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梅,汪光鑫
(1.江西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2.贛州有色冶金研究所)
某鎢礦山地處江西境內,礦區現有616m、556m、496m、448m、388m、328m、268m和208m等中段,主要有淺孔留礦法、分段空場法,隨著開采的延伸,井下形成大量空區,自然風壓對風流影響較大[4],風流難以控制,部分井巷無風、微風、風流短路、風流反向、能見度不高等,威脅礦井安全生產。
礦井通風為多級機站通風系統,388m以上新鮮風流從各中段平硐進入,388m以下通過平硐經兩條豎井進入各中段平巷,風流沖洗工作面后通過輔扇排入中段回風井,污風納入496m的8線主扇(K45-6-NO17)總回風井和496m的11線主扇(K45-6-NO17)總回風井等排出地表。3帶礦體東部污風通過616m的21線半主扇(k45-6-No15)排至地表。
對礦井通風系統的調查發現,現有礦井通風系統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通風構筑物不完善。各中段通風構筑物少,風量調節能力不強,井下基本以自然分配為主,部分風流直接短路,難以保障井下作業點面需風量;井下不少風門、輔扇風墻密閉不嚴,漏風或漏炮煙、污風循環、新污風串聯;部分區域排風側負壓較大、入風側負壓較小,采空區密閉不及時,加之與地表貫通,采空區下風,排風側漏風控制難度大,導致部分井巷風流反向。
(2)總回風井風壓大。496m北組總回風井的各中段均安裝了7.5kw或11kw的輔扇,而496m總回風井口斷面小(不足2m2),井筒內風壓過大,難以及時排出污風。東部回風巷道和總回風井未形成,污風納入北組回風系統,風流路線長、通風阻力大,通風效果不明顯。
(3)中段回風井堵塞或位置不合理。3帶8線328m~448m回風井遭破壞被堵塞,污風直排采空區后循環;部分回風井設置位置不利于回風,如388m的3帶11線東部、448m北組11線回風井,下部中段回風井設置于礦體北面、本中段回風井設置于礦體南面,且兩個井的距離太近,帶密閉風墻的輔扇造成下部中段回風井上風的阻隔。
(4)主輔扇安裝不盡合理。496m的11線北組主扇擴散器距狹小的獨頭約5米,機站阻力大,動能損失較大,主扇工作效率不高;部分中段輔扇選型及安裝位置不合理,回風巷過風斷面小,對風流穩定調控不強。
影響風流穩定的因素有很多,如通風動力、通風構筑物、通風網路的動態改變[1],會系統性影響井下風流;巷道貫通與封閉、工作面轉移、采區接替、巷道行人、行車和堆積物等,對局部區域的風流影響較大。生產布局變化和生產的延伸,巷道風阻、網絡結構及所需的風量均在不斷變化,巷道風阻變化時,對礦井風壓風量改變較大[3]。
礦井風流調節主要有增阻調節、減阻調節、增壓調節等方法[2]。增阻調節常在回風巷上安設風門、調節風窗等,增加系統的阻力,以實現對風量過剩、風量不足作業區域的可控調節;當某區域回采結束時,及時設置風門或密閉,以控制風流;減阻調節是消除井巷突然擴大或縮小斷面,巷道轉彎或風井口盡量做成圓弧,使井巷或轉彎的壁面光滑,以降低巷道局部阻力;增壓調節常在風網的分支內安設輔扇、引射器等設施,彌補主扇通風機工作能力不足。
為保證生產期間井下的風流穩定、可靠、可調,將實施如下防治措施。
(1)在616m東部27線掘專用回風巷道至676m標高與地表貫通,并在回風巷內安設一臺K45-6-NO17型軸流風機,風量42.8~81.8m3/s,風壓737~1414Pa,配用電機110kW,葉片角度35°,完善礦區東部回風系統。
(2)采用反井鉆機在27線位置掘616m~388m東部回風井,完善礦區東部通風系統,并可兼顧礦區北部的通風。
(3)掘3帶8線328m~388m回風井,縮短8線污風的回風線路。
(4)井下所有主扇,均安裝遠程在線開停監控系統。
對部分輔扇重新選型,并調整其安裝位置,通過改變壓力關系,增強風機控制力和工作效率。如∶在448m的4線348S老礦點,需增3kw帶風墻的輔扇;將448m北組5線7.5kw輔扇,調整為11kw并安裝在7線回風巷;將448m北組15線7.5kw輔扇,調整安裝到10159采場西頭回風巷;將448m的3帶11線30kw輔扇,調整為11KW輔扇,降低11線北組回風巷壓力。在388m的348S采場北面安設3kw輔扇;在388m的3帶8線安設7.5kw輔扇。328m的7線3572采場北面安設3kw的輔扇。
為有效控制井下風流,應完善井下通風構筑物,優化通風網絡,縮短風流路線,降低礦井總風阻[5]。如:需完善496m西部和北組兩臺主扇風門,在496m的11線北組回風井進行擴井(面積不小于5m2),在其主扇擴散器一端增設導風板;需增設完善的通風構筑物包括,密閉采空區等巷道34個、調節風窗12個、風橋3個、風門3個、輔扇風墻6個;需清理各中段回風井回風巷、總回風井專用回風巷內冒落的礦石和雜物。
實施后,完善了礦區東部通風系統,保證了礦區東部通風;優化了通風系統網路,降低了通風阻力,井下風流短路、新污風串聯、反風等現象得到了有效、穩定的控制,通風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為礦山安全生產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沈漢年,楊娟.礦井通風系統風流控制的改進算法[J].工業安全與防塵,2001(6):3-6.
[2]景巨棟.礦井風路中影響風流的因素及風量調節問題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3(10):87-88.
[3]徐紹梅,王海寧.礦井通風節能的有效途徑[J].礦業快報,2008(10):65-66.
[4]文虎,王寶元等.自然風壓對礦井通風系統的影響分析及防治[J].煤炭技術,2018(3):137-139.
[5]胡漢華,余斌斌.控制循環風流新方法研究[J].黃金科學技術,2016(5):61-66.