦床。
由于成礦過程中有部分揮發分參與,在成礦作用的晚期,經常會伴有程度不等的自變質作用,如蛇紋石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和黝簾石化等。綜上所述,牛毛泉礦區磁鐵礦成因類型為巖漿晚期分異作用形成的(浸染狀)磁鐵礦礦床。
牛毛泉磁鐵礦區根據成礦地質特征和控礦因素,以下幾點可做為尋找此類鐵礦的找礦標志。
礦體產于華力西期緯向構造帶及其次一級構造巖漿巖帶中的基性巖體。
成礦母巖為基性侵入雜巖體,地表出露或埋藏很淺,巖體應具有一定的規模,長數千米以上,寬數百米,礦體規模在大中型以上。
[1]田慶磊,新疆哈密市某磁鐵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J],甘肅冶金201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